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洁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灯湖第三小学,广东 佛山)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深度学习是将当前课堂学习向纵深推进的实质和方向。深度学习和教学实践密切联系,要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将传统教学中的碎片化教学进行重组与结构化,通过单元整体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关联、循环等特征进行整体思考与设计,促使学生从整体的观点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与感悟,从而实现深度学习。本文结合当代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梳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着眼于单元内容、学情分析、单元目标、单元重难点的突破,采用结构化统整教学内容、基于学情设计单元序列活动、整体规划学习路径、融合式活动群四个策略,进行单元整体设计,通过搭建探究路径,优化深度学习的探究素材,促使学生学会用类方法结构迁移到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用结构思维来分析和沟通事物之间联系的习惯,对知识进行整体架构,并学会主动地进行知识结构的迁移,从而使学习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为了实现深度学习,在对教学的结构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改变以往以一个知识点为主的教学,基于单元的目标,将一个单元或相关一个系列的知识整合和系统规划,将其放到整个数学教学的范围内,利用类知识结构间的横向关联性,将具有类特征的内容整合在同一个单元里,实现结构化统整学习内容的目的。这样的重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类知识结构特征内涵的整体把握,利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清晰的、稳定的、包摄性较广的引导性材料为学生学习新知建立脚手架,促使学生对新知有较全面、完整的上位知识感知后,再利用逐渐分化的原则对知识的具体细节逐步分化,实现在上位概念同化中学习下位概念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逐步感悟到认识某一类事物的过程,实质上是蕴含了相同的思维方式,能提升分类、比较、概括、抽象的能力。这样的整体思想给予了学生思维更大的空间,使他们身处于更深层次的学习环境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教育价值。
二年级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一般如此编排:加法竖式和减法竖式(分为进位和不进位的具体情况)→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入小括弧。
如此设计虽然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记忆,但是学生需要先从加法竖式的学习跳转到减法竖式的学习,再跳转过来探索连加,然后跳转到连减的学习,最后才加减混合一起探索。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多次跳转,更将两种运算笔算之间的联系割裂,难以建立完整的竖式笔算知识结构。
针对以上分析,可尝试将加减法笔算的教学进行整体把握重组,按照加减法笔算的逻辑关系对知识结构进行补充与重组,将连加连减补充到加法竖式和减法竖式中,然后再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包括带括弧的情况,如此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加减法竖式笔算的知识结构。这样的调整,旨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障碍,使学生从整体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加减法笔算竖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对同级运算有具体、感性和全面的认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表面看似不同,但在认识这些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的方法过程是一致的,并且可以利用类方法结构来主动地参与到其他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这就培养了学生组织和迁移知识方法的能力。
单元学情调研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在单元整体设计过程中,教师通过测试、访谈、问卷等方式,可以精准化定位学生的真实起点,聚焦深度学习的“困难点”,把握深度学习的“生长点”,创造深度学习的“延伸点”。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从整体上看待每一个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学习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公顷、平方千米”相关内容时,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开展了以下的调研活动。
调研对象: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灯湖第三小学四年级47名学生。
调研题目:
1.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这些面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表1 “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学前调研结果分析
主要错误情况是对面积单位名称的遗忘,特别是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遗忘较为严重,有9位同学与长度单位的进率混淆。
教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困难点,分别与有单位遗忘和单位进率混淆情况的学生进行观察访谈。
(1)对面积单位遗忘的学生
对面积单位的由来记忆模糊,隐约只记得学过面积单位,但与长度单位的名称有所混淆,而至于为什么有面积单位,几乎没有学生能够记得。
(2)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遗忘的学生
主要是与长度单位的进率混淆,搞不清楚为什么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
根据以上的调研与访谈,教师制订了如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活动模块:先认识单位面积概念的由来,然后学习单位面积之间的进率,最后学习某些特定图形的单位面积。进行本设计时,在整体遵循教材编排的同时,进行了适当整合的个性思考,增加对“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面积单位”的认识,将面积单位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将面积单位的产生与它们之间的关联作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生长点,将单元中每个知识点勾连起来,设计的活动彼此相互呼应、递进,利用其内在关联,为学生创造深度学习的弹性空间,保障单元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其过程都是复杂、多变的,那么只有将两者深度融合,从学生的深度学习出发,聚焦整个单元目标,结合单元目标将学习内容结构化、层级化,重视对教材缄默知识的理解,搭建深度学习的认知路径,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齐步走”,但在学习路径方面却呈现个性化的状态,实现了结构化学习。
例如,在小学阶段,认识平面图形的概念往往是从直观认识到要素认识,从类型认识再到特征认识,主要的过程是一个由图形外部向图形内部的认识过程,那么每个单元主题,其内容之间的知识结构应该有怎样的关系存在?如果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规划,体现的则是一个从上位的一般图形到下位的特殊图形的认识过程。
站在整体的角度,规划教与学的过程,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图形概念的认识通常是从直观认识到要素认识,从类型认识到特征认识,学生实际经历的是一个由图形外部向图形内部的认识,从一般物体到特殊立体图形的认识的过程。
在深度学习路径中,从单元目标出发,凸显单元学程设计中的结构性,重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体现由图形外部向内部的认识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先整体感知,再研究图形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图形外部的“边”和“角”,内部的特殊线段“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等。教师要帮助学生沿用这样的路径开展学习和研究,并将该研究路径作为学生认识和研究几何图形的框架性知识,将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关联起来,重视新旧知识的高度融合,实现学生学习前后的贯通。
为了有效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突破单元重难点,整体融合设计单元活动,将“感知体验”“探究发现”“理解运用”融会贯通,因此在设计单元活动中,针对每一个重难点,设计的活动均要经历这样的序列过程:拟突破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要素分析→过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估。
其中一个单元活动群是由多个活动组成,而这些活动需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序列化排列,并融合为一个整体。在序列化的单元活动中,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感受、体验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吨的认识”的相关内容时,教材编排的展开线索为:认识重量单位“吨”→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本单元的重点是:认识重量单位“吨”,掌握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而难点是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其涉及的知识点不仅仅是重量单位相关的知识,同时还安排了排列组合、推理的相关知识,渗透了“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设计单元活动群,教师着眼于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有效突破本单元的难点。
表2 “吨的认识”单元活动序列表
此单元活动群一共设计了七个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过程,也有对应的学习成长目标。七个活动都围绕着同一个教学主题展开,存在认知内涵层面上的关联互动,将其融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知识引导问题群,且各活动彼此之间呼应,层层递进,相互融合,通过适度的巧设问题变式,真正考量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知识,实现“活而不难”的深度学习。后一个问题的思考是基于前一个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基础之上的,在学习的推进过程中,既很好地回顾了对前一个问题所设计知识点的学习,又引导学生对新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探讨,引导学生逐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同时在问题设计中,暗含了引导学生自主经验迁移的要求,兼顾知识经验与策略经验相互迁移,在一定思维弹性空间中,让学生展现灵动思维,促使其在解决问题中发生深度学习。如此单元教学设计安排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契合数学教育的思维要求与特点,学生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安排的引导下,从概念认知到知识运用,再到综合思考探索,逐步深入,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数学教学品质的改善与效率的提升。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以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为载体,通过整合的学科核心内容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和思想,通过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从而发展高阶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从整个小学学段的发展着手,把深度学习的目标融合于单元学习目标中,实现单元整体学习与深度学习的“无缝”连接,使学生真正掌握这种主动式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