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琴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环境下的大发展,“互联网+”对现代高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教育资源和信息知识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资源共享,拓展知识传播的广度,进而促进了现代高校专业教学的优质化、多样化、多元化、精准化和协作化程度的提高,切实提高了专业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拓展了高校教育与互联网之间的沟通渠道,为高校教师的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授课条件,也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取得实质性效果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社会,环境的同质性、稳定性和封闭性比较突出,在现代社会,环境的多维性、复杂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增强,并出现了媒介环境、虚拟环境和竞争环境等新的环境因素。”[1]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教育教学“多维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更加明显,艺术设计专业授课的实现不再局限于以“书本”为主要载体进行知识传达的状况。互联网这个“大熔炉”将世界范围内的“知识源”连接起来,一方面实现了各种知识体系的直接共享;另一方面人们基于互联网呈现的知识进行搜索、梳理、归类、解析、整合和创新,回馈于互联网平台,成为一个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中的海量知识信息库。“教”与“学”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教学互动。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化运用不仅改变了现代艺术设计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深化在各行业的应用,深刻改变了传统高校教育的授课模式,以形态和视觉为主要呈现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尤为明显,主要体现:一方面为教师授课的资源整合、知识传授、教学方式、内容展现和课程考核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形式;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灵活、个性、多样和便捷的学习体验。
“互联网+”平台的延生性,迫使高校教育教学选择最优方向发展,使高校专业教学已身不由己的置身于整个社会的生态体系内,社会信息的更新不断加快,知识老化加速,现代高校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要基于全球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自我提升,不断汲取来自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养分,拓展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专业教学衍生了更多表现方式。因此,现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呈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对象的复杂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教学目标的精准化等特点,促使专业教师教学既要运用科学技术实现学科专业理念的阐述、表达和演示,又要基于“互联网+”完成学科专业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现正确解读、传达和创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还要有效地将自己的专业教学、科研理论、实践成果和“互联网+”教学模式紧密结合,进行实时对接和转化,与时俱进,既要创新教学手段,还要提高教学水平,觉醒自身的新认知,反哺自身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最终实现创新科研成果,有效完成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
“互联网+”平台的共享性,拓展多方路径,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多获取资料的平台。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资源库,打破传统教材固有的知识体系,不再是单一知识的呈现形式,而是引入信息元素,利用多种媒介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互联网发展至今,已汇聚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便利的调取途径,与传统知识体系、教材形成补充,教师基于传统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形式,针对互联网资源的来源,深入分析各个知识资料的合理性、关联性、可行性和重要性,将课堂教学内容需要的知识点进行重新资源梳理、资源整合、体系重组、要点归纳、内容补充和教学呈现,构建较容易为学生理解的系统化教学内容,辅助学生建立整体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知识生态,使得学生更系统化的理解专业知识、掌握知识的要点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提升教师专业授课内容的有效性。
“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为现代人们增加了很多学习的渠道,获取知识、资源和数据非常容易,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认识会出现很多种认识、观点和反馈,打破了传统方式的知识获取途径。网络时代的高校教学也逐步透明和公开化,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到其他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对照,显示自身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专业教师为了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除了传统授课之外,还运用网络超链接信息、共享资源和个性交互等在教学中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在线“外挂式”辅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艺术设计思考的创造性、拓展性和深化性。“互联网+”教学,教师通过互联网有针对性地获取学生学习数据,可随时调整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充实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互联网+”平台的自由性,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给,不再像以往“一概而论”,没有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能力、状况和要求进行精准化教育资源传授。这就需要基于教师和学生进行艺术设计课程的综合考量,从教师方面来讲:一、要求专业教师更加全面地收集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二、基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收集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加工和整合,各成体系;三、基于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加工后的教学资源转化成可教授的课程内容,使得各成体系的专业知识能针对不同接受度的同学实现有效传达。从学生方面来讲:一、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度都有可能不一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快进、慢进、跨越和后退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二、每一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截取课程内容进行学习。精准化的专业教学以“人的维度”展开,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的时空差异,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互联网+”平台的交互性,为高校教学构建协同桥梁,一方面使得高校之间的专业课程教学从以往的单一走向多方协同、交互合作的教学共同体;另一方面“互联网+”与高校资源的融合,产生了一个容纳了高校群体、社会资源和最新知识等的“网络新形态空间”,专业教师运用移动设备或终端进入这个空间获取教学资源、交换教学心得、分享实践技术、探讨专业知识。在“网络新形态空间”内,各高校专业教师互相学习,交互体验不同教学模式,不断磨合升级教学方式,慢慢形成共同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思维模式,协同开发并分享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互“取经”,携手并进,节省人力、物力和精力,使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知识和能力不断成长。
