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模式研究

2022-12-05 09:35张虎龄傅振星
科技和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企业家耦合维度

张虎龄,傅振星

(1.广东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 东莞523083;2.广州华商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广州 511300;3.沈阳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沈阳 113122)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目前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创新创业是大学生实现职业选择、人力价值,进而实现人生价值变现。美国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鼻祖”,1983年记录麻省理工学院第一届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明显较晚,直到1999年高校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1]。

与社会创新创业大军相比,大学生是一群特别队伍——接受过或正在接受系统专业知识,拥有年龄与智力优势,处于一生中对新生事物感知和反应最敏捷的时期,隐藏着强烈的创新创业意愿和激情,是名副其实的优质“创业股”,企业家“蓄水池”“后备军”。当代国际最顶尖企业家如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以及国内优秀企业家刘强东、马化腾等都是在大学时期就着手学习和实践创新创业。然而,大学生创新创业却有其明显短板,如空白的社会阅历,欠缺的市场知识、服务客户经验,创业资源严重不足等。仅有的创新创业常识基本上来自老师、家长或亲友传授,创新创业信息获取渠道依靠报纸杂志、电视媒体、虚拟网络空间等,而且能收集到创新创业的信息也可能相当冗杂,信息时效性、真实性与实际有很大距离,快、准、稳把控创新创业信息和机会的能力较弱。因而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相对较低,往往在机会识别阶段就遭遇夭折,令人扼腕。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来源

创新(innovation)与创业(entrepreneurship)其内涵既密切又有差别。创新是捕捉机会、造就新事物、创造新价值,创业是开创新事业、创建新组织、创造资源新组合[2]。在价值增加起点上,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表达”出新东西,创业是在初始状态(0或1)着手新起点。创新是价值增加原动力,创业是创新载体和实践。创新贯穿于创业过程的每一阶段,创新唯有通过创业行为使命才能最终得以实现。经济社会唯有通过创新创业才能使潜在商业机会价值转化成现实经济价值。创新创业还被引申成新创意、有价值目标信念、为实现该价值目标的行动[3]。研究证实,无论何种层次或何种形式价值的创意、创新、创业,前提条件是必须储备相应知识和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来源,主要是个性特质、既有知识和社会网络3个方面。

1.1 个性特质

商业成功者之所以能被称为“企业家”,是由于其“天生就有创业品质”,具有与众“迵异”个性特质[4]。为证实这个结论,Hansemark借鉴“个人-组织适合理论”研究结论构建“个人-创业适合度”模型,证实创业者个性特质与企业家必备要素越匹配,创业最终成功可能性越大[5]。个性特质因素中自我感知、识别机会能力、坚定不移意志、开拓进取与创新精神、鹤立的社会活动技能等均是影响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6]。

观察可以发现,不论日常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还是在各级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中,在短时间就有起色或在比赛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大学生群体在思维、品性、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表现,体现在言语行为表达、协调、协同及动手能力上,在自我效能、成就动机、内控性和创新性4个维度上均有“不俗”个性特质。实证结果也可以证实个性特质或明显性格的大学生与较强创新创业实践行为存在正相关系。如将上述4维度分别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个性特质4维度均正向影响大学生创业动机[7]。进一步地将上述个性特质4维度分别与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警觉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都有明显正向关系[8]。

1.2 既有知识

研究认为企业家之所以能比常人更容易“嗅”到市场不对称信息,“捕”到市场价格差异时机,是因为其身上特有一种对市场有“一触即发”的既有知识。企业家既有知识是指“特有”的市场知识、行业信息、服务经验、解决顾客需求的综合能力。但企业家这些既有知识不是天生就有,而是经过长时间成长历练、接受再教育、职业生涯、商业经验等过程有意或无意积累获得的内隐性价值观念、实践意识、经验或教训等认知框架[9]。并且既有知识始自认知基础,为创业机会识别提供背景信息,这些既有知识或能力造就了企业家“知识走廊”,“知识惯性”直接帮助他们敏捷发现被常人忽略的商业机会。产业经验越丰富,企业家就越可能识别富有发展潜力和可行性的产品或服务的开发项目,随后会产生学习曲线效应,缩短企业家开发创新创业机会的时间,极大提高创新创业效率。

