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的发病特点、症状及防治措施

2022-12-06 09:22王书红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5期
关键词:口蹄疫病猪疫病

王书红

(河南省新蔡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河南 新蔡 463500)

口蹄疫病毒存于多种健康动物口腔和黏膜中,是一种条件致病原,即在特定条件下(受了风寒、疲劳亦或对外界环境出现应激时)口蹄疫病毒才会感染发病。该病的潜伏周期较短,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导致大面积传染,而病猪是主要传染源,通常病畜的血液、唾液、粪便以及接触过的饮水工具、饲料都具有传染性,在导致健康猪感染的同时严重损害养殖户经济效益。

1 发病特点

口蹄疫病毒是猪口蹄疫的致病原,比其它传染病具有更强的感染性,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春冬季的发病率要远高于夏秋季。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和数量的逐年增加,仔猪感染口蹄疫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猪,此外生猪的养殖模式也与口蹄疫发病率有一定内在联系,集约化饲养生猪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散养生猪。

2 病原特征

据研究表明,口蹄疫病毒有较强的耐受力与存活率,其存活时间与外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一般情况下若该病毒在粪浆中一般能够存活半年以上,在干粪内2 周左右,尿水中40d 仍具有较强的传染力。在地表面可随季节发生一定的变化,冬季与夏季分别可存活一个月与3d 左右,具体视温湿度以及环境所定。该病毒寄在动物体内会展现极强的存活力,将动物内脏冷藏7个月在依然可检测出病毒活性。若冷藏于4℃,胴体内所产生的酸能在3d 左右将病毒消灭,但由于脊髓、淋巴结的酸化程度相对较弱,因此无法将其有效杀灭,所以存活时间可长达180d 以上。

3 临床症状

猪感染后潜伏期在3d 左右,具体与猪自身的免疫力有一定的关联性。病初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体温升高(大于41℃)、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干咳、走路摇晃、猪蹄部位出现水泡和糜烂现象、无法站立、心跳节奏不规律、身体呈现弓形,部分病猪的蹄壳脱落。若未及时治疗,后期生猪在唇部、舌头、蹄部以及乳房等部位会出现水疱以及溃烂现象,严重的还会影响正常行走和进食,从而加速生猪死亡。哺乳仔猪感染后,多因急性心肌炎或胃肠疾病死亡。

4 传播途径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在潜伏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病猪在潜伏期会排出大量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给其他生猪。唾液、乳汁、排泄物及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也是传染源,健康猪可因采食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或饮水,接触病猪或被污染的器具发生感染。在引进种猪或屠宰时均会造成传染,不仅会给养殖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也会阻碍我国养殖业的发展。

5 诊断方式

猪口蹄疫与某些传染病存在一定相似性,为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及时性和科学性,诊断该病除依据临床典型特征外,还可无菌采集病猪水疱部位分泌物,将其置于甘油生理盐水溶液中,通过补体反应来确诊。

6 临床处理存在的问题

6.1 对口蹄疫认识不足因多数养殖户并未接受过专业知识培训,对各种疫病的认识相对较少,同时防范意识也较为薄弱,受此影响,在养殖场出现疑似病例时采取的措施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基本是给病猪注射治疗,根据以往经验选用的药物,所用药物大多为氨丙啉、地塞米松或抗生素之类的,这些药物不仅不能有效控制病情,还可能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加速死亡。与此同时,注射所用的器具需为一次性用品,部分养殖户因防疫意识不足,为节省支出会重复使用注射器,导致该病传播。

6.2 病猪处理不正确对感染猪口蹄疫的生猪的处理相关部门有明确的规定,多采取无害化处理,这会使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户收益减少,所以,会存在隐瞒的现象,并将已感染的生猪卖给私人屠宰场,或将病死尸体随意丢弃,造成病毒大肆传播,给当地防疫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正确的做法是养殖户应及时将已出现病症的生猪进行隔离,并密切关注其它生猪的实际情况,同时做好消毒与对症治疗,封锁整个养殖场,及时上报到当地防疫部门,一旦该病猪数量较多时就需要统一进行屠宰处理,将对其他生猪以及周边养殖场的危害降至最低。

7 防控措施

7.1 预防措施

7.1.1 加大对疫病防控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养殖户防疫意识缺失是导致疫病高频发生的重要因素,而要想有效防控猪口蹄疫,当地相关部门需加大对疫病防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定期开展疫病防疫工作宣传会议或深入到养殖户进行专业指导,在不断提高养殖户自身防疫意识的同时,有效预防疾病的频发。