高校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前沿“阵地”,学生一旦考入高校学习,代表着今后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以往的“一言堂”模式,“教学”主要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对话交流少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大学之前的教学中往往因为赶进度、应试训练将“先学”弱化甚至完全抛弃。但是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学生基于自身条件和能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习需要充足的时间用于个性的、深度的自学,“教学”转变为“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学为主攻,教为助攻”。首先学生依据专业教师给出的学习资料、目标完成专业理论和技术实践的对接;其次进行前期预热——增强该专业课程的认知,有效激活理论与技术的学习意识,最后学生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情境,构建适合自身学习专业知识的生态体系。这是一种基于现代社会环境、职场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要求,对当今高校大学生即将走入社会的学习、工作和发展,成长能力的启发,形成的“先学后教,自主学习”的高校专业学习模式,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现今,高校教学场所也由原先唯一的“固定教室”延伸到现代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日益增强,“互联网+”各种教学平台纷纷涌现,不仅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提供了更为直接、广阔和高效的平台,还为“先学”构建了基础条件。“先学”即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向学生推送专业学习资料和任务,学生依据专业教师给出学习要求,观看资料,自主学习,对技术进行初探性实验,完成专业教师布置的课题项目。在这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展开对本专业课程的探索性思考和实验,会产生很多理论、技术方面的疑问、难题,产生一定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为“后教”做准备。“后教”即在学生完成前期的自主摸索学习后,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展开多项互动教学活动,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的资源对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进行阐述和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固定教室”的课堂帮助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性“加固”,助推学生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当然,学生在经过课堂学习之后,还有专业难题或学习困难,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联系相关专业教师,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对于想深入学习的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有义务有责任提供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目前,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在配置予国内各高校的教育资源上有着很大的不均衡性,一则在教育资源配置上“重点”与“非重点”、公办与民办院校等大学有着很大的差距;二则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也有着明显的差距。2020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打破教育资源的跨时空传递瓶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东西部之间的互通共享——从一块屏到一片天”。在教学资源归属不变的条件下基于政府宏观调控,以“互联网+”平台“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高校之间共享,避免资源的分散和重复建设,促进新增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2]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和学生与学校等实现不同形式的互动和交流,各自为了更好地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思政育人,进行教学、科研和思政的互联网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技术共享”和“发展理念”等虚拟生态体系的广泛构建和应用,并有效服务于学科建设、专业创新、课堂教学和思政发展,不仅促进了高校之间的学术沟通、教学互动、技术互助和思政交流,还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创新育人模式,共同发展。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处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中的各个体系的壁垒已被打通,互联网所容之地的相关资源都有可能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素材、案例和知识的要点,使得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很大层面的拓展。“互联网+”打破了以往“知识”传达的“局限性”,让大学生的受教育局面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能够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和使用知识。甚至,“互联网+”教师资源共享,避免了学生直接面对老师的羞涩,有些主动性比较强的学生尝试与其他院校的专业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开启了现代教育资源共享、教学互助和信息(知识)传达的新时代,引发了现代高校教育教学的授课模式、资源建设、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当前,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缩短了知识更新和传播的时间,教育发展萌发出新特征,知识传递方式从过去传统的单向单线为主的灌输,转变为多向多线的交互协同。作为大学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最新知识、理念和趋势,提升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高校体系的发展要求,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契机。新的发展格局下,如何应对“互联网+”教育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优化自身条件:一、通过互联网对教育资源的获取、整合、转化和应用等,完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二、专业教师依据课程特点选择适宜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优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力。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环境中的拓展性、深化性和广泛性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已然成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发展、学科进步、教学创新必不可少的一项关键能力。因此,“互联网+”时代环境下的每一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有必要以一种进取的心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思维模式进行创新实践,积极强化“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技术,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路径和延伸教学过程,实现以“教师引”“学生学”的有效教学过程。
在新时代环境的推动下,“互联网+”融入现代高校的教育教学,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针对“互联网+”做着一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论证。希望为今后更多关于“互联网+”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拓展提供一些理论方法和实践思路,从而为现代高校教学适应社会发展营造鲜明的时代感。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的生态环境需要“互联网+”的介入以优化课程教学,拓展教学手段,尽管互联网技术没有对艺术传达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有效创新,却对传统课程教学的方式进行了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