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琪,矫杰,郑慧慧,刘卫东
(临沂市技师学院,山东临沂 27600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的基本特征可简要概述为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1]。技能型社会背景下人才构成也将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企业用人需求将逐步从“学历”认可转变为“学力”认可。“学力”原指个体研究知识的深厚程度,但从育人培养的角度,“学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总和,反映了学习者将学科内容内化的程度[2]。“学力”一词广泛应用于各国人才培养研究领域,日本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学力”的关键概念[3]。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价而言,内化考量的是“学力”,外显则为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在技能型社会人才“学力”提升需求背景下,审视当前各级职业院校的学校体育开展情况,不难发现职业院校学生体质水平与同类高职或本专科院校相比普遍偏低,学生在社会适应、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方面也存在竞争劣势[4]。究其缘由,首先是职业院校生源多在前期教育储备上存在不足;另外,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对体育和其他基础科目的重视。因此,在探究适应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上首先要理清三个方向:一是探究体育教学的目标如何与技能型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二是探究体育教学的内容如何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紧密适应;三是探究体育教学的方法如何与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紧密适应。本文通过对以上三点的改革探究,以期通过体育教学改革提升新时期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使各类职业院校重视多元化育人的方法探索。
当前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标准多参照学历教育学校体育标准,课程设置上通常只包含运动技能和健康理论两大类[5]。然而,职业院校在学生属性、教师属性、社会功能属性等方面与学历教育差异较大。当前,技能型社会建设助推人才需求的结构化变革,现代化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一代就业群体,不仅需要从业者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从业技能,更需要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综上分析,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要避免与学历教育同质化,而应凸显自身“学力”教育优势。因此,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树立以运动技能为载体的多元目标,践行体育育人与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的原则,以期将体育的“学力”转化为学生职业发展的适应力、创造力、协同力、生存力。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内涵不断丰富。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体育育人的内容也应逐步丰富,从对体育知识的认知向理解体育运动本身的意义过渡。体育课程理论内容应结合这一特点,以传授树立正确生活体育观、终身体育观的体育理论知识为主,包括体育的功能、特点、奥林匹克文化、体育与心理健康、校园安全、体育欣赏等,帮助学生加深对体育的认识,端正对健康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体育课程的认同感,产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6]。在此背景下,体育理论知识的扩充还包括以下内容:体育锻炼与养生保健,包括锻炼方法、体质测定与评价、传统养生、职业病预防等;体育科学原理,包括肌肉工作、能量供应、疲劳消除、心理科学知识等;运动人体科学,包括神经、心血管、呼吸、运动器官系统与运动的相互关系等。体育理论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分析,职业院校体育理论课并不适宜单独开设,更好的方式是与技能课相结合,以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开展体育理论教学[7]。
体育课程体系的实践部分应以精简、教材化的“竞技生活性”体育项目作为主体。“竞技生活性”体育项目是指同时具有竞技性、娱乐性且生活中经常可以从事的项目,如羽毛球、气排球、排球、篮球、跳绳等[8]。其项目的目标价值取向逐步向“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快乐体育”方向发展。在技能教学过程中,以体育项目的“竞技性”为基础,挖掘竞技项目的“娱乐性”,尽力使学生将项目内容生活化,养成终身体育的优良生活习惯[9]。养成适应职业长期发展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协作能力、自控能力等。例如临沂市技师学院依托临沂当地气排球运动的发展热潮,将气排球代替传统排球教学,挖掘气排球运动的易掌握、低风险、强参与等特点,将课堂教学与课下气排球社团发展相衔接,吸引学生参与并养成参加该运动项目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实践技能部分可以充分融合当地新兴的、传统的、参与度高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的参与兴趣是衡量体育项目扩充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体育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年龄、性别等特征,开始不同的体育扩展项目。
