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韩国彩 都三强
(1.2.唐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3.唐山学院后勤处,河北唐山 063000)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与挑战,具体表现为课堂讲授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足、学习情绪倦怠等多方面的“痛点”,急需着力探索提升教学效果的新手段、新途径。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和美好道德情操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理念,目前已形成以幸福感为核心,以主观情绪体验、个人积极人格、集体能动组织为主要内容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框架,简称“一中心三主题”。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了研究的热点之一。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并将之融入思政课课程教学中、实现学科资源整合,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思政课教学手段与方法,更好地改进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其思想性、理论性,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积极心理学倡导个人内心的积极价值取向,关注人们的乐观进取品质、研究有关人类的健康、友爱、和谐、幸福与发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教育理念有诸多契合点,对思政课教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思想政治来了课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才能完成。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的外在的客观的行为变化是伴随着思想、情感、意志等主观实际变化发生的。人的全部主观意识,由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组成,非理性部分比如个体的欲望、动机、情感、意志等对人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马克思认为,人类实践活动中理性因素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但是非理性因素也起到诱发、刺激和辅助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并达到最终效果[1]。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除了要有理论讲授和价值传递,从理性因素的角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还要注重情绪情感的激发和积极品质的培养,从非理性因素的角度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要借鉴积极心理学中对人的主观心理及情绪情感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指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从社会关系出发去把握变化着的人的本质[2];同时,人的形而上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强调人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打破已有的生存方式,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论断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一方面,积极心理学中关于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以个体的社会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及社会群体等环境因素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对人的认识是积极乐观的,认为人具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和趋向,能够不断自我检视并开发潜能以应对现实环境和达成自身的目标。因此,思政课教学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中关于积极组织系统和积极人格塑造方面的研究,探索如何使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中实现本质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途中,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愈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会生活中通常表示的就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我国所处的时代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奋斗目标,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借鉴积极心理学中关于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理念与方法,注重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人性化设计,深化“以人为本”,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指数”等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着力于满足个体内心需要和精神诉求。
基于以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在学科理念、育人目标、研究内容等诸多方面存在交叉融合的部分,在思政课教学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具有学理上的科学依据。
爱国主义教育既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属性,还有心理情感教育属性。爱国主义精神是思想观念、情愫情感、精神力量和行动表现凝结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涵盖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即强化爱国之知、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本课题组以《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教材第三章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为蓝本,融合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整体的创新设计。
积极情绪主要指所有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关于积极情绪有多种分类,广受认可的是积极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教授的三种分类法:第一种来源于过去的积极体验,包括以往生活的快乐、在不断收到正面反馈后积累的自信等;第二种植根于目前的良好状态,包括短暂刺激引发的感官快乐、持久稳定的幸福感等;第三种则放眼于未来的积极预期,包括对未来的希望、渴望获得的荣誉以及因此而不断增强的进取心等。积极心理学研究者聚焦于积极情绪对个体的幸福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心理学家Barbara Fredrickson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 ),指出积极情绪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充实个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从长远来看这对个人建构和积累长期的发展资源颇为有利,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这进而会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即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5]。来自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的大量实证证据支持了Barbara Fredrickson的理论[6]。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价值认同的基础。相对于道德、政治和法律层面,情感层面是最基础、最原始、最接近个人意识的层面,也是最温暖、最柔软的层面,在情感层面的教育工作最容易触及学生心灵、产生效果,可以作为教师着重用力的地方。爱国主义的核心要义在于“爱”,教师要牢牢抓住个人对祖国无比挚爱的深厚情感去理解并呈现课程。在构建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案例中,要注重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关心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精心创设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可以运用时空交错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深切情感共鸣,也可以借助制作精良的影音材料渲染氛围,还可以对某些能够表达充沛感情的关键词或中心句予以深刻解读。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的自我认同感和主观幸福感,从而对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历史感到骄傲、对如今的建设成就和伟大事业感到欢欣鼓舞、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希望和信心。
积极心理学非常关注性格的力量,认为某些性格能够使人拥有更美好幸福的生活,研究者对世界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价值的性格进行分类,形成了一套性格力量和美德的分类体系,即VIA分类[7]。VIA分类包含了导向幸福生活的人类的6种核心美德和用以描述美德的24项性格优势。6种美德即智慧、勇气、仁慈、正义、克己、超然,24项性格优势包括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本真、无畏、毅力、善良、领导力、宽容、欣赏、感恩等。积极心理学的贡献不仅在于提供了展现人类性格优势的体系,还在于倡导通过练习的方式来锻炼和增强性格优势,例如每天晚上写下三件进行顺利的事情来锻炼自己“感恩”的性格优势,匿名帮助一位自己的朋友或家人来锻炼“善良”的性格优势等。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树立优秀典型、肯定学生优点、鼓励学生展现自我等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方式,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培养热忱、乐观、坚毅等积极心理品质,使学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促进其自我成长和思想进步。例如,课题组引用了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长津湖》作为案例,通过深度挖掘志愿军烈士宋阿毛及他的战友们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们进行理性思考:“面对艰苦卓绝的环境和异常残酷的战争,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为何有钢铁般的顽强意志?他们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绝不屈服的勇气来自哪里?人民把3支在极度严寒中为了坚守使命而壮烈牺牲的连队称之为“冰雕连”,有什么样的深意寄托在里面?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该怎样看待英雄、纪念英雄?”通过引导,启发学生从平凡人的立场体会英雄的伟大、以生命的宝贵理解使命的崇高,进而自觉向英雄模范学习,不断锤炼自己的积极品质,塑造健康人格。
对组织系统的研究是从集体层面探讨个体积极力量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积极心理学尝试找出一些不仅有助于群体、组织和机构等组织系统达到其既定目标,同时还有助于个体释放自身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因素,例如:目的、安全、公平、人性化和尊严[8]。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在良好的组织系统内,个体能够意识到组织目标与自身目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或重合,感受到安全的氛围和受到公平的待遇,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体会到充实、满足和感激的积极情绪,因而愿意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并努力提升自己。
思政课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组织系统,教师和学生在其间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接受者,也是教育效果的承载者与体现者,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对这两个作用的实施过程发力。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用心创设富有活力、生动和谐的教学环境,精心搭建知识、思想、能力进步的阶梯,并且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感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点评和建设性回应,鼓励学生积极融入课程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建构中去,并通过团队的合作提升团体凝聚力、强化合作意识、达成思想共识。如此方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及朋辈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合力。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关注教育内容的积极意义,注重个体的主体性、独特性与个性发展要求,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构建丰富多元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逐渐经由探索、体验进而领悟、掌握,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走进课程,也能让课程内容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促进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转型开拓了新思路。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积极心理学的借鉴,不是拿来主义,或者照搬照抄,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升思政课教学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根本目标,对积极心理学进行创造性借鉴和创新性实践。首先,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价值导向,不能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其次,要坚持务实的作风,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使积极心理学的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实质性、高质量深入融合,而不是硬植入、两层皮的状态。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加强人文关怀、优化内容供给、改进教学设计进一步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根”与“铸魂”的平衡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