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鸣
(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仪陇 637602)
仪陇县隶属于四川省南充市,是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县,以饲养猪、牛、羊、兔、家禽为主,是生猪调出近100 万头大县,2020年当地生猪出栏量达到了90 余万头。在当地生猪养殖中,各种疾病的发生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如何对猪病有效的预防及控制,以降低疾病可能造成的为害,已成为生猪养殖场密切关注的问题。多年来,我县始终坚持“防重于治”这一基本原则开展养猪场猪病防疫工作,效果显著,现具体介绍如下。
进入21 世纪以来,在我国猪病发生呈现以下特点:(1)大规模暴发的传染性猪病发生频率降低。如口蹄疫、病毒性腹泻等。(2)季节性猪病发生频率不断增高,地方流行趋势明显。如蓝眼病、高温致病、低温致病、蚊媒病等。(3)胃肠道病发生频率增高,且病症有严重化的趋势。如肠炎、肠道出血、增生性肠炎等。(4)猪病的病程加长化。如猪流感、猪圆环病毒病、增生性肠炎等。(5)疫苗免疫接种与疾病的发生率有切相关。科学规范接种疫苗的养殖场猪病发生率低,危害也低;相反,未及时或合理接种疫苗的养殖场猪病感染发生率较高,危害程度也高,且病程长,死亡率高,损失严重。
2.1 缺乏科学规范的养殖管理体系我国的生猪生产量和需求量一直占全球第一。随着国家对养殖业的支持,给了养殖户很多发展信心和机会。不少养殖场在政策支持下扩建养猪场,扩大养殖规模。许多散户养猪人员也纷纷加入到规模化养猪的行列。虽然从规模上我国已经实现了从散户养殖向中小规模化的过渡,但是占养猪产业较大比例的中小养殖场缺乏科学的养殖生产经验,未制定完善、科学规范的养殖管理体系,导致养猪管理粗化,对影响生猪健康因素的缺乏有效管理,给猪病的发生与传播提供了契机。
2.2 免疫接种体系不完善根据猪病发生与免疫接种紧密相关的特点,可分析出现阶段我国猪病多发与养猪场缺乏完善的免疫接种体系有很大关系。猪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而免疫接种是预防猪病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一些养猪场或饲养管理人员缺乏免疫接种技术的培训,或免疫接种操作流程不规范,或缺乏疫苗免疫接种计划,或直接不重视疫苗免疫接种。免疫接种体系不完善是导致生猪养殖场猪病综合防控效果差。
2.3 饲养管理缺乏科学性科学合理的提供日粮,实施精细化的养殖管理,有利于促进生猪养殖健康发展。而现实是有不少养殖场为了降低生猪养殖成本,选择价格低廉的猪饲料,且饲料供给较为单一,营养配比不全面,不利于生猪的健康发育和免疫系统的建立与保护。此外,生猪养殖缺乏精细化的分类管理,不利于实施标准化的饲养管理。猪饲料的投放缺乏调整意识和规划意识,不利于生猪培养健康的肠胃菌群和免疫系统。
2.4 生猪养殖环境有待提高脏乱差的生猪养殖环境容易增加疫病感染的风险。我国的很多中小型生猪养猪场存在建厂选址不规范、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导致饲养环境及条件相对较差。部分养殖场缺乏规范的粪污处理系统,饲养管理中粪污排出不及时,或冲洗圈舍的水随意排放。在夏季高温时节,容易增加细菌、寄生虫等滋生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猪病感染的风险。一些养殖场圈舍较小,通风采光环境较差,养殖密度较高,缺乏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部分养殖场缺乏保温通风设施设备,养殖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
2.5 生猪疫病防控预警体系不完善猪场疫病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防与控的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好的防控效果。我国大部分中小型规模化养殖场缺乏生猪疫病预警体系,或生猪预警体系流于形式化,导致一些常见的可能诱发猪病的风险因素未能及时发现,或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导致猪机体免疫力降低,常见病高发。如不规范采用含激素饲料、不规范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病。日常管理缺乏疫病预防意识,以病治病,却用药单一,缺乏隔离防治,导致猪病治疗效果差,交叉感染和继发性风险较高。
3.1 制定猪病防控管理制度在养殖场内,各种猪病的发生并非偶然。猪病的发生与日常管理制度的缺失密切相关,养猪户常因不重视科学养殖和日常管理导致疫病的严重恶化,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要想提升猪病防控效果,必须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规范饲养管理,以提升安全水平。(1)尽可能隔离外人,严禁外人随意进出养殖场。当前多数养殖场尤其是规模化的养殖场开放程度较高,常组织游人参观,此时必须确保相关人员穿戴防护设备,以防病原传播。(2)养殖场内工作人员平时需严格遵循相关工作准则,例如,需严格限制工作人员吃饭时间、活动时间以及休息时间,尤其需注意严禁不同生产区域内工作人员随意串门,以避免交叉感染。建议制定饲养人员管理责任机制、激励机制,以责任约束、奖励激发等办法提升饲养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促进饲养管理人员对制度规定的尊约履约性,不断规范饲养管理方法和模式。(3)必须严格划分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同时落实分开管理制度,在不同区域内制定差异化的管理制度并执行,以提升养殖场安全程度,减少不利因素。对饲养制度,要与分区管理制度相适应,制定精细化按龄分区饲养管理制度,来提升养殖场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适应不同年龄段生猪生长发育需求提供针对性的饲养管理奠定制度条件。
