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梅,史文君,赵晓丽,曲倩倩,李永安,赵石楠
1 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 甘肃省中医院;3 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抗疫效果显著,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欢迎。中医药专家张伯礼院士曾指出,中医药国际化或者“走出去”前提是世界需要中医药,关键是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近几年,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几年这种趋势仍将持续增高[1]。中医药双语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广泛,高标准高质量的双语转换已成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如何让不同语言之间没有沟壑顺利转换是中医药翻译研究的主题,因此需要寻找一条能够消融语言障碍的交流通道,以加快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的转变,使得中国千年的文化瑰宝能为全世界人民所共享[2]。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语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不同语言展现的是不同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冲击,对不同语言的阐释就是对不同文化的诠释。随着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对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目前处在信息化和大数据飞速发展的阶段,在中医药真实语境基础上建立的语料库在中医药语言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举足轻重。中医药翻译研究正处在上升阶段,文献研究广泛,且侧重于点、句式、篇章、翻译理论等多维度研究,但应用型翻译研究未得到加强,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也应与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辅助翻译(CAT)等紧密结合,构建以人辅机翻为主的中医CAT 模式,使其便利化、智能化,同时应注重中医药语言资源的建设[3-4]。
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建立中医药双语语料库,加快了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的中医翻译语料库分别是兰凤利主持创建的中医经典文献平行语料库、江西师范大学设计的中医汉英双语语料库平台和徐春捷等设计创建的中医英汉平行语料库,部分已投入到中医双语教学及翻译研究中[5-7]。其他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设计创建的黄帝内经单语或双语语料库研究等也为中医药双语转换研究产生了深远作用。这些研究虽然已被应用到了中医药语言的微观教学环节中,但鲜能找到既能供翻译实践又能方便教学活动的一个稳定的、简易的、清晰的平行对应语料库。
在中医药翻译研究中,提高中医文化的认同感也是中医药外宣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现在各种各样的中医药文化双语教材铺天盖地,编写标准和术语采编不完全统一,在中医药文化国际推广中带来了许多问题。中医语言集简洁凝练、语言固化、医哲交融、文学表达等特征于一身[8],是我国千年思维模式的传承。仅仅对于本土学习者来说,若不去探寻中医药文化之根源,都会对中医药思辨之实、阴阳五行之说等产生误解甚至曲解,更不要说没有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国外留学生,因此探索并推广一个能够真实传递中医药文化思维的双语平台迫在眉睫[9]。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表明大部分的自然语言是由一些半固定的大于单个单词的单位组成,这种将词汇和句法的特征集于一身的单位被称之为半固定语块[10]。语块是语言的一种固定、半固定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组合原则和形成模式。语块理论认为语言是由语法化的词汇组成,而不是由词汇化的语法构成,语块是兼具词汇和语法特征的语言结构,是形式、意义、功能的结合体[11]。
中医术语的翻译和标准化一直是中医翻译的研究焦点,一般是对基础理论、诊断、内科、方剂等专科进行分类研究,然而术语体系之庞大很难系统地进行平行对照的数据化处理。此外,汉语语法体系中的词本位与字本位之争,语素本位、小句本位等语言学研究给语言研究带来了不同视角,也不益于中医药汉英双语的转换研究,因此遵循中医语言自身规律,从语言内部机制中寻找合适的转换规律尤为重要。
