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雪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临沧 677099)
近几年,养牛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养殖规模以及养殖密度不断增加,牛肝片吸虫病的发病概率也呈升高趋势,相关人员必须立足于对本地发病动态的观察和调研,及时了解各牛场的感染实际,拟定科学全面的诊治方案,方能有效抑制发病率,确保牛场的长效养殖。
1.1 病 原牛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中发的一种寄生虫病,成虫会在病牛机体内繁殖,产出的虫卵会随着粪便排出到体外,落入水中后会孵出毛蚴,并且寄生在椎实螺等中间宿主的机体中并发育成尾蚴,然后再脱离中间宿主进入水中,一般会附着在水生植物或其他物体上,随着生长发育会脱去尾部变成囊蚴,这时会通过牛饮水或采食的途径侵入到牛的机体中,囊中的幼虫脱出后会直接钻透肠壁进入腹腔,最终在牛的肝脏或胆管中寄生繁殖,其中在胆管中寄生的成虫会导致病牛胆管发炎,影响胆汁分泌,病牛自身的消化机能也会受到影响,这是导致病牛机体逐渐消瘦的主要原因。
1.2 易感动物牛、羊、骆驼、猪以及兔等都是该病的易感动物,人也会感染该病。不同年龄的牛对肝片吸虫感染率不同,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犊牛,而成年牛由于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感染率较低。
1.3 发病特点该病的发生主要由未给舍饲牛提供清洁饮水,放牧牛群饮用河沟水或池塘水,或将在河沟或池塘中割取的水草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饲喂引起的,据调查分析,牛群采取放牧时感染肝片吸虫的几率高达100%,采取半舍半牧时可超过72%,采取舍饲时也可超过23%。
2.1 临床诊断通常,牛肝片吸虫病可细化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基于病牛年龄以及发病时节的差异来划分,急性型大多见发于秋冬时节,幼虫感染是染病主因,临床表现为发热、行动迟缓、腹部疼痛、食欲骤减、精神不佳,之后体质慢慢变弱,便秘、腹泻同时存在,严重时可导致病牛死亡;慢性型大多见发于春夏时节,主要是由急性型病例演变而成,病症表现为病牛体日趋消瘦、毛色粗糙无光泽、进食量大减、反刍异常、牛体乏力,患病后期病牛的胸腹、眼睑等部位变得水肿,用手触碰有波动,贫血严重。孕期母牛若是染病,流产现象尤为突出,即便产下的幼牛可以成活,也会由于寄生虫病死亡,母牛会出现子宫脱出、胎衣不下等现象。
2.2 病理诊断剖检病死牛可见,病变主要位集中在肝脏,主要是肝肿大硬化,表面有绳索样白色瘢痕,将其切开可看到“虫道”,并可见“虫道”和肝静脉管中寄生有扁平叶状的棕灰色虫体,除此以外,其胸腔中有大量的腹水,在胆囊以及胆管中也有诸多虫卵及大量肝片吸虫,在其胆管壁中还有明显的炎症反应。
2.3 实验室诊断结合病牛的病症表现,一般可进行初步诊断,由于肝片吸虫病的病变没有明显特征,所以,对该病的确诊要进行更细致的实验室诊断。
(1) 虫卵沉淀法 该法是主要的诊断方式之一,具体操作如下:收集适量病牛刚刚排泄的粪便,将其置于容器中,添加一定量的清水,仔细搅匀之后,再向容器中添加10 倍清水,静置一段时间,让液体自然沉淀,去除上层液体;再添加10 倍清水,这样不断重复,一直等到容器中的液体清澈后停止,收集底部适量沉淀物滴加在载玻片上,若发现形状呈卵圆形、颜色呈黄褐色、外壳较薄且透明的虫卵,便可以诊断为肝片吸虫病。
(2)虫体检查,采集急性型牛的病变肝脏充分撕碎,并放入水中用力挤压、淘洗,可发现大量幼小虫体;慢性型病牛可发现肝脏胆管明显扩张,管壁变厚,且胆管内存在大量成虫。
3.1 西医治疗该法见效较快,在治疗牛肝片吸虫病上有独特的优势,确诊后首先要进行驱虫,一般使用广谱驱虫药丙硫苯咪唑(也叫做阿苯达唑片),该药具有安全、低毒等优点,按10~15mg/kg.bw 使用丙硫苯咪唑,能够有效驱除成虫、幼虫以及虫卵,驱虫率可高达95%,但该药物具有致畸作用,因此严禁用于妊娠母牛。除此以外,也可用三氯苯达唑进行驱虫,病牛按6~12mg/kg.bw内服即可,对成虫和幼虫上具有较好的效果。经过驱虫治疗后还需要进行消炎治疗,可采用10%葡萄糖溶液500mL+160万IU 青霉素钠+10%VC10mL 静脉注射,1次/d,连用3~5d;采用肝泰乐10mg+肌酐20mg,混合充分后肌肉注射,1次/d,连用3~5d。治疗3d 后,采用丙硫苯咪唑,按20mg/kg.bw一次灌服于病牛。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体质较差的病牛还有可能出现严重腹泻,因此可每天肌注黄连素20mL,直至腹泻症状缓解,对治疗后仍旧比较瘦弱的病牛还应该每天静脉注射25%葡萄糖溶液1000mL,恢复肝脏功能。
