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娟
山东省阳谷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阳谷 252300
20 世纪80年代,为了更好地保障我国居民肉、蛋、奶和蔬菜的正常需求,原农业部率先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其中,猪肉是需求量最大的农副产品,是居民生活中最主要的肉质来源。随着生猪产业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疫病的发生率逐年攀升。1970年,英国首次报道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慢慢地从欧洲流行到亚洲。1976年,我国首次报道该病毒,在20 世纪80年代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不断出现该病毒,其流行传播的范围也逐渐被扩大,现已成为制约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养殖人员需充分掌握当地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诊治方法,及时做好防控措施,一旦发生该病也能及时治疗,降低病发率和死亡率,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猪流行性病毒,该病毒偏圆状,呈多形状,是一种单股正链RNA 病毒,囊膜附在外层,不能凝集牛、猪、马、小鼠和家兔的红细胞,目前只有一种血清型。该病毒主要破坏生猪的空肠、回肠和结肠的肠绒毛和上皮细胞,影响小肠营养吸收,造成腹泻。该病毒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差,常用的消毒剂可将其杀灭,如1%~2%甲酸溶液、0.01%~0.05%的高锰酸钾溶液、2%氢氧化钠溶液和5%碳酸溶液等;不耐受乙醚和氯仿。该病毒对高温不耐受,60 ℃加热30 min可使其失去毒力,但在低温环境下仍保持很强的感染力。
任何品种、性别及各年龄段的生猪均会感染该病,在欧洲,育肥猪、架子猪及青年种猪感染率最高,在我国哺乳仔猪、育肥猪及架子猪最易感染,感染率可达100%。而且该病对仔猪危害性最大,仔猪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且症状越严重。一般7日龄内的哺乳仔猪感染后会持续腹泻3~4 d,因严重脱水而导致死亡,死亡率50%~90%;而7日龄以上的哺乳仔猪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死亡率也较低,一般持续呕吐、腹泻7 d 后慢慢康复,但容易发生混合型感染。另外,对于先天感染了其他疾病的猪群,若再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症会加重且难以康复。
猪流行性腹泻的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猪和发病猪,该病是一种接触性急性的肠道传染病。一旦感染该病,被感染猪只排出的粪便、水槽、垫料、猪舍墙壁、运输车辆、饲养员的衣服和鞋、用具等都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间接接触的传染源。同时,还有带病毒的猪群,其没有明显的发病症状,但这些猪群会持续带毒,排出的粪便也是带病毒的,与其他的健康猪接触也可能造成猪群感染。此外,饲养场水源被病毒污染,造成该病毒的传播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猪流行性腹泻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当病毒经口和鼻感染后,直接进入小肠,促使肠绒毛萎缩,绒毛与肠腺的比率从正常的7∶1 降至3∶1,造成猪肠道功能紊乱,吸收能力下降,最终导致腹泻的发生。在回盲瓣、小肠段、盲肠结肠的黏膜上皮细胞中,通过电子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检查,可发现该病毒增殖,在其他组织器官未有任何发现。
猪流行性腹泻通常发生在寒冷的冬春季节,潜伏期一般为5~8 d,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24 h,一旦猪只感染,其传播速度极快,仅3~4 周即可传染整个猪场,一般可持续流行半年。该病可感染任何品种、任何年龄的猪群,年龄越小,越易感染,发病率达100%。大部分仔猪在出生后都存在母源抗体,因此发病率较低,死亡较少。少部分母猪体内由于缺乏母源抗体,仔猪感染此病后,会连续腹泻3~5 d,往往导致哺乳仔猪因缺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100%。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大,体质逐渐增强,死亡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120日龄以上的育肥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后,一般在7 d 就可以康复,死亡率5%左右。成年母猪的发病率为20%,如果护理得当且没有感染其他疾病,母猪基本上不发生死亡。
症状的严重程度随猪只的年龄大小表现不一,一般年龄越小症状越严重。感染后共同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水样腹泻,排出黄色或灰黄色的腥臭味粪便,体温基本正常或稍高。1 周龄内新生仔猪最易感染,一旦感染,表现出精神高度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吐奶、体型消瘦,快速出现腹泻,发生腹泻3~4 d 后,由于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100%。母猪、断奶猪表现为持续性腹泻、厌食和精神萎靡,大约持续7 d,并逐渐康复,少数康复后的猪会出现生长发育不良。同圈饲养的育肥猪在感染后都会发生腹泻,8 d 后康复,死亡率2%。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表现呕吐,重者会在4 d 内自动恢复。
