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冉
(威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邢台 054700)
在农业种植管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病虫害问题,病虫害会对农作物造成较大的影响,部分外来病虫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但是有关的预防治理工作还不够完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对此,应运用有效的防治对策,科学处理农业种植中的一系列问题。
根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现状来看,在农业种植前期构建了相关的病虫害防治体系,然而在后期却没有投入相应的维护管理费用。对于种植人员和相应的技术工作者来说,他们对病虫害的认识及防治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没有对生态平衡发展加以重视,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借助化学农药开展防治是比较常见的手段。根据有关调查得知,我国每年在农业方面应用的化学农药产品达到数十万吨,这些化学农药进入生态体系中将造成生态失衡,影响生物多样性,从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化学农药使用量相对较多,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病虫变异,促使其抗药性越来越强。同时,在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过程中,应用化学农药产品不利于人们的健康[1]。
由于农作物的种类比较多,对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运用的过程中,还应实施针对性的管理。通过有关研究分析得知,大部分农作物都极易发生病虫害,其中有些是由于农作物本身就携带发病因子,正式种植前若是没有对种子开展科学处理,将增加农作物的发病率,在后期种植管理工作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农产品管理应结合农作物的实际生长状况,事先科学处理有病虫的种子,在确保处理手段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将没有病虫害的种子全部投入到种植生产中,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伴随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为实现多样化种植需要,可以开展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生态系统模拟活动,这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及生态平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若只是种植一种农作物,在资源及生态环境差异不大的状况下,将极易导致病虫滋生。对于益虫来说,可以获得的食物越来越少,基于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的状况,其后期生长繁殖将存在较大的困难。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并未对多样化种植管理加以重视,而全面增强病虫害防治效果,可以为农业生态平衡提供良好的保障。在开展农业生产管理工作时,应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这一点尤为重要,若是后续的维护经费不足,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将极易产生其他的问题;若没有正确使用防治技术,将对病虫害防治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伴随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开始实施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我国农业产业个体种植模式较为普遍,在对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地方管理部门没有高度重视,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没有投入相应的经费,很多先进的防治技术没有得到科学的运用。
目前病虫害防治部门早已对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优化升级,以期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多种需求。然而现阶段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运用的过程中,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还未得到普及,大部分农业生产人员不能灵活运用,没有对该项技术形成全面的认知,还是会应用传统的防治方法,如此一来,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极易出现诸多问题[2]。与此同时,我国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存在差异,虽然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运用在某些地区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并不意味着可以全面普及运用。各地的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在运用这项技术时,需要同当地病虫害的实际状况、农作物生长状况等进行有机融合。比如西北地区,对小麦等农作物进行种植时,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运用一般要借助专门的防治器械来完成,否则将加剧病虫害的扩散及传播,导致病虫害防治工作无法达到有关标准。
物理防治一般是利用物理因素抓捕灭杀有害生物,其中捕杀法是极为常见的方法,是指利用人力在指定范围内对害虫进行抓捕灭杀;灯光诱杀法,可采用一盏1.7米高的诱虫灯进行诱杀,最好是在晚间开灯进行防治,如此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在这一过程中,每隔3~5天要进行一次清洁工作。趋避法通常是指针对害虫特性开展防治,如蚜虫,它本身有着一定的趋黄性特点,可借助黄色粘虫板,对蚜虫进行诱杀;种子汰除及浸泡法,是通过观察健康种子与存在病虫害问题的种子间的外观差异,对种子的实际病原进行清除,常常会通过汰除及筛选等方式完成,浸泡则是利用药剂等对虫卵及病原进行消杀,在浸泡完成之后,还要借助清水洗涤种子,然后进行晾晒。
