包沅鑫 刘纯明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巴南 400054)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共同富裕的目标将在2035年取得更为明显的新的实质性进展。随后,习总书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文章进一步总结阐明了共同富裕思想,为全党全国人民深入理解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其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有其生成逻辑,该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念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是理论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成果;也是在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是传统性和时代性相融合的结晶;也是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问题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产物。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不同。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建国初期,摆脱贫穷,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自身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据此,主要矛盾便转化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实质性质变,社会的主要矛盾又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迈入新时代后,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物质资料更加丰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更高要求,这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和发展目标,即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它是问题性和导向性相统一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曾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2]。这正是共同富裕思想的雏形,直接指出生产的目的是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榨,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固有的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势必会导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从而科学地提出了两个必然理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还提出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便萌发了共同富裕思想的雏形。在两个百年交接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不仅创造性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共同富裕思想,而且注重将理论和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这一思想是理论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和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的文化源头。先秦时期诞生的儒家学派十分重视民生,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提出要建立一个普遍富裕的“大同社会”;儒学经典《尚书》中提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儒家代表孟子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些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民本思想,并一直为华夏儿女所传承发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也同样包含了深厚的民本思想。此外,在《尚书》中还提出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经济主张,强调通过劳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这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也注重勤劳致富相一致;“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以及“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都强调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强调要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行双重追求,这一思想与共同富裕思想中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也是相呼应的。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不仅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更结合了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状况,是传统性和时代性相融合的结晶。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和国家逐步将实现共同富裕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进入新时代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社会发展现状,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逐渐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该思想内涵丰富深远,它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把人民群众作为共同富裕思想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该思想的核心,同时也强调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要脚踏实地地逐步实现全民共富、全面共富、共建共富和渐进共富。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3]。这一重要论断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实现富裕,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腐朽落后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并将社会的全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对大多数一无所有的工人阶级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全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两级分化。反观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归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有,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社会公平正义,并以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产主义为目标,只有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
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就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党和国家始终关注共同富裕这一社会发展主题。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人人都有份”[4]。邓小平也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此后,江泽民也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6]。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7]。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在2020年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自此大踏步走向了共同富裕的道路。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更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人民群众既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出发点,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落脚点。共同富裕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强调共同富裕的目标终究还是要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
首先,追求共同富裕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全体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共同富裕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有几方面的内涵。一是共同富裕不是实现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富裕。“富裕”强调要不断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做强,而“共同”则强调要把“蛋糕”分好,使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二是要实现精神富足。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共同富裕不是只有在物质生活上实现富裕,在精神生活上也要实现共同富裕。“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8]。物质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方面,但倘若只有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生活,人的思想落后,不仅会导致人的精神空虚、道德沦丧,更会引发社会混乱,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根据各个地区和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使其依靠自身努力提高收入,从而提高自身的满足感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果实,进而更加稳固地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其次,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为了人,更要依靠人。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3]。天上不会掉馅饼,共同富裕不是国家的包揽工程,而是需要人民群众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人是具有主体性、是有意识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能充分发挥能动性改造世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着一切。”[9]一切伟大成就都是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而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艰苦努力才能实现,都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不仅应该是共同富裕成果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者,而只有先做踏实的奋斗者,才能享有共同富裕的果实。因此,只有每个人都撸起袖子加油干,人人参与,人人出力,使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进入新常态,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产品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因而经济发展逐步改变了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由高速增长转变至中高速增长阶段,由“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经济发展由注重“量”的积累转变为追求“质”的提升,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科技创新驱动。“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3]。实现共同富裕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并紧密联系的。
首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没有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生产力作为保障,实现共同富裕只能是空想,只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财富,提供更高水平的生产生活资料,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满足社会成员的现实需要,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
其次,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所追求的效果,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之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夯实稳固高质量发展成果,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走向更高水平。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相互促进”为基本内容的新发展格局,急需刺激国内外的消费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不仅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更要转变发展理念。一方面我国经济不能再保持以前的粗放型发展,而应尽快转变只重视产品供给数量而忽视了供给质量和需求的经济发展方向,要加快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由原来的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新兴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不断刺激内需,满足民众多样化、大众化的消费需要,加快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促进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实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时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大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精尖”新型技术人才,大力发扬大国工匠精神,从而为市场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高质量产品。
共同富裕不是一个在短期内就能轻易实现的目标,而是一个长期艰难的动态发展过程,要充分估计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能将共同富裕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相等同,更不能与平均主义划等号。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弊端日益暴露。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齐头并进,由于每个人和地区的物质基础以及能力不同,不可能每个人、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在同一时刻共同实现富裕,因而在其实现过程中会出现富裕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
其次,平均主义不是真正的公平,非均等富裕也不是否认平等。在计划经济年代,当时人们认为只有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国家追求平均分配,吃“大锅饭”、大建人民公社,历史和实践证明,这种思想和做法是错误的,它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去了严重灾难。周恩来曾指出:“平均主义是一种鼓励落后、阻碍进步的小资产阶级思想”[10]。因此,新时代的共同富裕要坚决杜绝和抵制平均主义,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建设发展。
同时,即使每个人的富裕程度会有差距,但也不能任由收入分配差距的持续扩大,最终导致两极分化。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防范两极分化,通过社会福利、增加税收等措施调节收入分配比例,也通过各种举措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推动橄榄型收入分配模式的形成。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场持久战,对此要有充分估计。需要分阶段进行,要坚持久久为功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思想,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因此,党和国家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作了阶段性的战略规划,即在2035年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2050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只有踏实实现每个阶段的目标,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出台各种针对性政策,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在创造性地继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要求,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对共同富裕理论进行了创造性发展。这一思想从理论上来说,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理论的唯物史观,从现实方面说,有利于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群众基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关注无产阶级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通过科学分析现状,指出无产阶级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实现其自身的解放和发展,从而产生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基本矛盾,强调人民群众的能动性而否定了英雄史观的错误论断,并提出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指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指出只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可见,唯物史观中蕴含了充分的共同富裕思想。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借鉴了马克思主义中所包含的共同富裕思想和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并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此外,也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但更要依靠人民群众勤劳致富。同时,它还发展了唯物史观,紧扣时代脉搏,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及其基本原则进行了科学回答。创造性地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着重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分阶段有差异的长期发展过程。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新的创新性成果。
推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任务,要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而实现共同富裕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动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有利于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从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而其实践也有利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共同富裕思想指明了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实践步骤、基本途径和本质规定等,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制定了蓝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指导。
共同富裕主要强调经济层面,但同时也涵盖国家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要求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也同样要求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此外,为推动共同富裕目标所提出的各领域的方针政策,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推动实施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行相对应,因此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共同富裕的举措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而共同富裕重要思想也有利于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另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也能转变为强大的现实物质力量。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也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共同富裕思想作为正确的社会意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指出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针对存在的有差异性富裕的现象,鼓励先富帮后富,从而实现共富,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发挥了人们从事生产实践的创造热情,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产生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从而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现实驱动力。
实现共同富裕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兴国密切相关的重大政治性问题。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1]。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基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更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就始终贯彻的指导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它倡导实现所有人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富裕,强调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避免两极分化;强调共同富裕不仅要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还要实现精神生活极大充实,不仅要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要体现在精神生活上,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此外,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还强调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这些思想都蕴含着人民至上的重要理念。其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坚定人民群众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信心,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也有利于顺利开展一系列与共同富裕有关的工作。因此,要巩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核心地位,就要在推动共同富裕目标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群众真正地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和便利,让人民真正享受到共同富裕带来的好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坚定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内涵深远,只有深入理解并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全体人民共同携手,脚踏实地地持续推进,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