解剖病死猪可见主要病灶表现在小肠部位,小肠肿胀,其内部充满黄色液体,肠壁扩张、松弛、变薄、通透,肠黏膜肿胀出血,肠绒毛明显萎缩,回肠及空肠上皮细胞脱落,形成空泡,肠系淋巴结肿胀充血,切面多汁;大肠黏膜发生轻度水肿,并充满淡黄色的腥臭味水样液体;部分哺乳仔猪胃部存在大量乳白色或黄色的凝乳块,胃黏膜不同程度充血、有时也存在少量出血点。
猪流行性腹泻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初步判断,但通过肉眼观察很容易和猪传染性肠胃炎病、猪轮状病毒病混淆,因此,还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取病死猪肠道、粪便及呕吐物,处理后再提取RNA,可采用PCR 对病毒核酸进行扩增,若出现目标条带,再运用荧光定量PCR 进行定量。同时,对病毒进行培养分离,可将病毒感染绿猴肾细胞或Marc145 细胞进行感染分离,再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此外,结合血清学检测,采集病猪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免疫印迹、抗体组化等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血清学检测方法。若试验结果为阳性,则说明猪只感染了该病毒,产生了相应的抗体。
目前预防猪流行性腹泻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接种疫苗,一般在该病流行前40 d 左右给猪群接种疫苗,常用的疫苗有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弱毒疫苗、组织灭活疫苗、细胞灭火苗等。为了让后备母猪主动产生免疫力,一般在配种前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怀孕母猪产前40 d、产前20 d 各免疫1 次;仔猪在获得母源抗体被动免疫的同时,在8~10日龄口服0.3~0.5 头份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20~22日龄再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1]。此外,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具有高度变异,需全面了解猪群变异毒株及其流行趋势,选择针对性强的疫苗接种。
对于1~12日龄的仔猪,一般采取先断奶,与母猪隔离,单独饲养。同时,应及时补充盐水和葡萄糖,以1.5 g 氯化钾、3.5 g 食盐、2.5 g 小苏打和20 g葡萄糖配置1 000 mL,混合搅匀,饲喂乳猪,2~3次/d,恢复即可。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另外补充加入抗菌素药物,如青霉素、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磺胺二甲嘧啶及氟哌酸等,而有呕吐症状的猪可用胃复安止吐。育肥猪感染后一般很少死亡,控料2 d,配合口服补液盐和葡萄糖,到第3 天饲料增加至原来的1/3,1 周左右恢复正常[2]。空怀母猪、怀孕母猪发生猪流行性腹泻后,立即控料,保证充足的饮水,一般很少脱水死亡,2~3 d 即可康复。
另外,也可以采用中草药治疗。配方一:取白头翁80 g、黄芩80 g、秦皮50 g、党参60 g、苍术50 g、甘草30 g、当归40 g、肉桂50 g、厚朴50 g、柯子60 g 和山楂50 g,加水煎煮2 次合并滤液浓缩到1 000 mL 后灌服,0.75 mL/kg,2 次/d,使用前加热至25~30 ℃[3]。配方二:取白术、党参和茯苓各50 g,煨木香、炙甘草、藿香和炮姜各30 g,混合加水煎熬,去渣取汁,加入200 g 白糖,加入饲料中搅拌均匀,给予病猪自由采食[4],以上2 种配方对该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或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先按照每头病猪使用0.2 g 大黄苏打片和10 mg/kg氟哌酸,混合均匀灌服,1 次/d,服用4 h 后再给予中草药治疗,取穿心莲5 g、甘草2 g、黄芪5 g、神曲2 g、山楂5 g、麦芽10 g,混合均匀,加水煎熬,候温灌服,每10 头病猪取150 mL 的药液,2 次/d,连续灌服4~5 d,止泻效果俱佳,对该病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5]。
1)对猪舍、产房及运动场所等地定期打扫清理粪便等废弃物,及时更换干燥、松软的垫草,用2%氢氧化钠溶液对猪舍内外进行全面消毒,严格对进出人员、车辆进行消毒,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保持猪舍洁净、干燥、通风,减少应激反应。
2)均衡猪群营养,做好饮食安全管理,采购正规厂家的饲料,避免饲料霉变、水源污染,适时可以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或中草药等物质,提高猪群的抵抗能力,特别是妊娠期母猪。
3)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计划,若需引种,禁止从疫区等地引种,引种后隔离饲养1~2个月,期间观察猪的健康状态良好才可以合群饲养,合群饲养需实时加强检疫监督,一旦发现异样,需及时隔离处理,对病死猪坚持无公害处理。
4)做好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及时给予充足的母乳,让仔猪尽早获得母源性抗体,提高抗病能力。
5)合理控制猪舍温度和湿度,该病多发于寒冷的冬春季节,特别注意猪舍的保温工作,同时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粪球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和黄连、黄芩、白头翁等中草药材进行预防。
6)加强提升饲养人员的专业水平及饲养技能,特别是针对基层养殖人员,往往会因误判或错判而使得治疗处理不及时,导致疫病蔓延、难以控制。
猪流行性腹泻仔猪特别易发,且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应及时给后备母猪接种疫苗,使其获得主动免疫,从而使仔猪获得母源抗体,增加抵抗力;同时,要抓好日常消毒和饲养工作,均衡营养,以预防为主,及时做好预防免疫工作,有效控制病原体的传播,从而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