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斯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工匠精神是大学生面对个人、企业、国家社会三个维度共同养成与持续存在的内在核心人文品质。“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是大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基本品格,不断务实新时代大学生优秀专业素养,新时代工匠精神是在传统工匠精神表达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价值旨归。”[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构建与社会就业及创业相适应联通的认知与实践课程,其作用和意义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意识、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择业标准、了解除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的就业相关素养与综合能力。
基于工匠精神的素养养成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系列课程的“大学精神”培养在目标上有其耦合性,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在时代与社会语境下融入工匠精神,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促进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引导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
大学生就业在国家政策调控和政策支持下,具有宏观层面的积极引导和“生态”支持,随着社会新形态与企业增质提优及创新新业态发展的趋势,作为企业在发展中对用人、用才方面也具有更高的要求。整体来说,大学生就业创业既存在优势也存在挑战。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人群画像报告》显示:“被调查人群中有超过21%的大学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平均求职过程接近5个月;超过35%的大学生求职非常顺利,平均求职时间仅2个月。令人揪心的是,求职难人群的平均心理薪资要比求职顺利者的平均薪资低1000元左右。”[2]
就业指导课是引导学生身份即将从“学生”转变成“职业”人、环境即将从“学校”转变到“社会”、目标即将从“学习知识与技能”到“适应社会需求”、位置即将到“知识与技能转化、创造成果的转变”,起到角色转化、提前认知、技能掌握、心态调整与转变、熟悉社会环境的作用。就业指导课作为链接大学生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必修课程,通过笔者调研,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实施与效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形式主要以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为主,如沟通交流学生目前了解的就业形势、掌握的基本如礼仪礼节、就业简历的撰写、应试技巧等,学生在理论课程基础上建构并学习相应的技能。但课堂教学下的实践往往因缺乏真实的就业场景模拟或社会场景体验而成为课堂教学后的作业布置。因为缺乏真实情境的历练或无法对接企业等实现真实化的就业指导,就往往形成常规课堂或课程后的知识与技能获得。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往往都是阶段性的,学生学完后可能会有所认知,并能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习得将来步入社会以后需要的技能文本实践。因不具备专业课程的知识与技能长时间训练与迁移,往往课程过后,仅仅代表课程的结束与学分所得,形不成大学生最终的实践性迁移和角色性迁移。
因课程的学习在学校,加之上述所析的,经过访谈与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与专业课相比,课程所学未必有用,甚至部分学生将课程认为是仅仅学分获取;加之目前不大部分的学生对就业存在不知或迷茫,无法体会理解课程学习——社会就业——岗位适应的整体过程性课程认知及持续转化性理解,存在课程即课程、社会实践即社会实践的断层层面。
受学校课程设置及学生大四第一学期社会实习的影响,大部分学校安排本门课程在大三下半学期,处在本科高校生活状态的学生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从学生身份到即将成为社会属性身份的认知和角色进入。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年轻,存在大不了随便找个工作玩几年的心态,这完全背离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从学生身份到社会身份属性认知的最终目的。
工匠精神对于个人而言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坚持踏实、务实能干、精钻细琢”的文化内涵理解;对于企业而言是追求品质、创新生产、树立质量意识、打造知名品牌的文化内涵理解;对于社会是作为社会工作的一员要做到工作扎实、细致开展,确保改革有成效的文化内涵理解。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自我——企业——社会将形成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要充分理解并认知工匠精神文化内涵,“树匠心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工匠精神,匠心为本;育匠人是传统工匠精神的基础。工匠精神,匠心为基;出精品是践行工匠精神的目的。工匠精神,精品为重。”[3]工匠精神是术、心、德的统一与体现,“匠术是工匠精神之本,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使工匠具备高超技能;匠心是工匠精神之基,专注坚守、协同合作使工匠具备高度的职业认同;匠德是工匠精神之魂,敬业乐业、厚德载物使工匠具备高尚的视野追求。”[4]
工匠精神培养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学生人文素养目标养成的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相对注重学生对就业知识的所得与就业基本技能的掌握,然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人文培养目标即工匠精神并没有得到实现。工匠精神的品质才是大学生立足社会长久发展的基石。如基于现实调研状况工作中的坚守与坚持的精神和品质等。大学生就业后,存在熟悉岗位、熟悉工作环境、熟悉身边的人、事、物等,往往缺乏坚持和坚守的良好品种与心态,往往会出现频繁跳槽现象。“据某大型招聘网站显示,大学毕业生毕业一年内,有40%的人会选择跳槽,毕业两年内会增加到50%,毕业三年内到达60%。”[6]
工匠精神是知识与技能外的内涵化精神与品质的体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通过就业指导课,了解就业形势与形态,学会从学生到社会角色的转变、技能等各方面的提前准备与应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就业的迷蒙性和不确定性,甚至很多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存在无所谓的态度,容易造成目标与方向性缺失。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隐性的教育培养意义,在过程中具有持续性的显性作用引导。
