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史”教育为载体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2-12-05 06:41:32
大众文艺 2022年21期
关键词:四史爱国爱国主义

田 颖

(唐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不断开辟新征程的不竭动力源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爱国必先知史,“四史”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课。它真实地记录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形成、发展及兴衰,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使大学生以历史为基、以信仰为魂、以使命筑梦,更好地了解过去,正确的把握当下,科学的面向未来,积极投身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一、以“四史”教育为载体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历史维度:以历史为基础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自觉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四史”,能从时间长河中有纵深的把握,也能站在世界的高度有更深刻、更开阔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全景”化的认识,从而弄清楚我们是谁、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特别是通过学思践悟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理论创新和自身建设的历史进程,在知史中爱党、在知史中爱国,不断厚植爱党爱国之情怀,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100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直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矢志不渝、砥砺奋进。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引导大学生爱国与爱党相统一。70多年的新中国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浴火重生、艰苦创业的发展史,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真正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加强新中国史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是党带领人民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开辟出新的天地的历史。加强改革开放史的学习,使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增强爱国主义实践自觉。50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艰难探索,曲折前进,创立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以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加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使新时代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心理维度:以认知规律为遵循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化

爱国主义教育属于价值、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品德形成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道德行为和道德水平的高低与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密切相关,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对自身、事件等各类要素信息分析加工后而产生的。因此,爱国主义认知是产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是增强爱国主义意志和践行爱国主义行为的先导。

“四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不仅能使大学生明确爱国主义“爱什么”,更能通过可视、可感的材料对党和国家走过了历程有更深的体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爱”和“如何爱”,能在感性认知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增强认知判断力和鉴别力。此外,情感需要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内生动力。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由低到高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在高层次需求中包括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需求,以“四史”教育为契机,帮助大学生在主动需求之下增强对党、国家、历史的认同并进一步发展为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之中。

(三)社会维度:以问题为导向提升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性

“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1],只有读懂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走向未来。“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重要时期,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学好历史,能更好地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赋能助力,坚定“四个自信”,理解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另一方面,错误观点、思潮以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价值渗透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情况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道:“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2]因此,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共产主义缥缈论”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解构,更需要通过“四史”学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针对性的予以回击,帮助学生树立的正确历史观,提高辨别能力,正本清源,坚定信仰。

二、“四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关联性分析

(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爱国主义既是爱国情感、爱国意志和爱国行为的表现,更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体现,是情感、信念、责任、使命的融合。而情感、意志、价值选择、政治认同是需要资源支撑,建立在对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四史”教育既要对重大历史事件、鲜活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脉络等基础知识进行强化记忆,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纯粹历史知识的学习教育上,要通过历史梳理和回顾,引导大学生增强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发自内心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引领性和导向性,真正做到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因此,以“四史”教育为载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达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具有历史传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每一个历史阶段,“四史”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具体实践的体现。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四史”教育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与学习,更重要的是以史鉴今、向史而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3]以“四史”教育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贯通古与今,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自觉性和勇担历史重任的主动性,了解过去的苦难辉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创造明天的繁荣富强。因此,以“四史”教育为载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三)学理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爱国主义既是对故土家园的深厚情感的表达,也是一项政治原则。“四史”教育也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其目的不仅在于形成科学的思维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而政治信仰是需要理论支撑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引导中形成的对特定意识形态及其载体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的高度认同。在翔实的史料支撑下进行深入分析,理清历史逻辑理路,不仅在学术上能建构科学理论架构,更能以此把政治讲清楚、讲明白,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因此,以“四史”教育为载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符合学理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内在逻辑。

三、从“四史”教育中汲取爱国主义教育养分

(一)“四史”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实现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尊严,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动力源泉。“四史”中蕴含爱国主义教育强大的精神力量,奋斗、奉献、改革、创新是突出的体现。

