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2022-12-05 16:39张娟
江西农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单县切块种薯

张娟

(山东省东城街道办事处,山东 单县 274300)

马铃薯是单县重要粮食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同时也是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传统栽培技术模式下,马铃薯种植管理粗放,其产量低、质量差,再加上受到病虫害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经济效益,打击农户生产积极性,威胁粮食稳定性,阻碍单县马铃薯产业良好发展。为提升单县马铃薯产量和质量,推广应用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1 地块选择与处理

1.1.1 选地

马铃薯种植对土壤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合理选择地块,为马铃薯良好生产奠定有利的基础。农户应结合马铃薯生长特性灵活选地,优选土层深厚、疏松透气、保水保肥能力强、富含有机质的地块种植马铃薯,以pH值在5.5~6.6之间的微酸性沙壤土最为适宜,同时要保证所选地块运输方便,灌水排水便利,要尽可能地远离各类污染源,如化工厂等,避免对马铃薯品质造成影响[1]。

1.1.2 轮作

轮作是降低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率的重要举措,因此农户应提高轮作意识,优先和水稻、油菜、小麦、玉米、黄豆、棉花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降低病虫草害对马铃薯的影响。禁止和白菜、甘蓝以及茄科作物重茬,避免感染同一病害。

1.1.3 整地

马铃薯种植前,需适当整理土壤,清理干净上茬作物残留的枯枝败叶、地膜、石块、杂草等,然后在晴天对土地进行深耕,深翻土壤25 cm左右,让土壤接受紫外线照射,一方面可杀灭部分病菌和虫卵,另一方面可提升土壤松散性和透气性,满足马铃薯高产栽培作业要求。

1.1.4 施基肥

整地时,应配合施加充足的基肥,基肥以腐熟发酵的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一般每667 m2可施加腐熟农家肥1500~2000 kg、磷酸二铵30 kg、尿素10 kg、硫酸钾15 kg,提升土壤肥力。

1.2 品种选择与种薯处理

1.2.1 优选良种

选种是马铃薯栽培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若选种不合理,则会极大地影响马铃薯的产量、质量。所以农户应明确选种的重要性,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病虫害流行特点、土豆的具体用途、土壤情况等因素灵活选种,优选当地农业部门推荐的良种。以单县为例,可选择荷兰薯、早大白、东农303、中薯2-8号、陇薯3号、陇薯8号、陇薯10号等等,上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性优、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等诸多优势。无论选择哪一品种,均要保证其纯度>98%、净度>99%、发芽率>85%、含水量<13%[2]。

1.2.2 种薯切块

马铃薯播种前2~3天,需进行切块处理,一般50 g以下的种薯可整薯播种;将50~120 g的种薯纵向切成两块;130~160 g的种薯采用纵斜切法把种薯切成四块,要确保每个切块都有2个以上芽眼。需注意,切块时应做好刀具消毒工作,一般需准备2把切刀轮换使用,每切一次用75%酒精、0.5%高锰酸钾消毒1次,避免病毒的传播。若切块时切到病薯、烂薯,应及时对切刀进行消毒工作。

1.2.3 拌种消毒

种薯切块之后,需进行拌种消毒,降低马铃薯苗期病虫害的发生率。首先,每50 kg种薯用草木灰2 kg+甲霜灵100 g拌种。其次,将甲基托布津2 kg+农用链霉素1 kg+滑石粉50 kg,充分混合备用,每50 kg种薯用混合药2 kg拌种。

1.3 适期进行播种作业

1.3.1 播种时间

马铃薯播种时间会对马铃薯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农户要合理控制好播种时间。一般气温稳定在10℃~15℃时即可播种,具体应结合品种差异、降雨等情况灵活调整播种时间,保证马铃薯的成活率。

1.3.2 播种密度

马铃薯播种时,应结合所选择的品种合理控制播种密度,一般行距为65 cm,株距为20 cm,深度为15 cm,每667 m2播量为150 kg,若选用早熟品种,则亩保苗5000~6000株,若选用中晚熟品种,则亩保苗4000~4500株,密度过大则影响田间光照和通风,增加病虫害发生率,密度过小则会影响整体产量。

1.3.3 播种方式

马铃薯播种作业时,建议使用马铃薯专用播种机播种,其可以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起垄、铺地膜、铺滴灌带等多项作业工序。地膜幅宽为90 cm,滴灌带一膜一管,一管双行,间距控制在100 cm左右。

1.4 加强田间管理工作

1.4.1 中耕培土

马铃薯播种后,农户应密切留意田间生长情况,及时做好中耕培土工作。一般在马铃薯出苗10%时即可中耕培土,全生育期可中耕培土2~3次,要结合播种深度控制好培土厚度。落实中耕培土工作,可增加地表照射面积,提高地温,同时也能够填埋一些杂草,减少杂草对马铃薯植株生长产生的影响,防止土壤板结,保证马铃薯良好生长。