7.1.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度是影响养殖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有效避免猪口蹄疫的频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已迫在眉睫。在养殖场建设过程中,养殖户除了要系统化考察地形、土壤和周遭环境是否符合生猪养殖条件外,还要在养殖场设立消毒池、消毒室等防疫消毒设施,在保证消毒、杀菌工作有效落实的前提下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7.1.3 做好日常饲养工作 规范开展饲养管理工作,对全面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所以养殖户必须做好如下工作: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用活性氯、安灭杀、戊二醛等加水进去适当的进行稀释然后喷洒在养殖场内)和清理工作,每天清理圈舍卫生;将养猪场与外界环境分隔,严格清理圈舍虫、鼠、蝇,从而避免口蹄疫的大面积传播;建立健全完善的预防控制体系,外界人员或车辆进场前必须做好多次消毒工作;提高对饲喂管理的重视,保证投喂饲料质量满足生猪营养需求。

7.1.4 饲养人员注意事项 为降低外部因素引发的感染问题,养殖人员在进场时应当穿戴整齐防护服装,并做好全面消毒工作,在出入猪舍时应当将被污染的服饰进行处理,并更换干净整洁的鞋子与服装。所添置的用具在带入猪舍内时均需进行全面消毒,以免将病原体带入。猪舍内原本的用具需分开使用,禁止出现不同猪舍混合使用现象,并每日进行消毒,以此来降低交叉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与此同时因养殖密度会提高致病率,对此还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每个圈舍内的养殖数量科学合理。还应密切关注生猪的精神状态、形态变化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当及时联系兽医进行查看救治,以将各疫病扼杀在摇篮中。

7.1.5 做好生猪引种工作 生猪引种工作的不规范,也是导致猪口蹄疫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为有效降低疾病发病率,在进行引种时养殖户除了要严格秉承着“加强管理、防重于治”原则外,还要做好如下工作———保证“引种猪”检验检疫工作的有效落实,避免引入病猪;在引种时养殖户要避免从猪口蹄疫高发病区域引种,并需要厂家提供完整的合格证明;在引种工作结束后,需将引种猪隔离饲养一段时间,待合格后方可与健康猪混养。

7.1.6 做好生猪接种工作 免疫接种工作的有效落实,是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渠道。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和数量的逐年递增,为有效降低猪口蹄疫的发病率,养殖场除了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免疫程序外,还要确保疫苗注射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养殖户可选用浓缩灭活苗或耐受口蹄疫的血清,需注意的是在注射前需对注射器具进行消毒,另外在春夏两季接种周期为4~5个月一次,而秋冬两季接种周期为3个月一次,注射量需控制在5~20mL。

7.1.7 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 由于大多数养殖户缺乏专业饲养技术,对各疫病相关知识了解甚微,常会出现病急乱投医现象,或因防疫意识较差,会在隔离后对已感染的生猪放任不管,未对其展开相应的处理,并且有部分养殖户所选用的饲料中含有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的原料,而这也或给疫病的传播以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针对以上几点问题,首先当地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重视度,不仅要将防疫工作全面落实到位,还应当保证基层的各项操作均符合相关标准,与此同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殖户展开培训,并将各疫病的发病特点、起因、症状、传播途径以及实际防治手段以手册的方式印刷出来,分发给每位养殖户,以此来提高其专业知识及防疫意识,使其能够在出现疫病时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展开操作,将损失与影响降至最低。

7.2 治疗措施在目前,对猪口蹄疫尚无有特效的治疗方式,为有效防控疾病大面积传播,养殖户可根据发病部位和特点采取针对性治疗方式,即口腔可用清水、1%温食盐水或0.1%高锰酸钾水洗漱;溃烂面涂以5%碘甘油;蹄部用绷带包扎。

8 结语

猪口蹄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疾病频发在严重损害养殖户经济效益,为此在养殖过程中,一定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防控口蹄疫,认真分析该疾病的诱因、特征,并制定搞针对性解决措施,采取定期消毒、降低饲养密度、做好种猪引进控制以及疫苗接种工作,平时要严密防控,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传播,在降低疫病高发的同时提升养殖户经济效益,全面推动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口蹄疫病猪疫病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病猪喂药有办法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药方剂治疗猪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观察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基于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分析
口蹄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