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身体部位的俄汉成语对比分析

2022-12-06 10:48付笛嘉孙秋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俄语成语汉语

付笛嘉,孙秋花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成语可以通过其所包含的形象和意义来体现一个民族独一无二的特性和心理,从而为我们提供一种认知和研究世界文化的重要方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及《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一系列重要事件,反映了我国与俄罗斯双边关系不断深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深入开展合作,两国人民对对方语言的学习程度也不断加深。而成语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关于其的研究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成语的分类中,含有身体部位的成语数量众多,它们形式复杂,意义丰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这类成语的对比分析,可以创新深入了解两国文化联系的方式,这对中俄历史文化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1 含身体部位的俄汉成语来源分析

成语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来源呈现多样性。溯源含身体部位的俄汉成语对研究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具有重要作用。以下将其中的主要来源作举例说明。

1.1 来源于神话传说

许多成语源远流长,扎根于历史悠久的神话传说,一部分俄汉成语也不例外。著名的俄罗斯成语ахиллесова пята(阿基里斯的脚踵)便是其中典型代表。阿基里斯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послегомеровский миф)中的半神英雄。他在降生之初被母亲浸入冥河中从此刀枪不入,但其唯一未被浸泡过的地方就是被母亲抓住的脚踵,后来他因在战争中被射中这一致命之处而丧生。因此这个成语便被用来比喻“唯一致命的弱点”。

在汉语成语中来源于神话的成语更是不在少数。“火眼金睛”(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洞察一切)出自明代吴承恩所著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形容其主人公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三头六臂”(原意为“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后比喻神奇的本领)为佛家语,出自宋代释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普昭禅师》中,在其中指佛的法相。

1.2 来源于宗教及外来文化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现象对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不可忽略。许多含身体部位的俄汉成语由宗教衍生。且由于俄罗斯和中国所信仰宗教的差异,两国文化中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也各有千秋。

俄罗斯民族所敬仰的东正教作为基督教的分支之一,其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经典作品的影响。俄语中源自《圣经》的成语数量相当之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 多条。如:беречь как зеницу ока(像爱护眼珠一样精心保护)源自《旧约·申命记》:“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眼中的瞳仁般”[1]。此外还有зуб за зуб(以牙还牙)、умывать руки(推卸责任,洗手不干)也均出自于圣经中所记叙的事件[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中,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不断进行融合,而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也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在国内广泛流传。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于隋唐五代时期盛行,因此至今许多成语都留存有宗教的痕迹。如“心心相印”(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出自佛教法经《黄蘖传心法要》:“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脱胎换骨”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转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1.3 来源于寓言文学作品

寓言作为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来源于大众生活,并在民间广泛传播,因此其对成语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俄寓言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含有身体部位的成语。

俄语成语носом к носу,本义为“鼻子对鼻子”,寓意为两个人离得非常近,源自克雷洛夫的寓言《农夫和雇工》(《 Крестьянин и Работник 》);со всех ног,本义为“用所有腿跑”,寓意为跑得非常快,最早在克雷洛夫寓言《驴子和农夫》(《Осёл и Мужик 》)中使用,后在其寓言《两个男孩》(《Два мальчика》)中也有出现);не сводить глаз,原义为“不把眼睛移开”,寓意为“目不转睛”,出自俄罗斯寓言《乌鸦和狐狸》(《Ворона и Лисица》);голову ломает,原义为“头被打破”,寓意为“努力地思考,或要解决很难的问题,出自俄罗斯寓言《小匣子》(《Ларчик》)等皆来源于寓言故事。

汉语成语“画龙点睛”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僧繇》:指梁代画家张僧繇给画的龙点上眼睛,龙便飞走了,形容其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意为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后比喻自欺欺人;“画蛇添足”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多此一举等;也是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

1.4 来源于社会风俗习惯

社会风俗习惯对文化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俄汉成语时,可以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风俗。通过成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我们也可以深入的了解俄中社会文化的异同。

俄罗斯成语брить лоб,字面意思为“给某人剃头”,在俄罗斯帝国(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时期所有参军的士兵都需要被剃光头发,这样他们在从军队逃跑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认出来,所以“剃额头”这个词实际上意味着“带到军队”“抓去当兵”;на лоу написано,直译为“写在额上”,在古代罗斯犯人前额上会被打上烙印,使人一看便知道这是罪犯,所以这个成语后引申为“显而易见”“一目了然”。

在汉语成语中有“断发文身”(亦写作“断发纹身”)一词,出自《礼记·王制》,指古代荆楚、南越一带把头发剪短,在身上刺花纹这一风俗习惯,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用其以指较落后或未开化地区的民俗。

