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 孔玉双
传统的语文课堂,绝大多数比较模式化,即教师在第一课时会设计别出心裁的新课导入、煞费心思的初读感知、别具一格的字词学习、独具特色的片段学习;在第二课时,教师会继续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深度解读文章的内容、形式和品悟文本表达的情感内涵。这样能够有效地达成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读文、习字、解文、学写。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也能够走上讲台,带领其他同学学习课文,这固然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表现,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教师教学的固态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课缺少新鲜感和求知欲。因此,笔者不禁思考: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的价值究竟如何体现?单篇语文教学真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手段吗?答案是否定的,作为教师,其思维一定要远远走在学生的前面,对学习内容的整合和重新构建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
统编版语文教材强调大单元意识,每个单元的文章主题和阅读策略都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教师要厘清单元文本之间的联系,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将文本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在进行整合阅读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文本之间的梯度关系,明确文本之间的教学比重。在进行文本分析时,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整合:一是同一主题、语言表达相似的文章,如何归纳整理,实现语文要素的培养;二是同一主题、表述角度不同的文章,如何进行互补,促进语文要素的达成。
在同一单元主题中,有些文本在表达方式上大致相同,作者的写作手法也类似。整合此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找出文本中语言表达的相似点,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在阅读思维中的归纳判断能力,做到“以篇为例,授生以渔”。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坐井观天》和《寒号鸟》两篇课文中都有“三次对话”:《坐井观天》中有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寒号鸟》中有喜鹊与寒号鸟的三次对话。这两篇文章的整合阅读教学点是“三次对话”。在教学时,将整合教学重点定为关注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并且抓住提示语读好对话。在两篇文章的整合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归纳、分析,体会到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同时通过阅读对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古诗整合教学,可以通过对比阅读,寻找教学异同点。如教学《江雪》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作比,学生借助王士祯写诗的时代背景,层层深入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首诗都是描写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江面上钓鱼。两首诗描写的景色不同,一个秋色宜人,一个天寒地冻;诗人心情不同,一个悠然自得,一个孤独苦闷。整合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两首诗的联想、对比阅读,感受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有些单元中的文本描写内容相同,但在语言表达上大相径庭,对这样的文本进行整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表达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将《白鹅》和《白公鹅》放在一起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不同作家笔下的白鹅,让学生感受中外作家幽默的语言风格及各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教师还可以将同一个单元中的《猫》和《母鸡》放在一起进行整合教学,让学生知道在表达对动物的喜爱时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欲扬先抑。
除了将单元内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阅读,教师还可以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梳理,树立大单元意识。例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桥》《穷人》和《在柏林》三篇课文,它们的体裁都是小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要求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但同样的主题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梳理,找出异同,为教师教学时突破重难点提供支撑。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发现主题的不同点:《桥》表现了主人公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穷人》表现了主人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在柏林》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三篇文章的不同表达方式:《桥》重点描写人物语言,突出环境描写,语言简洁;《穷人》加入了人物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且有大篇幅的环境描写;《在柏林》短小精悍,以侧面描写为主。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结合文章主题理解作者选择此种描写方法的原因。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加入了“快乐读书吧”的内容,教师可以参照每一册“快乐读书吧”中的内容,进行主题式的课外补充阅读,将课外阅读做得更细。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为例:本册“快乐读书吧”的内容是“读读儿童故事”,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主题式的课外补充阅读(见下表)。
?
在整合教学中,笔者还从文体的角度出发,对相同的文体如何进行整合、整合的重点是否有所不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通过阅读统编版语文教材,笔者发现神话类的课文重点被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笔者通过神话教学,在带领学生感悟“神奇”的基础上,梳理、归纳发现整合的元素和方向。
1.对英雄人物精神品质的整合教学
这四篇神话基本都是创世神话,笔者先带领学生对四篇神话进行简单梳理,整理出神话的主要人物,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事迹。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很多英雄人物都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去造福人类的。接着,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快乐读书吧”推荐的相关书籍,进行整合阅读的延伸。
2.对神话语言表达方式的整合教学
神话最初都是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后来才被人们编辑成书而流传下来。因此,“讲述”应该成为教学重点。面对神话这样的口头文学,故事要好听好记,才便于传播,这就意味着故事的情节应具有类型化、有规律、有结构的特点。笔者在进行研究时,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创世神话进行整合、梳理,发现了“宇宙卵”母题、“英雄创世”母题、“垂死生化”母题。教师如果发现了这个“秘密”,教学《开天辟地》就容易多了,“世界混沌一片—盘古开天辟地—盘古的身体化成了世间万物”,学生领悟了这样的叙事结构,也就学会了这类问题的阅读策略,就能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
“求同”还要“比异”,对于相同的神话母题,不同国家的创世神话有着不同的民族元素。此类整合阅读有利于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阅读神话,了解神话,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传统,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无论身处何时,“童话”都是一个惹人喜爱的主题。要让学生快速记住童话,可以采取讲述或表演的方式,不能让他们死记硬背。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童话的叙事结构、叙事程式。笔者通过研究金燕玉、洪汛涛等大家的文献,总结出了一些常用的童话结构:反复、对比、循环、巧合等。教师可以在整合中带领学生去感悟、去发现、去亲历过程。
童话类文体的阅读,可以采取叙事结构的整合方式,例如,带有“三”的反复结构的童话,反复的同时不断递进,以此来让学生体会童话类文本的相通之处:《寒号鸟》——三次对话,越来越紧迫;《蜘蛛开店》——三次改招牌,顾客要求越来越难达到;《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三次请求,迫切性越来越强。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专题单元,安排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文章。在整合阅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充分阅读,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魅力,通过整合阅读,了解童话的共通点,为学生进一步编童话、写童话打好基础。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也是童话单元,但是与三年级不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的美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本单元共安排了《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三篇文章,它们都是中外知名的童话故事。因此本单元的整合阅读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感受童话”,而是围绕感悟人物形象展开,让学生感悟不同国家、不同作者在表现人物的方式上的异同。
在童话类文体的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对文本进行整合。这样的整合让学生的阅读更有目标性,同时更有利于教师开展阅读的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课外阅读真正发生。
综上所述,多角度整合阅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并主动在大脑中进行归类和整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学生在掌握整合阅读的规律后,就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整合阅读,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有效的。同样,整合阅读的语文课堂比传统课堂更具魅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思维“拔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