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敏,冷 翔
(1.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2.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厚德载物、居安思危、尊师重道、诚实守信、仁者爱人、天人之学等文化精髓。由此可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也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明辨是非,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情况,本研究自编了教师、学生问卷,确定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和频率合乎研究要求。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二是教师及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三是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调查问卷通过网络的方式填写,在四川绵阳市江油市随机抽取小学语文教师208人、小学生208人,本次参与分析的数据均已剔除无效样本,数据结果真实可信。
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态度方面,47.6%的教师表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认为价值很大”;40.9%的教师表示“较为感兴趣,认为有一定价值”;但有11.5%的教师表示“不太感兴趣,认为价值有限”。81.2%的教师没有了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51.9%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29.3%的学生表示“积极性较高”;13%的学生表示“积极性一般”;而5.8%的学生表示“积极性很低”。大部分学生对现行使用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较好,对现行使用教材以外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较差。
1.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调查发现,99.9%的学生支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表示如果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从教师的反馈来看,大部分教师表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很有必要,48.6%的教师表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非常有必要”,这种教学融合既能够使学生修身养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实际效果,又有利于人才的综合性培养,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加强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7%的教师认为“比较有必要”,9.6%的教师表示“必要”,但也有少部分不赞成,4.8%的教师表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必要”。
2.在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对语文教学进度的影响
调查显示,63.1%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对语文教学进度影响较大,对学生学习影响也较大;31.7%的教师表示“对教学进度影响较大,对学生学习影响较小”;1.8%的教师表示“对教学进度影响较小,对学生学习影响较大”;3.4%的教师表示“对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影响较小”。从学生的反馈来看,87.5%的学生认为“对语文教学进度无影响,对自身学习收获较大”;而12.5%的学生持有“无所谓”态度。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作业布置及完成情况
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后,作业布置方面,74.52%的教师表示有布置相关课后作业,但学生完成效果一般;25.48%的教师表示没有布置相关课后作业。从学生的反馈来看,74.3%的学生表示在课后偶尔有时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98.5%的学生表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主要在语文课堂。
在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总体实施效果方面,73.33%的教师表示“学生掌握较差,但学生较感兴趣”;18.33%的教师表示“学生掌握较差且学生较感兴趣”;8.34%的教师表示“学生掌握较好且学生十分感兴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的概念理解模糊,大部分学生需要经过提示、引导才能回忆一些内容。
笔者通过梳理小学生现行使用语文教材(1~12册),发现教材中涉及一定比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现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表1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数量统计
不难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一定比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形式、文言文形式、故事形式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触这些内容可以开阔眼界,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提升道德思想以及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笔者主要从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三个方面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思想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1.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包括孝亲敬长、修身正己、乡愁旅思、歌颂祖国、壮志报国、忧国忧民等,它是由爱家上升到爱国的一种情感。
家国情怀自古有之,从内容表现形式来看,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不拘泥于一本著作,体现形式多样化。不论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还是中国传统蒙学教材均有充分论述。如《三字经》中提到香九龄孝顺父母的故事。《弟子规》中论述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呼应关系。
在古诗词中这种家国情怀教育思想也有充分表现,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
由此可见,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这些内容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社会关爱教育
关爱社会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仁者爱人、友善、心存善念、扶残济困、尊重自然、尊老爱幼”等思想内容。孔子倡导“仁爱”,认为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友爱,互帮互助。这一思想在儒家学派中成为主流。除此以外,在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中,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也告诉我们,孩子从小应该有爱心、孝心,能够孝敬父母,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一“友爱”的为人处世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3.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人格修养教育内容,如立志笃志、崇德弘毅、刚建有为等。立志笃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立志,即志定志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诵读儒家经典著作可以发现,儒家极力推崇孩子从小树立远大志向,认为一个人的志向非常重要。树立远大志向能够帮助孩子明晰人生发展的方向,使人生不迷惘。崇德弘毅,简言之,崇尚美德,宽宏坚毅。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对于完善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小学生的理想人格、提升小学生的政治素养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认同感,同时还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表现如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每月举办一次中华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通过榜样示范法、因材施教法、讲授法、参与法等营造浓厚的课堂文明礼仪氛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展示个人文明礼仪形象或者个人文明礼仪作品,然后教师将学生的文明礼仪活动拍成视频或者拍照记录整理成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应是师生共同参与进行,也可以是生生互评。最后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针对自身文明礼仪形象或者文明礼仪作品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一定比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优美且内涵深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礼仪教育与爱国情怀等人文精神充分展示给学生,努力提升语文课程育人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友爱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精忠报国的宏大志向。
提升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古诗词教学、识字教学等方面,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小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每周利用1个课时,通过朗读、观看视频、演讲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中国传统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幼学琼林》等。
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尽量丰富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调查发现,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较高,有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向他们推荐课外必读和选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如三、四年级推荐阅读《中华寓言故事》,五、六年级推荐阅读我国四大名著、《史记》《汉书》等经典作品。
小学语文教师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现行语文教材以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急训”。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语文教研活动相互研讨,系统、详细地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模块教学,以此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借助《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百家讲坛》等诸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类节目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书籍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只有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触摸传统文化,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才能使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