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育人路径探析

2022-12-06 05:45殷亚敏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劳动育人

殷亚敏, 刘 博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01)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提出和落实,是建设现代化高职院校、推进高质量职业教育、培养精准服务型人才的重大决策。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建设离不开实践育人理念的坚持和实践育人路径的创新。高职院校应以国家高职教育改革政策为导向,以企业实际用工需求为目标,在高职教育中将实践贯穿于育人全过程,深入探索实践育人路径,在实践育人中潜移默化提升高职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持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理论水平高、道德素养高、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 实践育人对于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实践应用型人才,对接企业技能操作岗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不能只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更要注重高职课程的实践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借助课堂内外资源、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推动高职课程的调整与建设,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2 推动高职劳动教育深度实施

劳动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重要路径之一,劳动育人成果是评价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劳动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深度实施,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掌握劳动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高尚的劳动品格。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教育,只有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在劳动活动中理解运用劳动理论,才能提升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强高职学生参加劳动的主动性[1]。

1.3 实现高职党团活动创新发展

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团支部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他们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色,策划组织开展各种主题、形式、内容的党团实践活动。但是党团组织和党团活动不应是孤立的,党务活动需要融入团员的活力和朝气,团支部活动需要学生党员的引领和带动。只有找准党团组织的相同点、切入点,深化党团活动的多方面、多角度实践融合,才能实现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推动党团活动实践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2 实践育人对于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大价值

2.1 增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自信

从创业大赛、专利申报及创业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高职学生参与度、创新性、积极性相对较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可以深度挖掘高职学生操作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从实践创新入手,结合专业特色,避开需要高深理论支撑的科技、技术等方面的创新。通过创新创业理论提升,挖掘操作性落地性强的创业项目,借助孵化基地和创业大赛积累创新创业经验,不断增强创新创业自信。

2.2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工作在企业的一线岗位,需要熟练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理念的重视和加强,有利于高校与企业的深度研讨和合作,推动校企联合培养,根据用工需求共同制定专业课程、建立实训基地、进行技能培训。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即掌握了企业工作岗位需要掌握的各项技能,可以快捷地与社会顺利接轨,就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

2.3 培养高职学生服务奉献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目前高职院校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职院校广泛开展服务奉献实践活动,有助于教育贫困大学生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学会感恩、传递温暖、懂得奉献,在帮扶实践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

3 围绕课程主线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育人路径

3.1 注重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3.1.1 推动理实一体教学 即将实践操作搬入高职课堂,边学习边操作,达到理论学习指导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加深理论记忆的效果。以传统康复治疗学科为例,在课程设置时需要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室,针对中医经络、刮痧、针灸、推拿等技术的授课,学生需要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现场进行实践操作,老师需要对治疗操作手法进行点评和纠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技巧。

3.1.2 加强实训课时比重 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深度融入基础实验、仿真实训等实践操作内容。例如中药学专业建立中药标本馆、药剂学专业建造仿真GMP车间、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配套药店模拟场景实训室等。通过创新实训场地、增加实训时间、加强实训强度达到提升实践能力的作用,实现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3.1.3 依托技能大赛平台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好技能大赛的平台,通过与其它高职院校同行的竞赛、交流,寻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的不足与漏洞,持续推动课程的改革和完善,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应采用点面结合的技能大赛培养方式,培养过程涉及全部高职学生,实现技能培养全覆盖[2]。通过全方位考核、层层筛选,选拔优秀参赛者,对参赛学生进行集中练习和强化培训,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2 创新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形式

3.2.1 结合重大节日,厚植劳动精神 传统文化节日蕴含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充分挖掘有劳动教育意义的节日,开展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借助雷锋纪念日和国际志愿者日,组织雷锋月和志愿服务周活动,评选学雷锋先进个人和志愿者服务模范,通过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营造人人爱劳动,事事讲奉献的实践氛围。利用植树节、“五一”劳动节等节日,组织美化校园环境,寝室、教室、校园清洁等活动,带领学生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辛,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让学生在节日的氛围中厚植崇高的劳动精神。

3.2.2 融入校园文化,创新劳动形式 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实践教育的“主战场”,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组织开展系列活动。通过走进课堂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帮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组织劳动主题文艺汇演、绘画大赛、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等,在活动中传播劳动精神,培养劳动品格[3];邀请优秀毕业生、劳动模范等进行劳动主题讲座,宣传劳动文化,增强劳动意识;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党史馆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劳动教育理论,将劳动教育走细走深走实[4];通过校园文化广播,校园文化长廊,校园文化宣传板等宣传平台传播劳动理论知识和劳动模范事迹,实现劳动教育宣传常态化。

3.2.3 统筹家校联动,丰富劳动载体 劳动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引导和教育,更需要家庭的参与和父母的鼓励。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家长会、电话、微信、走访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同,充分利用寒暑假和疫情居家时间与父母共同参与家庭劳动,在家长的教育和监督下,把从学校课堂学到的劳动知识应用到家庭实践,掌握家庭的基本劳动技能,并将学生在家庭劳动的表现作为学校劳育评价的重要指标,与评优评先、奖助评比关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劳动为父母分担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担当情怀,拓宽劳动育人路径,推动家校合力育人[5]。

