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璐
(镇赉县草原监理中心,吉林 镇赉 137300)
饲草饲料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养殖场对饲草饲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质量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加强牧草种植管理,合理运用饲草饲料加工技术,才能稳定供应优质草料。其中,牧草种植是草料加工的前置环节,在精细整地、科学选种、严格管理的基础上,保证牧草产量和质量。然后通过机械收割和草料加工处理,进一步提升饲草饲料的保存时间与营养价值,从而满足畜牧养殖的使用需求。
要想保证牧草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在播种前必须科学选地。考虑到不同品种的牧草对立地条件有差异化要求,因此在实际选地时,应结合种植牧草的品种及其生物特性挑选适宜的土地。在选地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有2个:①土壤的pH值。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应当与土壤的酸碱度一致,例如皇竹草适宜生活在弱碱性土壤环境中,而黑麦草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在弱酸性、弱碱性以及轻度盐渍化土地中均可正常生长。提前开展土壤酸碱度的测定工作,然后选择能够适合该环境的牧草品种,才能提高牧草产量与质量。②地块表面尽量平整。低洼地块由于容易形成积水,导致牧草根部腐烂,因此不宜作为牧草的种植地。同时,种植地还应当有一定坡度,这样在降雨后有利于雨水排出。除了上述两个主要因素外,光照条件、空气流通等均是选地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在科学选地的基础上,还要对确定种植牧草的地块进行简单的处理,营造良好的种植环境。可以使用旋耕机进行地面翻垦,深度一般在30 cm左右[1],翻垦过程中需要将田间杂草清理干净,同时清理一些不利于播种的石块、树根等杂物。深翻地块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效果和蓄水能力,为草种撒播后的顺利发芽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如果该地块此前暴发过病虫害,通过紫外线照射以及喷施除虫剂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达到杀菌、灭虫效果,降低了后期牧草发生严重病虫害的概率。
精心准备苗床,可以显著提高草种的发芽率,是提高牧草种植产量与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种植地深耕处理后,准备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以撒施的方式均匀施肥。根据土壤肥沃程度决定施肥量,通常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块,施肥500~600 kg/亩(1亩≈666.7 m2),如果立地条件较差可适当增加肥料用量。施肥以后进行1次灌溉,不宜使用漫灌方式,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肥料养分的渗透。尽量选择喷灌方式,保证地面呈湿润状态即可。如果是平地种植,苗床内应当设置水渠,方便日后引水灌溉或排出积水。水渠宽度在30 cm左右,每间隔10 m设置一条水渠;如果是坡地种植,只在苗床两侧设置水渠即可。苗床准备工作通常于牧草播种前1周完成,此时土壤松软度、透气性、含水量等各项指标最优,为播种草种及萌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科学选用草种也是牧草种植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在选择草种时应坚持两个原则:①因地制宜原则。保证牧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与本地的土壤、气候等环境相契合,才能有利于牧草的生长,既可以减轻后期牧场管理压力,又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②需求导向原则。根据养殖牲畜的品种、牲畜的采食特点决定种植何种类型、哪一品种的牧草。以肉羊、肉牛养殖为例,可选择的牧草品种有多年生黑麦草,播种量为2.0~2.5 kg/亩;一年生黑麦草,播种量为2.4~3.0 kg/亩;苇状羊茅草,播种量为1.8~2.2 kg/亩;紫花苜蓿,播种量为1.0~1.5 kg/亩;燕麦草,播种量为3.5~4.5 kg/亩。除了单播牧草外,也可以尝试将两种及以上的牧草进行混播,对于海拔在1 000 m以上的牧场,可选择多年生黑麦草(0.8 kg/亩)与白三叶(0.2 kg/亩)、鸡脚草(0.5 kg/亩)混播,总的用种量为1.5 kg/亩;对于海拔在1 000 m以下的牧场,可以选择苇状羊茅(1.2 kg/亩)与雀稗草(0.4 kg/亩)、菊苣草(0.2 kg/亩)混播,总用种量为1.8 kg/亩[2]。