工匠精神是具备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专业技能、职业态度和审美能力的总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需要融合课程相关内容,在课程目标中融入工匠精神素养养成,生成性工匠精神与课程及自身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工匠精神做为一种人文精神与品质体现,与显性的知识与技能存在差异性。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属性,应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如从新形势下的就业现状与形态、如何撰写简历、如何应对及提升面试技巧,可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细化,让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慢慢领会、感悟工匠精神所特指的精神化内核及工匠精神养成对就业及将来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养成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学目标的达成,又需融合工匠精神特有的品质内涵,使学生认知专业技能、道德品质及职业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达成。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会教学生如何进行面试及面试前、中、后应注意的各事项和技能。面试是考察一名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展现,同时包含职业素养、职业态度等内涵延伸的层面。“以融合性为原则,用工匠精神的职业观、道德观、技术观、产品观等内容对接职业人才精神结构。”[7]
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在整体课程贯穿性和融合课程内容的同时,因遵循重点性的原则。重点性原则大致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在课程重点的章节进行工匠精神的植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有利于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二是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维度重点性划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元素,会有多重的意义延伸,应结合就业指导课及新形势下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析出工匠精神显性、具象的文化特征,转化成相关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会随着新的社会环境、新的趋势而在教学内容上发生转变,同时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也会随着时代、新的社会语境而不断内涵化的延伸,即:工匠精神的时代语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融入工匠精神内核,应该从多元、多角度去充分挖掘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内涵,赋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课程教学设计是对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大学就业指导课中“就业形势与择业观”单元为例,探究工匠精神如何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课程名称:就业形式与择业观 授课年级:大学三年级课时:2学时。
本阶段的大学生已经对面临的社会实践与就业有了一定的认知,经过学生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将来的就业方向和步入社会后的定位与目标、社会需求之间的判断相对模糊,相比前几届学生对步入社会的心理状态准备相对薄弱。受就业现状因素影响,有些学生不能判断所学专业与将来就业的社会竞争优势与存在的自身不足。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解析等让学生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
工匠精神融入: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1)准确定位、脚踏实地、务实做事的心态;(2)择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的心理准备;(3)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养成自信面对的心理意识。
(1)谈心态。通过手机问卷调查的形式,现场问卷调查,设置如“你是如何感受校园现状下即将面对的就业问题”“你对就业有明确的目标吗”“你最期待的职业是什么”“你觉得你选择的职业的薪资待遇水平”“你觉得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你理想的职业”等问题,收集并了解学生现实状态下的真实感受与想法。了解学生对就业的认知、看法和现在的心理状态。
(2)看形势。通过事实性数据、近几年的就业调研报告,让学生对新形态下的就业现状有一定的了解;设置相应的工匠精神品质选项,问卷性调查,哪些品质是新就业形势下最应该具备的。
(3)知工作。通过探究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心目中的工作及获取这份工作,还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让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外化素养和品质有更清晰的认识。
(4)析案例。融入工匠精神要干一行、爱一行等精神品质,通过案例讲解如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一生工作经历及企业发展史,让学生能够领会要认真目标与自我定位,只有脚踏实地、善于学习、学会坚持与钻研等工匠精神品质才能有未来的美好。
(5)课后感。在读—看—知—析中,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所得,特别是工匠精神具化的人文品质对新就业形势下的作用与意义的认知与理解。
在快节奏的今天,部分学生存在一些就业无所谓、适应不了换工作甚至是“躺平”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尽管工匠精神是一个长期行为的养成过程,以就业指导课为依托融入工匠精神,有利于通过课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吸收。通过问卷调研反馈,大部分学生认为胜任一个岗位不仅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中的敬业、执着、坚持、钻研等内化品质是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态度,对于将来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最终会走向社会、走向岗位,成为各行各业做出贡献的一分子。特别是目前,信息技术革新的新形势状态下,存在就业创业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链接学生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桥梁和认知与技能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融入现代工匠精神,以课程为依托,以工匠精神为内核,将工匠精神具化,深入大学生精神内核,促进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深层次认知与理解,促进学生的角色转变与社会职业认知,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