学者们对企业家“特有”既有知识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关系并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有创新创业知识、曾有创新创业经验实践经历的大学生在创业警觉性、机会识别能力上均显著高于没有实践经历的大学生。因而提出大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商业或职业活动,提升和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经验,通过熟悉商业场景、职场规则等可以在多样性商业信息中思考和求证技术变革、资源组合的可能性,发现、探求偶然事件之间的关系,预见并敏锐做出创新创业判断[10]。

1.3 社会网络

创新创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化行为过程,必须有多样性或多重性融于社会网络,获得信息、资本、人力等无形或有形资源的支撑与配合才可能实现。稀缺的信息或物质资源常常隐藏于纵横交错的社会网络中,时刻潜伏着各种创新创业机会,从社会网络获得创新创业信息和创业资源实现创业梦想是企业家常用手段与重要途径[11]。社会网络直接影响某些创业意愿,因为可及的信息和有限的资源往往在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上首先就规范与控制了个体行为,进而对个体的创业意向和行动产生影响[12]。社会网络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激发创意和创业激情,是判断创业机会可行性的重要参照系,社会网络广度和深度越大,创业机会可行性就越高[13]。

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过程发现,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作用[14]。比如有学者将大学生社会网络分成网络异质性、网络密度、网络强调和网络规模4个维度,检验每个维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机会识别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网络与创新创业机会识别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大学生社会网络越广,大学生自身发现和评估创新创业机会可能性越大[15]。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模式

认知行为模式也称为认知行为模型和范式,指有动机、有目标、有特征的某种日常认知行为活动结构。目前研究结果认为企业家认知行为模式是搜集、捕获、利用和评价信息,结合信息环境翻译、组织信息,从而整合到心智和主观认识中去,进而指导企业家商业行为[16]。信息是创新创业机会的真实载体,以Kirzner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提出企业家认知行为模式是企业家在认知框架下能理解信息的组合,对信息感知、收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即对信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识别过程[17]。

2.1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感性认知

与企业家认知行为模式相比,由于大学生成长轨迹总体特征单一,从小学、中学、大学均是被动接受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前的中小学阶段几乎单一应试培养,学生社会阅历是从学校到学校,更谈不上有从商经历,应对社会问题的经验几乎是零基础。因而涉及从事创新创业行动必备的市场、商业、服务等企业家该有的既有知识也只有从书本上得来,对创新创业的人或事只有感觉或概念,有感官却毫无亲验上的升华。等上了大学后才第一次接触创新创业新事物,即使遇到创新创业信息、创新创业机会如靠独立个体也难以做到自主“鉴定”真伪,要在持续不断创新创业系统强化训练,反复参加校内校外商业实践活动,经过一定的感性认知和一定的亲历再结合一定的思维才能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意义和价值。假如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愿或冲动,仅凭独立自主难以判定创新创业机会究竟是创新创业“信号”还是“噪音”?需要在创业导师、企业家、家长等专业群体帮助指导或参与评估后才能实施可靠创新创业行动(图1)。

图1 大学生创新创业机会到创业行动过程

2.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三维耦合”模式

源于物理学的“耦合”现象已被现代多学科移植并发展为理论。耦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信息、知识、技术等要素从单边或多边相互传输迁移,经反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最终抚平主体之间信息、知识、技术等方面“鸿沟”,达到均衡化或均质化并联合起来产生新知识或新增力的过程。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耦合”不是化学反应,也不等同单向“渗透”,而是各自需要内因主动,加以外因的“挤迫”乃至强“刺激”作用才能耦合[18]。