“学力”的提升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生存能力。在企业实习和实践中,职业技能的发挥也同样不以个体为中心,更多是超越个体层面的群体配合和协作。在群体中“生存能力”是反映个体情感适应能力的关键。临沂市技师学院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选择将素质拓展引入体育教学的情感提升部分。素质拓展不同于传统体育游戏,素质拓展是通过角色扮演参与的形式,将体育运动转变为一种社会化的“游戏”过程。教师作为组织者,可以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启发参与者不同的情感经验。在传统体育游戏中,由于体育课组织约束力过大,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逐渐减少,娱乐性也相对降低,导致学生参与兴趣下降[10]。在体育课组织中引入素质拓展,可有效使参与活动的学生产生情感碰触,并在相互协作间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和担当[11]。引入素质拓展不是将体育课变成一次素质拓展,而是将素质拓展的核心结构进行提炼,将素质拓展的目标设定、团队沟通、协同任务、角色扮演、总结拓展等核心要素应用到体育课堂中,在体育课堂准备部分加入符合学生职业特点的拓展类活动项目,从临沂市技师学院实践应用探索结构来看,素质拓展的情景模拟功能、趣味功能、竞争功能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有效提高学生游戏参与度,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模拟角色体验中深刻领会任务处理、社交沟通、团队合作等群体适应能力,提升生存能力和综合素养。
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体育课需要有效吸引学生运动,满足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需求。把体育项目纳入课程体系中,必须首先制订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身心特点的课程计划,让学生全面学习并掌握运动基本技术和理论知识,掌握运动相关规则和组织方法,并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对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所有理论部分内容均应具有层次性与可替代性,层次性是指这部分内容是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学习科学健身方法”—“熟悉运动保健知识”—“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线循序渐进的,体现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从“兴趣到行动再到习惯”,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发展过程。课程计划应将体育育人与技能人才职业素养提升相统一,辅助提升学生适应力、创造力、协同力、生存力。这既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顺应技能型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
职业院校课堂安排多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其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理论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12]。传统体育教学的实践课程以室外身体锻炼为主,理论课程以室内讲解为主,这类模式与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相悖[13]。在探究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中,要以一体化教学的思路对体育教学课堂内容进行选择、更换以及重新排列,通过优化选择教材课程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添加素质拓展及部分理论扩展内容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形成体育教学理论、实践、情感内容功能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结构。这种结构以主课程的理论部分为先导,提高学生体育知识素养,在每次实践课的准备活动之前,利用5~10min的时间向学生传授与体育健康有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分割划分到每次实践课中,形成新的理论系统,与技能实践部分相互衔接、呼应,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对体育课程的正确认识、端正对体育课程的态度、了解科学锻炼的方法、掌握一定的运动保健知识、提高安全意识、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学内容在层次性不变的基础上,可以更新、交换、删减、补充。例如素质拓展内容可出现在准备活动环节中,也可出现在结束部分中,次序和时间可灵活安排,既可使学生在素质拓展中复习应用某些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又可作为情感教学内容的单独部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满足学生多元化教育的需要。
健身锻炼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单纯依靠有限的体育课时间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健身需求,也不能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14]。学生的行动力与校园整体的体育文化息息相关,在当前全面提升体质的政策要求和大众健身热潮下,探索学校、企业和社会间的体育文化共建是提升校园体育活动开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学校层面,职业院校需要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丰富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引导不同专业学生组织成立体育社团和运动队,定期举办校园内部赛事,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在校企联合层面,在加强与企业间用人协定的同时,拓展体育赛事的联合与延续,构建学校习得、企业延续的校企合作体育文化。例如,校企之间可以用气排球项目作为新的沟通媒介,加强联络,校企员工和学生共同参与气排球比赛,不仅能促进技能人才身心健康,减少企业职工职业病的发生,更能有效地促进员工间的健康交往。
技能型社会需要更具“学力”的技能人才,体育对于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学力”提升的作用不可忽视,体育教学应时刻跟随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及时更新,在当前政府和社会对学生健康关注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职业院校主管部门可开展相关教师培训,加强体育教育在职业类院校的重视程度,在政策指导下形成地区内的校园体育赛事组织和多地区间的联合。通过对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究,以“竞技生活性”实践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增加必要的素质拓展项目及理论拓展知识,将教学内容以模块的形式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单元,通过对单元内容的优化选择与排列,可以构成新的内容结构组织形式,也能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