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来说,若是农作物被病虫害侵袭,大多数种植户都会通过化学防治手段进行灭杀,该防治手段的效果非常好,但却极易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怎样在确保病虫害防治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农作物的影响,这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问题。生物防治一般是根据物种的基本特性,还有生物间的相克原理,对病虫害开展全面防治。第一,天敌防治。该防治方法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有着普遍的运用,并且防治效果非常好,能够对害虫进行有效消灭,还能对害虫繁殖进行抑制。就虫害天敌种类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为寄生类,寄生类天敌能够有效抑制害虫的繁殖;二为捕食类,如草蛉及赤眼蜂等,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害虫全部消灭。第二,生物制剂。一般是借助真菌及细菌来开展防治,在防治虫害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小对农作物的影响,在特定情况下,该方法还能达到零污染,能对附近环境实施全面保护[3]。
化学防治方法的运用频率非常高,在应用化学农药的过程中,应结合农作物及病虫害类型和其高发阶段展开全面分析,合理选用农药种类及调配使用剂量等。谷类粮食作物常常会受到黏虫的影响,工作人员应在其幼虫3龄之前,对谷类作物运用5%杀虫畏粉。在进行农业种植时,常见的病虫害有立枯病、黑粉病以及蝼蛄,立枯病会对农作物幼苗产生较大的危害,在该病出现的前期,可对其使用95%恶毒灵精品4000倍液进行防治;黑粉病会对作物的叶片及叶穗等造成危害,被侵蚀的植株往往会产生畸形等问题,可借助40%拌种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进行拌种,该防治方法的效果非常好。蝼蛄在成虫时期,会把农作物根部咬断,造成植株枯死,其危害性非常大,应将千虫克及敌百虫与水进行混合稀释后开展防治。化学防治的应用,应在全面了解病虫害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使用农药造成的后果进行综合分析,如是否会影响作物的生长、是否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等,有关工作者应对农药用量开展科学控制,确保农药用量在规定标准内。
为全面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全面落实好技术推广工作,促进防治工作的开展,促使广大种植者了解病虫害防治知识,对一些常见的防治技巧进行普及[4]。实际开展知识及技能教育时,应把多样化种植理念贯彻其中,在根源上有效把控病虫害,全面降低经济损失。要求农业科技工作者对基层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结合农业病虫害特征,科学进行防治工作,灵活运用、掌握相关的技术要点。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技术工作者和农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构建协同工作模式,让技术工作者与当地农民一起进行相关工作,利用检测土壤成分等方式,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进行了解,宣传有关的物理防治方法,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病虫害问题。
在选种过程中,应选用具有良好抗病性能的品种,而非转基因品种。正式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应确保种子得到全面晾晒,借助温水浸泡。应贯彻灵活性原则,针对病虫害高发问题,第一时间展开科学处理,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在农作物生长阶段,还应全面开展卫生管理工作,构建良好的种植环境。
若是农作物发生病虫害,一般会借助化学药品开展防治工作,特别是对于病虫害比较集中的区域,应大规模喷洒农药,全面落实好虫害的消杀工作,但实际进行化学防治时,可能会产生诸多的问题,如产生药物残留,从而对农业产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为促进农业健康发展,防止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防止病虫出现抗药性,在实际工作时,应借助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措施来减小危害,如种植有机农作物时,可把家禽和农作物放在一起管理,家禽会啄食农作物中的害虫,从而降低田间害虫数量。基于一些害虫的趋光性,光照会对害虫形成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在进行治理工作时,应采取定点投放的方式,在灯光附近设置纱网,在害虫飞行过程中制造障碍,如此不但可以避免害虫进入,还可以对虫害起到一定的消杀效果。部分地区还会借助密集种植作物的方式,施用有机化肥,进行科学灌溉等,在根源上抑制害虫的产生。
有机种植具有实用性、安全性的特点,应创造种植条件,开展大规模种植。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应科学运用化学药品,以确保合理、有效用药。还要借助科学的农作物处理方式,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开展防治[5]。例如,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可借助植物免疫诱抗剂来防治,在其生长过程中,借助氨基酸等肥料,全面提升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进而为其构建良好的生长环境。
明确综合治理目标,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健康发展,达到生产效益最大化。在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时,科学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促进病虫害防治工作信息化发展。实际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工作时,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可以对种植区域病虫害现象开展全面监测及管理,当收集到相关监测数据后,可以加以运用,从而有效地制定病虫害防治措施。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区域中生态系统开展科学调节,对病虫害开展合理控制,实现防治病虫害的目标。若是病虫害在预警范围以外,应第一时间运用针对性的预防管理措施。若是病虫害数量不多,可通过生态调节方式开展防治,病虫害防治方法的选用应确保生物和物理方法有机融合。若是缺少相应的使用条件,可采用化学农药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应对农药用量进行控制,并与生物及物理防治方式混合运用,进一步实现病虫害防治的目标,对自然环境实施有效保护,以推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社会产业构成中,农业是重要的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农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应全面落实病虫害防治工作,探讨科学化的防治措施,推广普及有关防治技术,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