1.4.2 及时除草

田间杂草会和马铃薯争夺水分和养分,进而阻碍马铃薯生长,因此农户要及时做好除草工作。除草时,针对顽固性杂草,可人工将其拔出;针对其他杂草,可在晴天上午8:00~10:00和下午3:00~5:00喷施草铵膦等除草剂。需注意,喷药时禁止喷到马铃薯叶片上,避免产生药害。

1.4.3 灌溉管理

水是马铃薯生长的必需品,无论缺水还是富余水,均会对马铃薯生长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农户要提高灌溉管理意识,按照前期足水、中期少水、后期湿润的要求落实灌溉工作。一般情况下,马铃薯生长全生育期需灌水4~5次,若发现土壤板结有裂缝、叶片萎缩等情况,则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若长期降雨导致积水,则要及时排水,防止引发涝灾。

1.4.4 适时追肥

适时追肥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农户应结合实际情况落实追肥工作。齐苗期每667 m2追施尿素6 kg+硫酸钾8 kg兑水浇施,有条件的可追施腐熟人粪尿200 kg;现蕾期每667 m2追施三元复合肥15 kg。若长势差、缺水,可适当增加追肥量;若出现徒长现象,可用15%多效唑30 g兑水40 kg喷施,能有效抑制徒长。

1.5 收获作业

马铃薯成熟后,应及时进行收获作业,控制好收获时间,收获过早或过晚均会影响产量、质量。一般情况下,在马铃薯大部分茎叶枯黄且块茎易与匍匐茎分离时进行收获最为适宜,农户应选择晴天上午或下午进行收获,避开高温时间段,禁止在雨天收获马铃薯。推荐应用机械设备收获马铃薯,可显著提升收获效率,减少人工投入。马铃薯收获后应就地晾晒2小时左右,减少表皮水分。[3]

2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2.1 早疫病

早疫病是单县马铃薯栽培的常见病,会对叶片、叶柄、茎、块茎、果实等造成较大的危害。叶片发病后,会出现不规则状、黑褐色、直径1.5 mm左右的病斑,后期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变为黑色,有的呈暗褐色,湿度过大时病斑上出现一些黑色的霉层,然后叶片逐渐枯死。块茎发病后,会出现圆形的黑褐色的大小不一的病斑,病斑下薯肉呈紫褐色,逐渐干腐。病菌主要在病薯上越冬,次年春季温湿度适宜后快速生长繁殖,并随风雨传播。马铃薯生长早期若频繁降雨,会极大地增加早疫病的发生概率。

马铃薯早疫病防治措施如下:科学选种,优选高抗病性马铃薯进行栽培;合理选地、整地、施肥,为马铃薯生长奠定基础;加强田间管理,提升马铃薯植株的抗病力;密切留意马铃薯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拔出病株,然后将石灰洒在病穴位置消毒;发生病害后,可交替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4]。

2.2 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属真菌性病害,会对叶片、茎、薯块造成较大的危害。叶片发病后,会出现水浸状的斑点,颜色为绿褐色,潮湿环境下病斑不断扩大,颜色变为褐色,同时形成一圈白色霉状物,干燥环境下叶片干枯。茎部、叶柄发病后,会出现褐色的条形斑点,后期叶片逐渐蜷缩,全株腐败变黑,同时发出腐败气味。块茎发病后,会出现褐色凹陷状的病斑,有的呈紫褐色,后期薯肉逐渐腐烂。病菌可在薯块内越冬,次年春季温湿度适宜后随风雨传播,日暖夜凉的高湿环境下,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如下:坚持和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减少田间病菌数量;重视对无病壮苗的培育,推广应用营养袋育苗技术;科学选种,并对种薯做好切块、消毒等各项工作;控制马铃薯播种时间、密度、方法,避免密度过大影响田间光照、通风而暴发病害;重视田间管理,重点做好除草、浇水、追肥等工作,提高植株抗性;及时拔出病株,并撒施石灰消毒;发生病害后,可轮换喷施2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乙磷铝300倍液、波尔多液1∶1∶2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3 结语

综上所述,单县是农业大县,有着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马铃薯是单县优势、主导粮食作物之一,保证其安全稳定生产意义重大。马铃薯种植时,应积极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明确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同时要认真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结合当地马铃薯病虫害流行规律,制定科学完善的综合防治方案,确保马铃薯安全生产,提高产量、质量进而提升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单县切块种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比萨切块
马铃薯种薯催芽切块技术
Comparison of Body Languag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随园食单——黄芽菜炒鸡
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效应的研究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南北差异大到你想象不到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
山东单县发生爆炸案3死23伤疑犯在爆炸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