这种耦合范式涉及主体也可视为同系统结构的块,如果块间联系越紧密,耦合效应就越突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系统中,有关联的块表面上很多,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与认知紧密联系的“块”主要有大学生自身条件、教育条件和社会环境三大块,假设用微观、中观、宏观维度来定义各块,各维度包含主要内容如下。

微观维度: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条件,它是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模式内在依据。包括人生理想、学习态度、品格意志、风险偏好、责任担当等个性特质,商业理论、市场知识、技术技能等既有知识,一定广度深度的社会网络等。

中观维度:大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环境,即培养单位高校,是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效率的直接场境。包括高校办学理念、培养人才模式、教学方法、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平台、校际交流合作、校园文化、教育体系等,高校培养环境是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水平的直接环境。

宏观维度:社会大环境,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的物质与非物质支持条件。包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创新创业社会氛围、核心价值观、宏观政策、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文件、法侓法规和服务保障、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和用人机制等。宏观环境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认知的间接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模式三维“耦合”过程:①宏观→中观→微观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高校必须适应国家政策从而调整培养人才体系,紧迫的任务是加大创新创业人力培养力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措施间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②中观→微观→宏观耦合。各高校为响应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增加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强度,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手段、教育方法和教学技术,这些将直接挤迫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③微观→中观→宏观耦合。国家、社会期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相对充裕的物质和非物质保障,各高校身体力行,想方设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这些将激发大学生内心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争先恐后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想方设法实施创业计划等,有效刺激能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创新创业新知识,加深对创新创业的理解,这些是微观主动向中观、宏观逆向耦合。

有效“挤迫”“刺激”最终使大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思维,获得识别创业机会的新知识,开展创业行动。背后的力量是大学生感性、经验和思想等认知要素推动,促进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升华,并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模式(图2)。

图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模式三维耦合模型

3 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认知

缺乏足够资源是创新创业失败的关键原因,开发、整合可利用资源是每位企业家的必修课[19]。同样,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否成功对资源依赖“有过之而无不及”,获取必要资金、人力、信息等资源是大学生将创新创业思想转变为可行事业的必要条件[20]。如何获取创新创业资源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模式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资源更多从外部环境获得支持,并且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指数与外界创业资源支持度正相关[21]。

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获得途径:①身份获取。国家实施“双创”计划,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培养更多准企业家,针对大学生身份“量身定制”多个配套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小额创业贴息贷款等;各高校也根据本身人才培养目标,为支持和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制订资金、信息、场地、设备等配套资源扶持。②开拓获取。大学生亲友、合作伙伴、创业联盟、代理、创业导师等社会纵向与横向网络关系隐含创业资源,且属于一种成本较为廉价且有一定广度和深度创业资源。③初创获取。大学生处于人生最佳警觉与激情时期,独特创意和商业计划更容易获得天使投资、风投资本青睐,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捕捉创业资源良好时机。④整合资源。创业资源获取不能仅局限于量的累积,对现有资源进行适当细致化与丰富化处理,可以“增值”资源效应,对于大学生面临创新创业资源窘迫状况无疑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4 未来研究展望

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来源个性特质、既有知识和社会网络出发,结合大学生成长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模式进行探讨,认为大学生完成创新创业认知行为模式是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维耦合结果。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高度关注领域,但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问题研究仍然遭遇“概念”层面的挑战,多数学者只从某方面因素或在单一维度展开研究。鉴于此,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模式研究还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拓展[22]: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行为模式独特性及构成维度。未来研究不仅要注重相关认知要素所带来影响,还应注意这些要素的起源,维度间的联系和变化趋势。

2)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环境要素、认知行为模式与创新创业绩效之间的复杂且动态影响关系。未来研究应考虑这些要素和认知模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和程度。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要素各维度对认知生命周期的影响。个体认知存在生命周期,大学生年龄决定其处于认知顶峰时期,如何发扬认知周期内优势也是应考虑的问题。

猜你喜欢
企业家耦合维度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