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文精神培养

2022-12-06 13:04叶宇杰常佳湘瞿生龙谈在祥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医患本科生人文精神

叶宇杰,常佳湘,瞿生龙,金 科,谈在祥

(1.徐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2.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3.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引发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基于中国高等教育现状,提出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引领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医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

加强“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既是新时代的现实需求,也是为全面振兴医学本科教育,着眼长远的前瞻布局。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作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和关键,在“新医科”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创新已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临床医学教育任务繁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将精力更多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很少关注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大部分医学院校都是单科办学,人文学科建设和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普及,造成医学院校人文氛围相对不浓,学生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人文精神急需提升。

1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尤为重要。因为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临床专业本科生的职业方向是临床医生,而临床医生与患者的接触最为紧密。患者来院就诊、复诊、随诊、住院等,与临床医生的诊疗过程息息相关。而在医患接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医患信息不对等、患者情绪失控、病情严重、医生沟通不当等多种因素而引起的医患矛盾。若临床医生不具备充足的人文素养,则有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乃至伤医事件的发生。因此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针对性培养人文精神,从源头上提高临床医生的人文素养,能有效缓解医患矛盾。

2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面对国际国内医疗领域严峻现实问题的挑战,注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体而言都有着重要意义。

2.1 有效化解医患矛盾的紧迫需求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患矛盾已成为目前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最主要的矛盾之一。近年来,伤医事件频发并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医患矛盾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矛盾,冲击和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给医疗卫生事业造成巨大损失,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改善医患关系刻不容缓。培养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可以增强其责任意识和人文素养,加强其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将来的医生岗位上就可以与患者进行良性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矛盾,从而改善医患关系[1]。笔者以徐州医科大学500多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调查样本,对其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及人文素养的一般状况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63%的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概念尚不了解,42%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目前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一般。调查结果提示学校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方式仍存在一定不足,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抱有较高的期待。

2.2 持续夯实职业之基的长远考量

大学阶段是塑造学生品德的重要时期。本科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大学阶段的人文精神培养,作为未来医务人员人文精神培养的源头,势必会影响其未来的整个职业生涯。医学人文精神在培养医务人员的道德水平、人文素质、医患沟通能力、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一方面能增强其对医德的认知,在面对患者时可以做到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另一方面对其自身人格修养、为人处世方式的培育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3 契合提升全民健康的普世观念

近年来,在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健康医学已成为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2]。“健康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以提高人体稳态水平和健康生活质量为目标,从“治病”回归到以“健康”为目的,在治疗患者疾病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要将这样的“健康”意识传递给患者,掌握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是必要的。而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精神,保证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患者更容易理解并接受临床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有利于“健康”治疗的进行、医疗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我国健康医学的发展。

3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影响因素

以问题为导向是有效解决矛盾问题的直接抓手,因此,要找到加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针对性措施,必须结合实际,加强辩证思考,抓住重点,梳理出影响因素。影响临床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因素很多,就目前来看,主要聚焦在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3个方面。

3.1 自身因素

医学生学业繁重、压力大,而学校重视对医学知识的培养和教育,对学生专业课的要求远远超过对非专业课的要求,这就促使学生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放在专业课上,不重视非专业课,本着“平常不听课,考前抱佛脚”的心态与策略去学习非专业课。而大多数有关医学人文精神的课程都属于非专业课,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医学人文课程时不积极、不主动,到期末前的几天才通过粗略复习来应付考试。用这种不正确的方式学习非专业课,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十分有限[3]。大学课程除培养学生专业性知识之外,还重在培养本科生的人文素养等非专业性知识。而本科生对人文类课程的不重视,可能会导致其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不足,从而对自身修养产生负面影响,很有可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引发严重的后果。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提高本科生对人文精神课程的认识。此外,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精神课程的积极性,也是校方应思考并解决的问题[4]。

3.2 学校因素

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学校开始通过多种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教学,而此种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线下教学,缺少了教师与学生的近距离“面对面”互动,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一方面学生的听课效率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也会受到影响,学生不能充分反馈,导致双向交流变成单向传输,教师的授课质量也会下降。如何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是当前校方值得注意的问题。