3.2 中医调理该法主要调整机体的免疫机能,主要以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为主,经西医治疗后再辅以中医调理,可加快病牛恢复健康。方剂1:取30g白芍、白术、陈皮、党参、炙黄芪、升麻、柴胡各,20g茵陈,15g 大枣、炙甘草,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待温后去除药渣一次性灌服给病牛,2次/d,连用5d。方剂2:取45g 绵马、贯众,30g 槟榔、龙胆草、茯苓、苏木,20g 木通、肉豆蔻、厚朴、甘草、泽泻,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加水调制均匀后直接灌服给病牛,1次/d,连用5d。方剂3:取50g 贯众、槟榔,20g 赤苓,将上述药物加水以慢火煎熬成汤,待温后去除药渣一次性灌服给病牛,2次/d,连用5d 即可。
4.1 加强饲养管理牛患肝片吸虫病的主要原因是饮用了含有虫卵的水或采食了附着虫卵的青草,不管是放牧饲养还是舍饲该病的发生率都较大,所以,养殖户必须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1)要为牛群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首先要确保牛舍的通风透光等条件,在冬季要做好保温措施,减少应激反应,提高牛的看病能力,其次要加强对放牧环境的管理,要避免在低洼潮湿的地带进行放牧,也不要割这些地方的青草,饮用水要确保干净,以流动的河水为主;(2)要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及时清扫牛舍中的粪便等污物,由于肝片吸虫病的幼虫会随着病牛的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因此排出的粪便必须集中处理,堆积发酵,进行生热处理,尤其是进行驱虫后的牛群所排出的粪便要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避免肝片吸虫的传播,要定期对养殖场的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减少寄生虫的滋生;(3)要加强饲喂工作,要严格按照牛的生长阶段供给营养充足且全面的饲料,而且在该病流行的地区和季节,不给牛群饲喂生水和水生饲料。
4.2 定期进行驱虫工作养殖人员需按时对牛场以及牛群进行严格的驱虫管理,让牛少受肝片吸虫的侵扰,以此病的高发期为例,通常,每年要分2次驱虫,首次在每年的4~5月份,第二次在10~11 份。驱虫时要因时制宜,基于本地最近一段时间的发病趋势,适当增加驱虫频次,同时注意观察牛的日常状态,若是在饲喂过程中有牛表现异常,则要即刻将其隔离开来。另外,牛场人员也需强化防控观念,基于牛养殖实况同本地防疫部门保持沟通,听取防控建议,一边抓好驱虫管理,一边做好疫苗免疫,以期从源头处把控好防控关口,切实强化牛群的整体抗病水平。
4.3 消灭中间宿主配合草地改良、农田水利建设,及时将无用的低洼水潭填平,避免滋生锥实螺,在椎实螺的消灭过程中也可以饲养天敌鸭子,从而提高灭杀效果,或者是使用化学药物进行灭螺,常用的有硫酸铜和血防-67 等,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用量,避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尤其是放牧饲养的牛群,野外环境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中间宿主的存在会对牛群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必须要加强灭杀工作,以便为牛群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降低寄生虫病的影响。
4.4 加强检疫工作规模场养殖的数量众多,一旦发生该病会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因此养殖场要重视检疫工作,养殖人员需要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检疫制度,做好各个疫病的防控,全面保障牛群的健康、安全,同时也为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021年5月中旬,临翔区张某养牛场反映在其养殖的20 余头牛中,有2 头犊牛表现出反常病症,形体消瘦、神态溃散、不喜进食、高温发烧、皮毛暗淡易断,有时腹泻有时便秘,养殖人员曾经用青霉素、氟苯尼考等药品治疗,未见明显缓解,甚至更为严重。兽医至现场观察后发现该病牛的眼睑、胸腹多个部位存在轻重不一的水肿,肝部位叩诊疼痛,病牛明显抗拒进一步的检查,基于对上述病症、用药经历的分析,并经过实验室诊断后,确诊为肝片吸虫病。结合诊断结果以及牛场人员先前的用药情况,在此次治疗中采用了广谱驱虫药丙硫苯咪唑进行驱虫,然后采用10%葡萄糖溶液500mL+160 万IU 青霉素钠10%VC+10mL 静脉注射于病牛,1次/d,连用3~5d,采用肝泰乐10mg+肌酐20mg,混匀后肌肉注射,1次/d,连用3~5d,以消炎保肝,最后再使用中药方剂调理,5d 后3 头病牛治愈。
为有效减少肝片吸虫病的发生,牛场人员需把好每一个养殖关口,致力于为牛提供卫生舒适、洁净无虫的养殖环境:(1)重视粪便的日常清理;(2)重视消杀的彻底性;(3)要重视进出管理的严格性。同时,相关部门也要重视对肝片吸虫病防治常识的科普,从多个渠道宣传防治常识,将搞好防治根植于每一位基层养殖户心中,帮助他们拟定全面有效的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