在语料库工具的辅助下,对中医语言中的固定、半固定语块的认知既能避免不必要的本位之争,同时作为形式、意义、功能的结合体,有望解决长期困扰中医药术语体系中的模糊词义、多义词、一词多义等不规范、不统一、检索困难等的问题。在非母语学习者的中医药语言的习得方面,固定、半固定语块的生成能力可以大量增加学习者语言应用和理解能力,加快语言记忆和输出,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语言习得相关研究证明了语块的心理现实性,认为语块具有认知加工的优势[12]。
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认为语言和民族精神关系不可分割,他说民族的语言也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亦是民族的语言,因为每一种语言里面都孕育着自身独特的世界观[13]。用不同的民族时间观分析不同语言的编码机制,在语言实现编码和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文化的限制和影响。短语语块是在交际过程中根据需要临时组织起来的字组[14],是句子和字、词组的中间成分,能够在句中独立承担句子的语法功能,短语的结构类型可以上通句子下接词,但短语内部结构的研究不可独立于文本类型,不同文本中的短语具有不同的特征且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由于短语语块是字组结构的扩展和延伸,因此对短语结构的研究可以从字组结构的规律展开,在汉语中有向心和离心字组之说(根据核心字组的位置来确定),作为字组结构自然延伸的短语语块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形式、意义、功能的分析研究。
3.1 中医药向心语块的结构认知向心语块指的是语块的核心层结构居于后面,前面的结构对核心层结构进行描述的一种组合方式,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短语语块即为向心短语语块。中医药短语向心语块占比大约可达短语语块的70%,包括理论、诊断、中药、治疗、方剂等几乎所有类型的内容,如:1)表示基础理论的~学、~论、~学说等;2)表示书名的~方、~经、~本草、~论、~全书、~录等;3)表示专科派系的~科、~派等;4)表示经络的~经、~脉等;5)表示解剖结构的~骨、~轮、~廓、~窍等;6)表示病因的~因、~邪、~毒、~伤、~气等;7)表示诊断的~汗、~色、~神(得神、失神除外)、~舌、~苔、~热(恶热除外)~痛等;8)表示辨证的~辨证、~证;9)表示治疗的~法、~疗法等;10)表示药物制剂~禁忌、~制、~炙、~剂、~丸、~膏、~片、~汤、~散、~丹、~饮等(~润除外);11)表示针灸经络的~穴、~灸、~罐、~推拿、~痹、~针等;12)表示疾病的~病、~中毒、~疮、~疔、~疖、~痈、~疽、~痰、~疹、~积、~内障、~蛾、~疳、~风(恶风、伤风等除外)、~喑、~痣、~骨折、~脱位、~炎、~伤、~症、~征、~错缝等。
通过这些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进行总结,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形:1)性质或状态关系,如持续痛、虚邪、燥剂、地图舌等;2)类属关系,如脾胃论、温病学派、青风内障、配伍禁忌、不内外因;3)质料关系,如藿胆丸等方剂名;4)功能关系,如燥剂、正骨推拿、保健灸、锁阳固精丸等;5)数量关系,如灵龟八法、九针、七厘散、十九畏、五色等;6)方式关系,如胎毒蕴热证、药毒疹、坐板疮、休息痢、腹诊推拿、揉捻法、悬起灸、气郁化火证等;7)程度关系,如真头痛、暴痢、离经脉、急方等;8)时空关系,如气分证、颈椎小关节错缝、肾囊风、走马牙疳、产后喑、伏天灸、二至丸、足阳明胃经等;9)多种关系夹杂,如妇人大全良方、颈椎间盘突出症、创伤性关节炎、经行乳房胀痛、上下配穴法、子午流注法、麝香祛痛气雾剂、湿热弥漫三焦证、五行烦热、脾肾阴虚等。其中夹杂情况占比达50%以上。
不管划分方式如何、修饰部分语义关系多么复杂,向心语块的语义和重心都围绕着核心语展开,是一种自指性的语义关系。另外中医药短语语块中还有其他明显的自指性语义结构,例如之字结构的“N 之N”结构,中清之腑、水谷之海、传导之官、肾之府、仓廪之本、先天之精等语块也存在类属、时空、功能等关系。
3.2 中医药离心语块的结构认知离心语块与向心语块是相对的,即语块的核心层结构居于前面,后面的结构对核心层的语义进行补充和扩展。根据语义关系看,向心语块作为自指关系,分析的重点为其前面的修饰语,而离心语块语义指向和重心则为后面的补充和扩展的结构,即呈现的是一种转指性语义关系。
中医药语块的离心结构占比约至30%,结构却更为复杂,最为常见的结构为动词+名词结构,多用于表示治疗、用药、方法、制药等关系的结构,如补~、滋~、泻~、化~、平~、清~、熄~、解~、凉~、散~、养~、暖~、温~、安~、化~、祛~、理~、消~、固~、止~、补~、活~、生~、利~、通~、切~、恶~、喜~等;名词+动词/形容词结构,如气脱、气虚、表寒、月经先期、肛门失禁、气血两燔、五味偏嗜、寒性凝滞、火性炎上等。
中医药常见固定半固定语块很多保留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语言结构形式,故存在较多的特殊形式的离心语块结构,部分结构列举如下:
“~之~”结构,如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等;