3.2 加强免疫预防为全面控制养殖场内各种生猪疫病,需持续强化免疫工作。(1)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按时对人、猪免疫接种,以提升养殖场内部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外部病菌侵袭的概率。需定时定量为猪群接种疫苗,以提升猪群抵抗力,降低猪病发生概率。养殖人员在接种相关疫苗后,可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避免感染人畜共患病。(2)需尽可能选择质量较高的疫苗,不得因贪图便宜而选择劣质疫苗。(3)需严格遵循相关免疫操作规程,以保障免疫效果。免疫接种的注射器必须采用一次性用品,且接种人员必须做好接种前双手的清洁与消毒工作,佩戴手套。为确保接种操作的规范性和精准性,保证接种效果,养殖场需要对饲养人员加强技术培训,提升理论及专业技术水平。在养殖场无专业接种人员时,建议请兽医站兽医进行规范接种。
3.3 强化饲料及喂养管理养殖场日常还需加强饲料和喂养管理。当前,养殖户在培育猪群时,主要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而饲料制备以及喂养工作直接决定着猪群的生长以及疫病防控,所以应做好以下工作。(1)在饲料选择中,必须选择安全放心的产品,需将饲料送至相关部门检验,待确保其不存在安全隐患后方可投入喂养。(2)在制备饲料时,必须遵循科学的配比,结合猪群品种、生长状况、当前饲料标准以及后期销售方向等选择最为适宜的饲料配比。(3)需加强饲料管理,避免因饲料问题而引发猪病蔓延。需隔离保存所有饲料原料,定时定量制备,以避免浪费。对饲料保存地点定期清洁并消毒,以提升饲料安全性。任何时候都禁止给生猪投喂霉变饲料。饲养人员一旦发现饲料变质或其他质量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存在问题的饲料,及时更换饲料。(4)更换猪饲料时,需要做好替换饲料的饲喂试验,用以小组生猪做好思维记录与管理,分析生猪更换饲料的适应性,科学的确定替换后生猪饲料的比例。一般更换饲料时全价饲料约占55%,浓缩饲料、精饲料各占20%,预混饲料占5%。预混饲料应包括各类矿物质冤死、微生物、氨基酸、中草药添加剂及其他添加剂等。后期可根据观察记录的结果调整各类饲料的比例。
3.4 严格消毒要想提升养殖场内猪病防控水平,在养猪过程中,需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方法以及手段,以做好消毒工作,从而帮助养殖场形成一个强大的保护屏障,使养殖场内工作模式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养殖户需定期清扫养殖场并做好消毒工作,对猪舍清扫2次/d,并保证猪舍干燥洁净,每周对猪舍外环境清扫一次,彻底清理赃物及杂物,以保证干净整洁。通常每周进行2~4次带猪消毒,待消毒结束后需强化通风,以减轻圈舍内消毒药剂味道,降低圈舍内湿度。通常采取喷雾方式消毒,在此过程中需保证喷雾均匀全面,并严格把控药剂浓度。通常每周对环境进行1~2次消毒,一般选择晴朗天气,其操作方式与带猪消毒基本一致。常见的消毒药液主要包括火碱、季铵盐类以及氯制剂等,若对产仔舍以及保育舍消毒,需注意选择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同时注意轮换用药,以防病原产生抗药性。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引入自动化消杀设备、通风设备、喷药设施等,来提升对生猪饲养环境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如紫外线消毒灯、通风降温机、喷雾系统等。通过提升猪场自动化设施设备的应用水平,推动养猪场管理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型。
3.5 加强监测预防养殖场封闭、温暖,同时饲养密度较大,极易滋生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因而需对猪病强化监测以及预防。猪病的发生通常具备季节性特点,因而需在高发季节强化猪病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隔离并采取有效的诊断以及治疗方式以防控猪病,以避免疾病大范围传播。养猪场可以在猪舍不同位置安装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来自动监测猪场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微生物数量、通风条件、氧气、二氧化碳、氨气等信息,并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计算机全面监控和管理猪场的环境,分析影响猪病的风险因素,并根据监测信息实施针对性的风险因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