在百年党史历程中,一座座闪亮的精神坐标是立党兴国的力量源泉,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中国共产党从一叶小舟到巍巍巨轮,经历无数的逆流和旋涡,在众多舵手的保驾护航下朝着目标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迎来新的曙光。一穷二白的中国开始艰苦创业、发愤图强,在党的带领下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不断创造新的奇迹,释放出磅礴精神伟力。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党带领人民顺应历史潮流、主动求变,除旧布新、成就显著,改革和创新是民族前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代代共产党员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坚强奋斗,前赴后继、献身革命、投身建设,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从他们身上感悟精神力量。

(二)“四史”中蕴含丰富的理论资源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理论支撑,“四史”中蕴含丰富的理论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对传统爱国主义的升华和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指引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是爱国主义教育根本遵循。

利用“四史”中丰富的理论资源帮助大学生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坚持和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不断提升思想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行动自觉性。

(三)“四史”中蕴含优秀的道德成果

爱国主义是一种道德要求,大学生要自觉涵养道德品质、修身立德。“四史”中蕴含优秀的道德成果,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大量鲜活、可感的道德事例和可爱可敬的道德形象,是爱国主义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大学生的思想得以净化和提升,自觉承担责任,追求有高度、有品位、有价值的人生。

一代代共产党人身上闪耀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光芒,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无私无畏、修身自律的革命领袖;有张思德、雷锋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一兵;有白求恩、罗盛教等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还有张桂梅、黄文秀等用毕生精力甚至生命做出不朽贡献的时代楷模。他们是千千万万个英雄的缩影,从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风范,为大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提供无尽动力,从而提高道德品行、增强道德自律。

四、以“四史”教育为载体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以思政理论课为主阵地,系统把握“四史”内容,深化爱国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而且各门课程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将“四史”融入思政理论课有利于“四史”学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避免学生碎片化、机械化学习“四史”,更能充分发挥各门思政课的优势,能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翔实、系统的知识结构上构建科学思维、历史思维,以指导具体实践,更具有专业性。也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宽视野的观察和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党情、国情、世情,增进情感认同、政治认同,从而进一步深化爱国认知。

(二)重视课内外实践相结合,提高历史主动,引导爱国行为

开展“四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史力行”,引导大学生实施爱国行为,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实践对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与理论教育相互补充,是正确理论与情感品质形成的基本前提,同时理论又将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和飞跃。实践教育要在理论指导下明确实践目标,以丰富的实践内容、多样的实践形式展开,在过程中交融互动,在结束后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沉浸体验、升华情感、获得共情,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因此,课内外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知识和行为输出锻炼的机会,深化认知、加深感悟。在实践活动设置上可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领域挖掘“四史”教育资源,使学生更能深刻感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意义,坚定“四个自信”,增强行动自觉。

(三)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打造独特优势,厚植爱国情怀

河北省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它们是党领导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进行轰轰烈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启改革开放新篇章的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见证,以物质载体或精神财富保留在河北燕赵大地,这些红色资源是历史的见证,精神的物质固化,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可感知、接地气的重要资源。因此,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利用本土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现场展开教学,开通时空对话,在这里接受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启迪。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观线上博物馆、线上重走长征路等虚拟红色教育资源使学生爱国认知得以深入与提高,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所以,可以依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四史”教育,拉近学生情感,厚植爱国情怀。

(四)借助云端拓展平台,抢占网络前沿阵地,唱响爱国主旋律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的渠道和平台,尤其是“微时代”的到来,为学习提供了便利,深受网络原住民大学生的喜爱,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更为广阔的场域,也是我们必须要抢占的重要阵地。不管形式如何多样或多变,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将“四史”借助网络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具有诸多优势,如真实的历史影像、打破时空的阻隔、设置特定情境等,能够调动视觉、听觉多种感官唤醒、激发大学生的历史记忆。

猜你喜欢
四史爱国爱国主义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8:08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2-17 06:17:31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上海工运(2020年10期)2020-11-03 01:18:46
队史连“四史”
爱国学·晒佳作
中国漫画(2017年10期)2018-01-25 20:06:46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8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07:11:08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3年12期)2013-07-24 14: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