“~者~之”结构,如寒者热之、虚者补其母等;
“~如~”结构,如中焦如沤、上焦如雾、下焦如渎等;
“相~”结构,如相须、心肾相交、病色相克、证候相兼等;
“~主~”结构,如胃主受纳、肾主骨、风性主动等;
“~则~”结构,如热胜则肿、炅则气泄、缓则治本、实则阳明等;
“~不~”结构,如心阳不振、泻下不爽、金实不鸣、胞衣不下等。
在此类语块结构中,语义结构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组意义,已经具有句式结构的意义,再如“~喜~恶~”“~开窍于~”“~为~之~”“~藏~”等。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稳步发展,中医药翻译研究也相应展开,中医术语国际化、中医药典籍的翻译推广、中医药双语语料库语言学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这些都为中医药双语数据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语言的编码、解码在数据化的过程中离不开语言自身规律的研究,中医药独特的字、词、词组、语块、句子、语篇等构成了中医药语言特有的规则,数据化需遵循其规则,翻译亦需要发扬、推广、扩展其规则,同时不可忽略译入语语言的规律。
4.1 中医短语向心结构语义的翻译根据中医药向心语块的自指关系,核心语义在后,围绕核心语义展开的修饰部分会有各种简单的或者复杂的变化,这与英语的名词短语结构情况相似,故汉英双语转换时需要将修饰语不同层次进行清晰地分解才能更好地将核心语义准确翻译。如:“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语义为“理论”,根据修饰成分“中医”和“基础”分析可知这个语块中“基础”是第一级修饰语,而二级修饰语是“中医”,两级限定语之间具有层次关系,因此翻译为“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译文中也有相应的语义等级关系。再如“阴阳五行学说”,围绕“学说”的两个修饰语是平行并列的,没有层级的关系,即指“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故译为“Yin-Yangand five-element theory”。
向心结构中表示辨证的短语语块夹杂的语义层次结构更为复杂,如“真实假虚证”中修饰语“真实”与“假虚”从表面看是一个并列关系,实质为伴随关系,译为“syndrome of true excess disease with false deficient manifestation”。“上盛下虚证”中“上盛”“下虚”则为并列结构,语义关系分析可见二者为并列关系,故译为“syndrome of upper excess and lower deficiency”。再如“风湿化热证”中修饰语“风湿化热”是一个离心结构,亦是一个主谓宾结构,故译为“syndrome of heat transformed from wind-dampness”,该证型的主要表现为热证,其病因为风湿外邪入里化热或热为风湿外邪郁积所致,故翻译时将“heat”作为语义焦点,用过去分词短语进行语态和意义的修饰转换。
中医药语言结构具有丰富的隐喻性,比如在说明五脏六腑的类属、时间、功能、结构等性质属性时,有很多“~之~”的自指性语义结构,在翻译时可翻译与英语中的“~of/with~”,如“中清之腑”译为“fu-viscera with clear juice”,这是胆的别称,因胆中贮藏清净之胆汁而得名;“水谷之海”译为“reservoir of food and drink”,作为胃的别称是因为胃是饮食物汇集并进行腐熟、消化的器官,犹如百川汇聚入海;“仓廪之本”可以指脾胃,因二者共主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化生精气,营养全身,故有译文“spleen and stomach”,但它又可统称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等能够传化水谷、津液,排出糟粕的器官,故又有译文“root of granary”;“先天之精”译为“congenital essence”,指生命的本原物质,受之父母,先身而生,“先天”即指精气产生的时间,英语中“congenital”可直接放在名词前。可见向心结构语块的翻译并不能拘泥于单纯短语形式结构,参考译文形式也与英语一样呈现出语言的灵活多变。
4.2 中医短语离心结构语义的翻译描述中医治疗、方药、症状等的语言结构较向心短语结构更复杂,中医药离心短语语块的常见结构为动词+名词结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最为常见的为多种离心结构夹杂的情况。与向心语块不同的是,离心语块的结构之间是一种转指性语义关系,核心语居于前面,但夹杂结构使对核心语的确定又增加了难度,因此在翻译时既要考虑语义焦点,更要注重短语内部的逻辑关系。