在科学确定草种与用种量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选用的草种进行预处理,不仅可以筛选出干瘪、空鼓的种子,提高种子发芽率,还能降低播种以后病虫害的发生率,保证牧草茁壮生长。牧草种子的预处理流程为:选择干净的大型容器,向容器内加入适量温水,将准备好的牧草种子倒入容器内,使用木棒轻轻搅动,然后静置。豆科牧草种子浸泡12 h,禾本科牧草种子需要浸泡24 h。浸种完毕后,将清水倒掉,选择一处阴凉、干净的场地,将牧草种子均匀摊开晾置,每隔2 h翻动1次,观察到种皮干燥后即可收集起来准备播种。对于豆科硬粒种子,为了帮助种子顺利萌发,还可以选择石碾拌粗沙擦破种皮,或者用木板、石块等搓擦种子,观察到种子表面粗糙起毛后即可停止,通过破坏坚硬的外壳,提高牧草发芽率。酸处理也是近年来牧草种子预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技术,通常是选择低浓度(3%~5%)的稀硫酸或稀盐酸作为处理溶液,然后将待处理的牧草种子加入到酸性溶液中,使用干净的玻璃棒不断搅拌,等到种皮表面有轻微裂纹后,将种子去除并使用清水反复冲洗几次,然后适当晾晒后即可正常播种。
另外,如果是新垦土地首次种植豆科牧草,或者是在干旱、盐碱地上种植豆科牧草,为保证种植效果,需要采取接种根瘤菌的方式处理。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3种方式:①干瘤法。将处于盛花期的豆科牧草连根拔起,使用剪刀将其根部剪下,放置于清水中冲洗干净后,捞出根系并放到阴凉、通风处晾置,等到根系干燥后,使用粉碎机将其磨成粉末,然后在播种前使用粉末拌种。②鲜瘤法。将盛花期的豆科牧草连根拔起,剪取其根部,直接研碎后加入清水稀释。另选一部分泥土进行高温蒸煮,然后将放凉后的泥土与稀释液混合搅拌,在25℃环境下培养3d,再用泥土拌种、播种。③根瘤菌剂拌种。选择根瘤菌剂,按照说明书与牧草种子充分搅拌,一般每5 g药剂科拌制1 kg牧草种子[3]。经过根瘤菌接种处理后,可以显著增加牧草根瘤数量,提高其固氮能力,进一步提升牧草的营养价值。
根据草地利用类型的不同,播种方式也有差异。如果是收割草地,上季度收割时产生的牧草碎屑,腐烂后重新融入到土壤中,相当于为土壤提供了肥料、补充了养分,因此可以提供有利于牧草生长的理想条件。以黑麦草为例,可以在每年的4月上旬,气温回升后进行播种。由于播种前的整地环节已经采取了补充有机肥和灌溉的措施,因此播种时以及播种一段时间后,均不需要再次施肥和灌溉。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春旱现象,为保证牧草种子顺利萌发也需要适时浇水。如果是放牧草地,特别是常年放牧的草地,可能会存在土层较薄、土质较差以及表层土板结的情况。在这种草地上播种时应采用混合播种模式,避免出现整片草地都长不出牧草的情况。播种时间也选择在4、5月份,但是要注意播种深度的控制,播种太深可能会导致牧草无法正常长出。如果是豆科牧草,播种深度不得超过2 cm,如果是禾本科牧草,播种深度不得超过5 cm。另外,土壤较为湿润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浅薄;反之,可以适当深播。
牧草播种大概2周后会顺利发芽,在长至3~4片叶时要采取以下管理措施:首先是及时追施苗肥。氮元素可以促进牧草叶的生长,使叶浓绿,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加快牧草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追肥可以选用尿素,按照6~8 kg/亩的量撒播肥料,并根据土壤湿润情况进行灌溉,提高肥料利用率。如果是禾本科与豆科混播草地,可以选择氮磷钾复合肥,对提升牧草质量有显著作用。其次是观察草场上牧草的生长情况,如果存在局部种子未发芽的情况,需要及时补种。另外,多年生牧草需要在苗期进行灭杂处理,在杂草尚未结籽前处理掉。最后,根据往年本地牧草种植管理经验,掌握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牧草种植期间病虫害的发生。
以黑麦草为例,常见的病害是纹枯病。在建立苗床时可以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并且保证草场排灌条件良好,避免雨季出现积水,保证根部呼吸通常,可以有效预防纹枯病的发生。该病集中发生在降雨较多的7、8月份,因此进入雨季后要加强巡视,一旦发现草场内牧草患病,立即用药治理。通常选用15%的烯唑醇2 000倍液,或者是25%的敌力脱1 400倍液进行喷施治理,隔天用药1次,连续1周即可见效[4]。
牧草收割以后有多种处理方法,科学的草料处理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而且还能延长草料的保存时间。目前常用的草料处理方法有以下3种。
1)青贮法。该方法利用专门的机械装置将收割的牧草捆压,然后装入到密封的塑料袋中,做厌氧发酵处理。有时候为了加快发酵速度,可以选择分层装料的方式,或者是向牧草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对提升青贮质量有一定效果。