通过比较含身体部位的俄汉成语的来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来源均具有多样性并存在诸多共同点。俄汉成语内容丰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通常情况下,俄汉成语的民族性在成语的转义或引申义中加以体现,因此对这些成语的溯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细致的研究民族历史,了解民族特点,同时也有利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及融合。

2 含身体部位的俄汉成语结构分析

成语是表示某种含义的固定词组或句子,因此俄汉成语在结构上均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要表现在结构成分和成分间关系的固定。“成语的定型性是历史形成的,没有定型化就没有成语”(马国凡,1978)。就总体而言,俄汉成语在结构方面存在直观的异同,且异大于同。最显著的表现是汉语成语大多呈典型四字模式,而俄语成语则在构成要素数量上呈现多样性、开放性。

2.1 俄汉成语结构模式对比

在成语的构成要素数量方面,俄语成语由具体的词组或句子转意而成,所以没有一种典型结构模式,因此由两个词语、三个词语、四个词语,以及其他更多的词语构成的成语,在俄语中均比较常见。而汉语成语以“四字格式”结构为主,一般是由四个音节所组成的,约定俗成的四字成语。有学者曾对《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做过统计,它共收条目17 934 个,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17 140个,约占总数的95.57%。所以在构成元素的数量上,俄语成语不像汉语成语一样有四字格作为标准的结构模式。

成语的结构具有固定性与变体性。俄语成语的固定性不是绝对的,其表达形式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多种多样。在俄语语法中,动词根据人称而变化,因此大约四分之三的俄语成语应用在具体语句中时都会出现动词变位现象。如рвать на себе волосы(拔自己的头发)表示“后悔不迭”,在句子“Он часто рвёт на себе волосы.”中“рвать”则应随“он”及“часто”变成未完成体三人称单数рвёт。此外,有时俄语成语的表达形式存在“变体现象”不只有一种形式,如“全心全意”既可以是“душой и телом”,也可以是“телом и душой ”,这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俄语成语的组成词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替换,词序是可以变动的。还有гнуть спину(弯下背)、гнуть хребет(弯下背脊)、гнуть горб(驼背)、гнуть шею(弯下脖子)均表示“卑躬屈膝、弯腰低头”[3]。而汉语成语表达形式上一般较俄语成语更具有单一性、稳定性,很多汉语成语是“一字不易”的,其动词不似俄语成语需要根据人称来变化,名词也一般不可用其他名词来替代。汉语成语构成元素的顺序也较为固定,如“头重脚轻”“目瞪口呆”“七嘴八舌”虽然为联合式结构,但若将前后部分调换则不是我们所习惯使用的成语了[4]。但这种固定性同样不是绝对的,在“少数情况”下汉语成语的顺序也可以调换,如“断发文身”和“文身断发”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

2.2 俄汉成语结构类型对比

含身体部位的俄汉成语各自有独特的结构类型。其中俄语成语结构类型可主要分为:①名词+名词结构(S+S),如хлопот полон рот(忙得不可开交)、краем уха(略有耳闻,顺便听到);②名词+带前置词的间接格名词结构(S+P+S),如ветер в голове(轻狂)、лицом к лицу(非常近);③形容词+名词结构(A+S),如хозяйский глаз(照料,看护)、лишний рот(通过依赖他人来混饭吃的人);④动词+名词结构(V+S),如задирать нос(摆架子)、ломать зубы(遭遇失败);⑤连词+名词结构(C+S),如как снег на голову(突如其来)、кожа да кость(皮包骨);⑥前置词+名词结构(P+S)[5],如без царя в голове(愚蠢,没有头脑)、на волосок(几乎,差一点);⑦以语气词не 为首,如не чуять ног под собой(得意忘形)、не покладая рук(夙兴夜寐)、не ударить лицом в грязь(没有丢脸)。

而汉语成语的结构较之俄语成语更为简单一些,主要可分为:①主谓关系,例如:肝胆相照,脚踏实地,鼠目寸光;②动宾关系,例如:以耳代目,别具慧眼;③偏正关系,例如:肺腑之言,燃眉之急;④并列关系,例如:脱胎换骨,耳闻目睹;⑤补充关系:爱不释手,成竹在胸。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结构的成语。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含身体部位的俄语成语和汉语成语有相同点,俄语的“形容词+名词”结构和汉语中的“偏正结构”类似,均为前面的词语修饰后面的词语;俄语的“动词+名词”结构和汉语的“动宾结构”类似,均为前面的动作作用在后面的主体。同时,俄汉成语结构类型也有不同点,俄语中有非常多的“前置词+名词”结构,而在汉语中对应的结构则不常出现,因为汉语中的介词较少进入成语中。