中医药治疗学中的短语语块多为动词+名词结构。“祛风解痉”,指的是用驱散风邪、熄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风中经络证、风毒入络证等的治法,据了解主要的译文有“extinguish wind and arrest convulsion”“dispelling pathogenic wind for resolving convulsion”“extinguish wind to arrest convulsion”,可以看出在翻译这个语块时存在逻辑关系的问题,很多译者反对用第一种译法,提倡用介词“for”和“to”来表示方式和目的,实为不必要过多的笔墨,“and”在“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for Advanced Learners”中的第一条语义解释为“used to join two words,phrases,etc referring to things that are related in some ways”;第三条“used to say something is caused by something else”。字、词、词组、短语等语块的解释和翻译是为了让句子和文本得以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小单位的译文最终在文中的体现需要符合译文文本在句式和篇章中语言规律。笔者认为在给出小单位语块的参考译文时需要尽量保持简洁原则,因为在翻译时任何使用者都需要根据具体语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变化,不可过于苛于小单位语块的形式。
再如“平肝熄风”,指的是用具有重镇潜阳、平肝熄风的方药,治疗肝阳化风证、肝阳暴亢证,在“平肝”和“熄风”这两个语块中重点为前者,而前者的核心语义为“平”,故有译文“calm the liver and extinguish wind”“pacify liver to extinguish wind”“suppressing hyperactive liver for calming endogenous wind”,作为参考译文,前两者足以表明其逻辑语义,故去繁就简则可。
在中医药表示疾病机理的短语中,短语语块多为名词+动词或者名词+形容词。“气血两燔”指的是气分和血分病变同在而邪热炽盛的病理变化,有译文“flaring heat inQifenandXuefen”“blazing both ofQiand blood”,这个语块结构的核心为“气血”,但作为他指性的离心语块,语义分析的重点应该是“两燔”,即邪热炽盛的病理变化,而“flaring heat”和“blazing”置于译文前面均已体现出该语义内容。
再如“寒性凝滞”,指的是寒邪致病可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通常表现为各种疼痛症状。中医药学名词中的参考译文为“cold having property of coagulation and stagnation”,从结构上看,这个短语语块具有句式结构,故译文作了以上的处理方式将其转变为一个分词短语修饰的名词短语,笔者认为从短语语块的简洁性参考价值来说,如若再加以简化则更好一些,可译为“pathogenic cold of coagulable and obstructive property”或者“coagulable and obstructive cold”。
像“寒性凝滞”这种可体现出句式结构的离心短语语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在翻译时不可过于苛求与形式上的对应,更应以一种参考译文的形式出现供使用者从上下文语境中主观的判断出正确的译文。常见其他句式结构“~主~之”,如“气主煦之”,指气具有气化生热,温煦人体的作用,译为“Qiwarming body”如若不拘泥于形式,则可译为“warmingQi”或者“Qiwarms body”;“~如~”结构,如“上焦如雾”,译文“upperJiaobeing organ of fogging”和“the upperJiaois like a mist”,前者过于拘泥于短语结构形式;“~相~”结构,如“心肾相交”,有译文“intercourse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和“heartkidney interaction”,二者都是最佳参考译文;结构“~合~”,如“肝合胆”,译为“liver is connected gallbladder”;句式“~不~”,如“泻下不爽”,译为“non-smooth diarrhea”。可见,与离心结构一样,要想让译文更加实用,则不可被条条框框所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的语义焦点不同,而两种结构又不完全孤立,之间也会出现相互夹杂的结构,在翻译中应该重视译文的参考意义,而不要拘泥于形式上的约束。
心理语言学已经证明,语块的预制性对语言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让中医药得到推广,还可以让中医药语言更加具体、完整、准确。词库中储藏越多的语块,语言组织能力就越强,大脑编码和解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固定或半固定语块将意义、形式、用法融为一体,是语言学习者内化并形成语法规则的重要方式,语块整体的储存和提取可以减少语言学习者处理和输出语言的压力,使其更快捷、有效地进行交流。
中医药短语的向心和离心结构可以确定语块的分析重心,即分析语义结构的自指和他指性关系,将翻译对象围绕修饰意义展开对应的翻译分析,可以给中医药双语翻译带来新的视角。中医药短语语块,是词、词组的扩充形式,有兼具句式结构意思,能够填充现在研究中的空白,也是将中医药翻译推向数据化发展的一个可靠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