2)田间晒制法。用机械收割牧草,然后选择一片平整、干净的空地,在晴朗天气下将牧草均匀摊开,利用阳光进行暴晒,使牧草中的水分快速蒸发。通常牧草水分蒸发量达到50%以上、呈半干状态后,即可将牧草堆积起来,任其自然风干。需要注意的是,要求牧草堆积高度控制在1.2~1.5 m,既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又能保证风干速度。另外,如果采用田间晒制法时遇到了连续阴雨天气,应当使用塑料布遮盖草料,避免草料受潮或被雨水浸泡,待天气晴朗后继续晾晒。
3)草架干燥法。前期需要对牧草进行暴晒,方法同田间晒制法。等到饲草的水分蒸发至50%以上后,将饲草转移到提前准备好的草架上。草架离地高度不得低于1.5 m,相邻两排草架的间距不得小于2.0 m,保证有一定的离地高度和间隔距离,有助于提高通风效果,对加速饲草干燥、防止饲草发霉腐烂有积极帮助。等到饲草完全晒干后,再进行捆扎处理,最后选择干燥、阴凉处逐层堆放,以备使用。
为了提高适口性,或者是减少养分流失,饲草晒干后,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成熟发展,不仅提高了饲草加工效率、降低了饲草加工成本,而且还能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物质,改变饲草的营养成分,进一步提高其食用价值。从实践来看,草粉加工、草颗粒加工以及干草压块是比较常见的加工方式。
2.2.1 草粉加工
选择牧草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时期进行收割,并将牧草置于大型烘干设备中做脱水干燥处理。烘干温度通常设定为60℃~80℃,烘干时间需要根据牧草厚度、含水量等指标具体确定。等到牧草水分含量降低至10%以下,可以将其收集起来,并放于切割机中揉碎,然后将其摊开,自然风干。最后将碎片状的饲草倒入粉碎机中,将其打磨成粉末,得到草粉。这样得到的草粉中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较高,而且在实际使用时还能加入其他添加剂进行混合饲喂,以满足牲畜的生长需要。
2.2.2 草颗粒加工
该技术是将草粉加工作为前置工艺,按照上文所述方法将饲草加工成草粉后,再使用压缩机械将草粉压缩成为直径为3~5 mm的颗粒[5]。在草颗粒加工中,草粉质量直接决定了草颗粒质量,并且根据牧草品种的不同,在草颗粒加工时对其内部含水量的要求也有一定差异。如果草颗粒含水量较高,为延长其保存时间,通常还会在草粉压缩成为草颗粒的工序中,加入适量的抗氧化剂,避免草颗粒保存期间出现霉变的情况。
2.2.3 干草压块
使用专门的压块机将经过干燥处理后的饲草饲料压缩成规整的长方体,一方面有利于码垛、堆放,另一方面也能减少空间占用,并延长饲草饲料的保存时限。在干草压块处理中,可通过调节压块机参数灵活改变草块的体积尺寸。相比于上文所述的草粉、草颗粒处理方法,干草压块具有效率更高、操作简便、保存更久、成本较低等一系列优势,因此是现阶段饲草饲料长期保存中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当然,根据具体加工形式的不同,干草压块又可分为多种形式,比较常见的有田间压块、固定压块、烘干压块等几种。其中,田间压块是等到牧草进入成熟期后,将半干状态的牧草收割,并在草场内使用与收割机配合的压块机,将半干状态的牧草直接压块处理,基本上可以做到牧草收获与压块的同步处理,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处理时间。固定压块则是配合使用粉碎机与固定压块机,将牧草进行粉碎处理后,再利用压块机将碎片状牧草挤压成块。而烘干压块则是利用烘干压饼机,一次性完成从烘干到压饼的处理,得到干燥易保存的草饼。同样,在甘草压块处理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添加一些维生素或添加剂,以增加饲草饲料的营养成分。
在大力推广规模化养殖的背景下,养殖场对于饲草饲料的需求量增加,质量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在牧草种植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场地选择、苗床准备、种子处理、田间管理等环节的管理,通过严格把控种植技术,以较低的成本培育出优质的牧草。对于成熟的牧草,需要采用饲草饲料加工技术进行处理,在延长保存时间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饲料饲草的营养价值。从实践来看,田间晒制法、草架干燥法都能取得较好的牧草干燥处理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草粉加工和干草压块,并适当添加一些营养成分,有助于提升饲草饲料的营养价值。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饲草饲料加工的准入门槛,加快研发和推广使用饲草饲料加工新技术,同时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专门的饲草种植和加工基地,为畜牧养殖提供优质饲草饲料,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