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孙露 王亮
作者单位:100730 北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血液科,2药剂科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LL/SLL)是一类具有特定免疫表型特征的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或淋巴结聚集为特征[1]。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BTK)抑制剂是目前许多CLL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可以显著改善预后[2]。国内目前使用的BTK抑制剂主要包括伊布替尼、泽布替尼等,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出血、高血压、房颤等,少数会伴有肌肉及关节疼痛,但罕有痛风发作报道。本文现总结1例CLL/SLL患者先后应用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引起双踝关节、足趾关节急性痛风发作的病例。
患者,男性,59岁,2020年4月因“贫血10余年,乏力1年余”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患者曾于2007年发现贫血,血红蛋白波动在100 g/L左右,2019年降至90 g/L左右,应用激素效果欠佳;另有痛风病史数十年,口服苯溴马隆、碳酸氢钠,血尿酸水平为362~720 μmol/L,1~2年1次急性发作。2020年4月,血常规示:白细胞7.21×109/L,淋巴细胞53.50%,血红蛋白94 g/L(MCV 99.6 fL,MCH 36.9 pg,MCHC 371 g/L),血小板16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6.0%;总胆红素52.4 μmol/L,直接胆红素11.0 µmoL/L;血尿酸644µmol/L;Coombs C3d阳性。腹部超声示脾大,约14.1 cm×5.2 cm。PET/CT示:全身骨髓弥漫性代谢增高;脾大。骨髓细胞学示增生Ⅲ级,粒/红=0.29/1;红系増生活跃,早、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印象:增生性贫血。骨髓流式检测可见异常单克隆B淋巴细胞占19.6%,表达C19、CD5、Kappa、CD20、C79b,部分细胞表达 CD23、CD200,不表达 CD10、CD33、CD34、CD117、CD123、FMC。外周血流式检测可见异常单克隆B淋巴细胞39.43%,表型同骨髓。骨髓FISH均未见t(11:14)的融合信号。骨髓染色体示:46,XY,de(16)(q22)[8]/46,XY[12]。入院查体:结膜苍白,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率76次/min,律齐。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未及,脾脏肋下4 cm。四肢及关节无红肿,双下肢无水肿。该患者外周血及骨髓均可见异常表型的单克隆B淋巴瘤细胞,根据CLL免疫表型积分系统,积分为 4分(CD5+、CD23+、FMC7-、CD22+),骨髓病理结果支持CLL/SLL,诊断CLL/SLL。血红蛋白91 g/L,脾大,Rai分期Ⅱ期,Binet分期C期;胆红素、网织红细胞升高,合并溶血性贫血,既往激素治疗效果欠佳,有治疗指征。2020年5月25日开始口服伊布替尼420 mg/日,乏力改善,但2020年6月开始反复左踝关节肿痛,影响活动,口服芬必得可缓解,监测血尿酸401~449µmol/L。2020年8月患者因前纵隔肿物行胸腔镜下肿物切除术,术后溶血加重,遂停用伊布替尼,期间无痛风急性发作,血尿酸水平为276~633 µmol/L。此后监测血红蛋白 85~100 g/L。2021年5月开始口服泽布替尼(160 mg bid),利妥昔单抗(每次375 mg/m2,3周1次),2021年10月检查血红蛋白升至120 g/L,溶血明显好转,脾脏显著缩小。患者在服用泽布替尼期间,痛风先后6次急性发作,包括双踝关节、足趾关节,最长持续时间为10 d,不能下地活动;发作时血尿酸水平为488.7~900.0µmol/L,予以秋水仙碱、芬必得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调整为非布司他、别嘌醇口服,痛风急性发作次数有所减少。
伊布替尼和泽布替尼是广泛应用于CLL治疗的BTK抑制剂,常见副作用包括出血、感染、血细胞减少、心律失常等[3-4]。既往文献报道的伊布替尼不良事件中,所有级别关节痛发生率均为13%~36%,其中约3/4为1~2级不良反应[5-7]。RHODES等[7]总结214例CLL患者应用伊布替尼的不良反应,发现出现关节痛的中位时间是34.5个月,多发生于用药后7个月。而KAUR等[8]发现1例CLL男性患者因病情进展应用伊布替尼(420 mg qd)4个月后出现双侧第一跖趾关节肿痛,结合影像学等证据,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间检测血尿酸水平正常,经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后症状消失;此后伊布替尼减量至280 mg qd维持,同时口服别嘌醇片,未再观察到痛风急性发作。本例CLL/SLL患者在应用伊布替尼1个月后即出现痛风急性发作,考虑可能与血尿酸水平较高有关。发作期间患者血尿酸水平波动在401~449 μmol/L,虽然较发作前无明显升高,但是仍然高于正常水平。与伊布替尼比较,泽布替尼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在CLL患者中观察到的大出血或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尚未有关节痛的相关报道[9-10]。本例CLL/SLL患者既往有痛风病史,应用苯溴马隆、碳酸氢钠能很好地控制痛风,约1~2年发作一次足趾关节疼痛,但在应用伊布替尼后,1个月即出现一次痛风急性发作,表现为左踝关节肿痛;而调整为泽布替尼期间痛风急性发作的频率明显增加,每月均有发生,发作部位包括双踝关节、双侧第一足趾关节,口服秋水仙碱、芬必得可缓解症状。因此,考虑较高的血尿酸水平是痛风急性发作的高危因素,建议在CLL/SLL患者应用BTK期间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降低血尿酸水平,从而降低痛风发作的风险。
一项伊布替尼单药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试验研究(NCT01236391)发现,111例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约为17%[11]。本例患者应用伊布替尼期间,痛风急性发作时并未发现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但在使用泽布替尼期间,痛风反复发作时血尿酸水平波动范围明显升高,考虑痛风急性发作频率增加可能与尿酸水平升高有关。此外,本例患者经BTK抑制剂治疗后,溶血改善、脾脏缩小,且治疗期间并未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提示治疗有效。采用比例失衡法[12]探索FDA药物警戒数据库,发现伊布替尼与痛风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推测,BTK抑制剂一方面可能影响嘌呤代谢,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另一方面还可能存在其他机制导致痛风的急性发作,比如诱发尿酸盐结晶的沉积等,但是具体原因或机制仍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