俄汉成语作为民族语言的精髓,其结构上的差别也反映了俄语和汉语在语言特点上的不同之处。总体来说,汉语成语的固定性强于俄语成语,而俄语成语的结构类型则比汉语成语要多。

3 含身体部位的俄汉成语翻译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实践中,人们总结了诸多翻译原则和翻译方式。例如,“信、达、雅”原则,等效原则,“异国情调”原则,符合译文习惯原则,不可译原则等[6];方式有直译、互译、意译、形译;技巧有添词、加词、截短变换等[7]。

形象和语义作为成语所表达的内容中两个必不可缺的部分,对其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俄汉语互译。下面则从两个角度来浅谈含身体部位的俄汉成语互译。

3.1 俄汉成语意象之间的关系

俄汉成语的翻译中,须遵循“用形象译形象”的原则,即一般需要将成语中的形象在译文中体现出来。这项原则是俄语翻译家索洛比耶夫(Солобьёв)根据文学作品翻译的得失总结而来的,它的观点主要有:翻译时,语言外壳有变化,但内容(意义、形象)还保留在译语里;应转变翻译观念,由译词语到译“意”译“象”,达到“足价翻译”(полноценныйперевщд);避免“随意性”(вольность)、“花哨”(витиеватость)和“削平形象”(сглаживаниеобрфза)[8]。一部分成语中的形象在翻译后可呈与原语言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如задирать нос(意为“仰起鼻子”,表示轻视)译为“嗤之以鼻”,краснеть до ушей(脸红到耳根)译为“面红耳赤”,而汉语中的“怒发冲冠”则可对应俄语成语волосы встали дыбом(头发竖直地立起来),这些成语中“鼻子”“耳朵”“头发”的形象均在翻译中被保留了下来。而另一部分俄汉成语中的意象则是不对应的,需另一种形象来灵活翻译。如俄语成语на голову сесть(кому)对应汉语成语“不择手段”,не в бровь,а в глаз 对应汉语成语“一针见血”,俄语成语中“голова(头)”“бровь(眉毛)”和“глаз(眼)”的意向均没有被保留下来,而是根据成语整体的语意需要来翻译。汉语成语“祸从口出”对应的是язык мой—враг мой(我的舌头就是我的敌人),“口”的意象同样没有在俄语中被译出,而翻译成了“舌头”。

以上现象能够说明,俄汉成语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悠久历史,并具有相对固定性,其中的形象不能随意更改,因此在翻译时也要注意俄汉成语意象的异同,这样才能使翻译出的语言更接近民族用语习惯。

3.2 俄汉成语语义之间的关系

从语义的角度,俄汉成语也呈对应和非对应两类。在对应成语中又可分为基本语义一致和部分语义一致[9]。

在基本语义一致中,如рукой подать(表意为“用手就可以拿到”)在汉语可译为“近在咫尺”。而部分语义一致则意味着俄汉成语意义不完全吻合,如идти в ногу 对应汉语成语“步调一致”都是比喻不同的人、团体、组织间的方式、步骤、行动协调一致,但除此之外,前者还可表示不同人之间的观点、信仰的协调一致,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同步,但后者则通常没有这种用法[10]。как на ладони(表意为“就像在手掌上一样”)可对应译成“了如指掌”,二者都有“十分清楚”的意思,但前者更侧重客观事物本身对外表现得十分清晰,后者则侧重主体对客体的情况了解得非常透彻。

俄汉成语也会出现语义不对应的情况,既没有与俄/汉成语相对应的汉/俄成语表达。如на носу(表义为“在鼻子上”),汉语中没有成语能和它对应,则要译成“临近,快到”;клевать носом(表意为“用鼻子啄食”),在翻译中要根据其引申义译成“打盹儿”。

含身体部位的俄汉成语意象多样,且一些成语寓意复杂。因此在翻译中更加要求译者遵循民族的用语习惯,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翻译。不能只是单纯地为了意象上的对应而直译,否则会使翻译显得生硬,且文不达意。

4 结语

研究含身体部位的成语对于深入了解中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成语作为独特的社会语言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它是文化的瑰宝,体现着民族语言的智慧,通过其意向、本义及引申义,能充分展现两个民族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极为重要,成语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民族心理,促进双方文化合作。二是,含身体部位的成语在成语文化中占有重要席位,他们数量庞大,且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其的研究可以以小见大,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俄汉成语的共性和特性。通过从小处着手,从而更加具体地观察不同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总而言之,作为语言研究中重要部分的成语研究在任何时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同时它也为任重而道远的民族文化交流与互鉴提供了一条充满光明的道路。

猜你喜欢
俄语成语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穿梭于俄语的时光隧道
——探索古俄语的奥秘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拼成语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猜成语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