3.2.1 人文教育体系不完善 根据调查显示,约有1/3的学生认为我校人文课程设置较单一。因为医学院校属单科办学,人文教育类必修课程数量相对较少,选修课程中也少见人文类课程。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另一方面是因为本科生对人文课程没有正确的认识,选修课程的人数较少,没有良好的学习气氛,间接影响了教师开展人文课程教学的热情和动力,导致恶性循环。

3.2.2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医学人文精神在临床上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医患沟通能力,然而很多医学院校多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学生只知闷头苦学,很少有机会能将学到的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这样的矛盾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文课程对于本科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极其有限的。

3.2.3 教学内容与思政、人文结合不紧密 医学课程专业性较强,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又限于课时紧张,故教师在上课时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只讲课本上的内容,导致课堂单调无趣,很少将教学内容与思政、人文结合在一起,更难引起学生的兴趣[5]。这与教师的思政能力和人文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且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数较多,大班形式的教学模式局限了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继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强化师资力量、创新教学体系是当前改善教学现状的主要方向。

3.3 社会因素

如今医疗机构中还存在“收红包”[6]的现象,有个别医务人员出现道德滑坡,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取财物或牟取不正当利益,导致开大处方、人情方、过度检查、出院难、吃各种回扣等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以药养医”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而言,无疑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这种不良现象有损医生的职业形象,使本科生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对医生的职责意义产生误解,从而忽视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对本科生“三观”的培养起到了负面影响。大学是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而心智、思想发育不成熟的本科生提前接触到负面现象,受到错误思想的引导,就有可能对医学人文精神产生错误的认知。

4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及途径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是一个系统工程、终身工程、全局工程,应积极挖掘个人、学校、社会的综合优势,三位一体、突出实效、综合施策。

4.1 聚焦体系完备、互补创新,推进人文精神培养的课程建设

根据医学专业本科生能力生成规律,结合其学制年限、假期时间,以及考虑当前疫情常态防控对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综合需求,明确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文精神培养目标,综合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线上线下课程的设置、课上内容与课后作业的设置等。(1)优化培养目标。坚持目标导向,着眼指向明确、层次分明、表述简洁、通俗易懂的基本要求,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文精神培养目标进行提炼。如在专业能力上要一专多能,即在专业精进的基础上,对专业领域相关医学常识要广泛涉猎并基本掌握,这是履行医生岗位职责的基础;在职业道德上要医德至上,即坚持救死扶伤、患者第一的宗旨,一切以患者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开展工作;在心理情绪上要自知自控,及时预见患者及其家属可能产生负面情绪的情景以及自身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预先设想积极的应对之策和妥善处理的方案计划等。(2)优化课程设置。坚持从“知识本位”转为“人文本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合理调整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临床实践等课程中涉及人文精神培养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课时比例,以及科学调配对应课程实施的环境条件。针对当前疫情特点,注重在线课程的比例与质量,以备特殊情况下的教学所需,形成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的优势互补的有利条件。既让教学走出课堂,也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增加了一条自主学习的途径。(3)修订考评指标。“新医科”背景下,更应强调本科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对本科生的评价。在考核内容中加入对医学人文精神、医德水平等各方面的考核。以在线教育课程为例,布置人文精神相关的实践作业,并在线上课程中发布相关讨论话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并在传统学分量化评定的基础上,将人文精神相关课程的学习情况分类分层级量化,作为毕业的硬性指标,纳入学生毕业评价指标体系。

4.2 确保示范先行、质量托底,加强人文教育的师资培养

“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都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倡导“练兵先练将”,将教师的人文精神提升与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同步考虑,使双方在共同成长的道路上促进人文精神培育效果不断增强。

一要提高思想站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教师的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是培养本科生人文精神的大前提。要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教师要摒弃“职称等级代表能力水平”“年龄资历等同资质条件”的片面认识和惯性思维,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忧患意识,拧紧思想的总开关。

二要持续苦练内功。教师要契合新形势对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时代要求,检视反思,通过针对性读书看报、参观见习、教学反思等方式强化自身人文精神素养;通过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化教学等,进一步强化与学生一同成长的理念,端正课后必有新感悟的基本态度。

