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小学 吴 玲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基础,自主学习与发展能力是学生未来步入社会、能够适应社会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让学”理念强调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等学习活动的参与中,获得学习能力的锻炼,以及能力水平的提升,从而获得终身发展。在此背景下,需要教师探索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前置性学习的出现及其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以及充足的探索时间。
前置性学习的开展是为了后续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更加有效地吸收知识、掌握技能,因此前置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必须要遵循针对性的原则。例如,在人美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身边的树”一课的前置性学习任务设计中,教师应结合本节课的主要观察物体“树”以及主要的教学目标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观察身边的树木的外形、种类,或收集叶子,说一说这些叶子都是哪些树木上掉落下来的,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为后续的“树的认识”美术主题教学做好了铺垫。
前置性学习方法在美术教学中实施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而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其要求教师从具体学情出发,以指导学生学法为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落脚点,因此,在前置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前置性学习作业或任务的布置为载体,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主动地积累经验,掌握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影响学生美术学习效果提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其自身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障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具备充足的热情,需要教师在前置性学习任务的布置中适当地融入趣味因子,让学生在课前探索中感受到乐趣、收获到快乐,这样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学习,为高效的美术课堂预热。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思维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他们普遍对于看得到、摸得着的事物更感兴趣,而美术教材中的内容,虽然经过了诸多专家的精心挑选与编排,但是其在书本中的呈现形式始终是平面的、抽象的,难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审美的感知。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及其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弥补美术书本中内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导致的学习兴趣低的问题。
例如,在人美版三年级上册“演电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中找到电视机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电视机的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在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展示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传统的动画片制作灵感就是源于一张又一张与情节相关的书籍,有的学生将每一个人物的表情以及动作都画在纸张上,当快速翻动纸张的时候,一幅幅画面就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通过对视频资料的观看,可以让学生在美术课的学习之前,对于电视机的发明以及演变过程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绘制入手,让学生对看电视、“演电视”有了情感的触动以及认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纸盒、彩色铅笔、剪刀、尺子等制作个性化的“电视机”,并探寻“演电视”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美术感知的同时,产生积极学习的心态。
“提问”是前置性学习教育实施中教师常用的手段,其与导学案的设计相比更加灵活、开放,将美术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渗透在问题当中,通过问题设计的方式,引领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前置学习,以提升学生“先学”的有效性,避免学生盲目地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在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设计中,美术教学应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炼出核心问题,保障问题设计的难度逐层递进,不可照搬教材中设置的问题,而是要引领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树立美术鉴赏的意识,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例如,在“认识中国画”一课的前置性学习活动开展中,首先,教师应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这节课是人美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欣赏中国画,掌握中国画绘制的基础知识,能够通过对中国画特色的欣赏与品鉴,了解我国画家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体会花鸟鱼虫类画作中的借物抒情、山水画中的深远意境、人物画中的惟妙惟肖,了解中国画中体现出的自古以来的中国国画之美,树立高尚的审美追求。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提升对中国画作品的欣赏能力,难点为感受中国画之美,并且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在前置性学习中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你知道哪些著名的中国画?(2)中国画一般是用哪些工具绘制而成的?(3)中国画可以分为几类?(4)中国画的形式有哪些?通过核心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能够对中国画的特点、类型以及形式等基本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疑惑,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攻克难关,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以及审美体验。
美术本身就是源于生活的,是人们在生活中记录生活、表达生活、装饰生活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美术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美术艺术表达形式。那么在前置性学习中,为了增加学生对民间美术艺术的了解,受到美术的文化气息以及不同的艺术色彩的感染,产生继续探索美术之美的渴望,实现对美术艺术文化特色的深入探索,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发现与探索民间美术的任务,让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前置性学习任务中,获得美术学习能力的锻炼,同时增加对民间美术艺术的了解程度,从而认识到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人美版三年级上册“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在此之前,学生通过“百变团花”“面具”“一张奇特的脸”等的学习,已经对剪纸、面具等民间艺术有了一些了解,那么本节课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探索更多类型的民间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过去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是教师课前整理资料,然后在课堂将其一一展示并讲解给学生的教学方式,此时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源于教师的讲述,从而使学生的美术学习思维陷入僵化、固化的状态。而前置性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要求“学”先于“教”,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机会,那么在课堂上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讲解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民间美术艺术的种类、用途以及造型特点等,在前置性学习中初步了解民间美术的形象、色彩、纹样、寓意、用途等,初步体会民间美术文化的特点,获得美术欣赏能力的锻炼,感受我国民间美术文化的多姿多彩。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通过对民间美术文化的探索与思考,可以增加对民间美术文化的了解,在课堂学习中紧跟教师的思路,并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与观点。教师也可以通过前置性学习,提升美术课教学中的“教”与“学”的配合度,以助力高效课堂的构建。
综上所述,前置性学习是“让学”理念下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前置性学习模式的运用,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更多探索的机会、思考的时间,可以锻炼学生的美术自学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前置性学习教学方法,让学生趣中学、思中学、做中学,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