3.3 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能力

3.3.1 运用教学资源,深化创新理论 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走进高职院校课堂,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本校学生专业优势,围绕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一系列问题,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教学实践内容、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6],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专项育人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课不等同于专业课,应采用小班授课、分小组创业项目教学的方法,通过案例、视频、提问、讨论、头脑风暴、项目展示等形式深化创新创业理论,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3.3.2 开展主题活动,营造创业氛围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多元化创新创业主题活动。例如,开展创业计划书大赛、商业模式画布分析大赛、创新创业主题辩论赛等比赛;邀请创业理论丰富的专家、学者和创业成功校友、企业家来校宣传创业政策、分享创业经验;在校内外建造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高职学生提供项目孵化场地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发明创造、专利申请[7]。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激情,营造人人创业、处处创新的实践氛围。

3.3.3 基于创业大赛,提升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知行合一,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创新创业大赛在提升高职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学校层面高度重视,教师层面认真指导,学生层面积极参与。通过参加“发明杯”“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业大赛,从创业团队组建、创业项目筛选、打磨、展示、路演等方面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实现以赛促创,以赛增智,深化专创融合。

4 依托校社企平台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育人方法

4.1 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机制

4.1.1 工学交替 即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高职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然后安排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和技能的总结和考核。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同时在企业进行第二课堂的学习,企业是学校,车间是教室,师傅是老师,有利于学生迅速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4.1.2 现代学徒制 即企业根据用工需求成立学徒班,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在校期间高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是高职院校实践教育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8]。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实现核心技能的传帮带,使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充分学习掌握企业的文化内涵、管理模式及操作技能,实现高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精准对接。

4.1.3 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两年在校学习,一年顶岗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基础和专业课程之后根据学校安排来到专业对口企业进行一年的实践锻炼,直接接受企业系统的学习、操作和管理。顶岗实习是以就业为目的,以专业对口为基础,以提升专业操作技能为抓手的提升高职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4.2 培养志愿服务的实践本能

4.2.1 利用第二课堂,拓宽服务渠道 在校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帮助社区居民打扫卫生、清理垃圾;走进养老院、孤儿院为他们进行文艺汇演,送去慰问关怀;开展募捐活动,倡导学生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地区;疫情期间参与社区疫情志愿服务和防疫知识宣传;寒暑假期间,不同地区学生组成家乡志愿服务小组,深入乡村、社区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帮助残障人士、困难群众等。通过第二课堂的志愿服务实践,不断拓宽服务人群、延伸服务地区、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

4.2.2 结合勤工助学,提升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实际设置多个“勤工助学”岗位,主要包括校园教室走廊清扫、图书馆图书整理、校园垃圾收集分类、学校食堂打饭打菜和清理餐桌、学生宿舍协管工作等。家庭困难学生通过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不仅可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提升服务校园能力。寒暑假期间,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参与到专业对口岗位上锻炼,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4.2.3 助力乡村振兴,升华服务意识 志愿服务实践应结合专业特点,用专业实践深化志愿服务意识,积极打造志愿服务行走大课堂。以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药学系为例,与多家知名医药企业联合开展爱心小药箱主题实践活动。赴贫困乡村地区,给当地村民量血压、测血糖、宣传安全合理用药、发放爱心小药箱等。发挥中药种植产业优势,给村民提供中药材种植培训,进行科研、科普宣传,带动当地农民转变种植理念,助力贫困乡村振兴。

4.3 实现党团活动的实践融合

4.3.1 借助主题活动,实现党日团日实践融合 党日活动和团日活动是丰富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内容的重要载体,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常态化、制度化活动。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对象有所不同,但党日活动和团日活动都是围绕一定主题开展的实践活动,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团支部可深度挖掘相同主题的活动,在深度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发挥党团组织共建合力,实现党日团日活动在实践教育中的深度融合。

4.3.2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党团活动实践融合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团支部在活动组织开展方面相对独立,应紧紧围绕党团活动学生主体,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两方面入手搭建党团交流平台。例如,联合校园德智体美活动与党支部“两学一做”活动,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党支部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融合“三下乡活动”与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统一学生团支部与党支部理论学习内容,从校内到校外、从理论到实践推动党团实践活动的相辅相成。

4.3.3 创新管理机制,引领党团建设实践融合 优秀团员的培养为高职大学生党员的选拔提供源源不断的储备力量,高职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要求和标准为团员的选拔提供方向和目标。系部团总支的“青苗工程”实现优秀团员到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学生党支部的“青马工程”实现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选拔;通过党团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推动党团人才选拔机制的有效衔接;在创新管理机制基础上实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常态、高效、有序的党团建设实践融合[9]。

5 结 语

“双高计划”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为服务和就业,即为社会培养服务实践人才,为企业培养对口就业员工。高职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和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离不开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实施,实践育人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只有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家校融合、搭建校社平台,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在实践育人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探索实践育人载体、丰富实践育人内容、创新实践育人形式,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才能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参与实践育人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实践育人效果[10]。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