三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视实际情况对小班化教学、案例式教学、远程式教学等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如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线上教育,应首先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网络课程平台、直播软件的使用能力,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将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持续思考的积极性和创新探索的主动性。再如案例式教学方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以“小”案例见“大”知识,通过提出问题,学生搜集资料解答及讨论总结的方式对教师给出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施案例式教学,学生不仅增强了案例分析、疾病诊断能力,还能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刻理解医学人文精神的涵义,提高医学人文素养。

四要完善教学评价。要将教师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质量以及学生人文精神整体提升的综合效果纳入教师综合教学素养评价体系。以线上课程为例,此类课程的教学评价比较难,因此,要加强对此类课程备课质量、授课质量和课后反馈的监督与考评。这样,拓展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师从自觉到自发强化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

4.3 坚持一线锤炼、感悟真知,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临床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临床实践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从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基础来看,学校和学生双方要对临床实践达成尽早、尽全、尽难的共识,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加强统筹、分层分类、分时分域全程贯穿教与学的各类活动。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要及早筹划。改变临床实践通常安排在学业尾声的传统做法,学校应大力推进“早临床”教育,加强本科生与临床的联系,鼓励学生利用不同学期的假期走进医院,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二是在地域分配上要多域覆盖。根据学生入学前的生活环境,有区别、分批次安排学生赴乡村、城市的医疗诊所、医院临床实习,让学生感知不同环境下的医疗条件和各类服务群体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差异等。

三是在内容编排上要全面兼顾。破除“唯专业论”的固化思维,引导学生树牢全面发展的理念,重点突出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实践运用,不断提高医疗救治的岗位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对所在实践区域的医患关系、医疗条件、医疗保障、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撰写综合社会调查报告。

四是在形式设计上要不拘一格。根据临床实践地域、保障条件、学生经历等情况,可以集中组织、分批组织、分散组织临床实践。就具体的疑难杂症,根据学生专业能力情况,可以采取团队协作攻关、个体独立操作排难、旁站观摩体验交流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五是在时间安排上要灵活多样。打破学生心中设定的“舒适区”,在临床实践岗位锻炼和值班执勤的调配上,适当注重“8小时”固定工作制与“白+黑”“5+2”紧凑工作模式之间的动态切换,让学生尽早体会和习惯职业工作的实际状态,这样才能适应以后的临床工作。

通过以上临床实践的综合开展,使学生在学习临床技能的同时了解基层卫生服务现状及医患关系,锻炼学生从人文角度思考医患矛盾、分析原因,强化其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提升人文素养,激发职业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4.4 着眼内容多样、形式活泼,活跃人文精神培养的文化氛围

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在本科期间树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医学教育理念。同时,政府机关应积极支持,社会企业应通力协作,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类资源,不断创造有利于人文精神培养的环境。

其一,加强环境熏陶。坚持把学校道路、图书馆、教室、食堂、宿舍等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分区域分场所、根据学生经达、到访、停留的频率和时长,对橱窗灯箱、墙体板报、电子屏显、警句格言等进行总体规划、精心设计、巧妙布局,确保内容贴切、醒目清新、易于理解、激发共鸣、便于接受,让学生在经常阅读、偶然瞥见、独处反思中,逐步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自身应该培养的职业精神。

其二,正面典范激励。学校应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常态协作,积极挖掘医疗工作先进个体或群体的优秀感人事迹,采取上门宣讲、外出参观、现场聆听、海报巡展与主题宣讲等形式,让学生在典范的激励中,增强职业荣誉感,进一步坚守初心、查找差距、找准方向、细化目标,也在具体的事例中自我激励,找到自我提升综合素质的方法,增强情绪管控能力,掌握正确处理医患矛盾的技巧策略。

其三,自主感悟升华。始终倡导通过激发学生内动力来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经常开展以医学人文精神为主题的辩论赛、摄影大赛、征文大赛,让学生从人文精神本源、内涵与外延的探讨开始,结合专业特点,去实地发现和弘扬蕴含在社会生活中的医学人文精神之光。使学生在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中感知人文精神,逐渐掌握和熟练运用从辩证角度看问题、多角度看问题、体系角度看问题的方法,正确看待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形式,逐渐实现先入为主到换位思考的自觉转变。

猜你喜欢
医患本科生人文精神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