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绍华
(山东财经大学 经济社会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下简称“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运而生的,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正式提出。它是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经验的深刻把握和科学总结,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趋势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当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代表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际,加强对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背景、内在特点及其价值意蕴的深入系统研究,更好地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指导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宝库,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像其他事物一样,有其深刻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这种背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对此,我们可以从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的奋斗目标以及国际关系变化等四大维度去观察和解读。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发展速度的趋势性变化是反映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根本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三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一是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2012年,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8%以上高速增长状态(其中2012年为7.9%)。2012年作为一个重要分水岭,之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2013年降到7.8%。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转折性变化,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论断,并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作出了系统分析,指出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所具有的趋势性变化。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原有的发展方式无法继续支撑既定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客观上会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科技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科技创新既是科学和技术的发明创造及其实际应用,更是与科学技术要素变化相关联的经济社会系统的改善。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构建新的发展体系,驱动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实现新组合,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动能,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优化和升级,占领产业分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起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压舱石”的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9页。。三是“结构变革”和“动能转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从2015年到2019年五年的发展看,我国经济明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趋势: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急剧演变,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对经济发展的撬动作用越来越大,呈现出由速度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的新趋势。这是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业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反映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特点和现实状况,从根本上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矛盾和症结所在,揭示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战略取向。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GDP已进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9年已达到1万美元,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呈现的不平衡,并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时期以来,在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总体有较大提高的前提下,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生活水平差距也有所拉大,地区之间、各领域之间呈现着明显的“不平衡”状态,诸如城市与乡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各个行业和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从发展规律和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角度说,我们要继续向更高收入水平跃升,必须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其中,“脱贫”就是解决收入差距的当务之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推进工作卓有成效,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建议》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4)习近平:《下大力气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79、80页。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5)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9期。。到2020年底,我国“现存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6)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意义深远而广泛。从经济而言,它意味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从社会而言,它意味着中等收入人口持续扩大,共同富裕更接地气,社会结构更加稳定。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和不同方面明显存在着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诸如在公共产品上,水、电、气、暖、热和生活环境,总体的建设水平和供给水平低,保障能力不强;在公共服务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有的是数量型短缺和结构型短缺同时并存,有的是缺乏更高的品质,有的是缺乏充分有效的供给,其结果是,人民对美好现实生活的需求,有的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很快,不断迈上新台阶,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最低生活要求的温饱问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与此同时,人们对新生活有了新的向往、新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和变化,人民提出了更高品质、更为广泛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也是发展不充分方面的“短板”和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更高的需求,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29页。。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把现实的发展可能和未来的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宏伟目标。打开历史画卷,我们先前曾有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设计,现在党的十九大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到2035年,明确新中国成立百年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页。。而且,“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0)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一项极其伟大的事业。这个战略安排,顺应当代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符合我国的国情特点,呼应人民的发展要求。我们需要按照新的奋斗目标、新的历史坐标、新的历史机遇去谋划发展,去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中国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对国际战略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着根本的战略定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是在深刻的、复杂的国际局势变化下进行的。虽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但总体上和平与发展的总基调、携手合作的大方向不会变,仍然是时代的鲜明主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一个全新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演变更快更深刻,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诸多方面都呈现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我们依然有强大经济韧性和战略定力,有光明发展前景,虽然客观上也存在着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这样或那样的严峻挑战。在一个时期内,一些国际势力和国家可能还不适应中国的发展,会扰惧中国的发展,他们会发出“中国要干什么”这样的声音,会千方百计对我们进行遏制和施压,这一切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有自己的战略考量,能够智慧性和战略性应对。
中国有志于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要始终成为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明确我们永远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永远不会称霸,今天不称霸,明天也不会称霸,即使有一天我们的“块头”足够大时,我们也不会称霸,不会把自己的理念、意志和模式强加给别人,而只会更多更好地承担与自身能力相当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做世界和平有力的推动者、参与者和维护者;会永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旗,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者和建设者;会永远倡导走和平发展和共同发展道路,成为包容互惠的典范,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有力的贡献者。中国将对人类、对人类文明作出较大贡献,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会是这样。
中国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都有很大改观。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相当于美国的70%。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实施对外开放合作战略以及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是分不开的。在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过程中,我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交融和关联明显增强,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摩擦,与贸易伙伴从产业结构互补变为产业结构交叉、产业重叠和同质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基于赢得优势、主动和未来的需要,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调整国内产业结构,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由常规品牌向高端品牌发展,找到更多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出口和衔接点,使我们的发展和开放在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融合当今世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要求,让各国更多地分享我们的发展机会和既定的市场红利,进而在建构开放型经济中提高我们与各国合作共赢的能力、形成竞争新优势的能力以及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要素的能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规则、全球经济治理等方面改革和重构的提议和主张,都体现了我们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强大定力,彰显了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主动作为。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成果。从根本上说,习近平经济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国情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有着显著的原创性、时代性和实践指导性特点。具体说,这些特点可以概括为五大方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最鲜明最根本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11)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5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党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不管是资源配置,还是财富增长,都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展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根本上揭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核心要义,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摆到第一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只有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保证我们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针对性。同时,只有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让人民群众全过程参与改革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发展伟大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顺利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2)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3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根本上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在实践中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遵循,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昭示着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更深刻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和现代化观,创造了人类进步和文明的新形态。
习近平经济思想一个关键点是,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制度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14)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20年8月25日。。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甩掉落后的帽子,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必须有一个植根于人民的伟大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党的坚强领导为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和危机险阻的“定海神针”。没有党的领导,我们就将一事无成,动摇党的领导,就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集中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部署,作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我国不但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发生了历史性伟大变革,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难事和大事,而且破解了多年来累积和新遇到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障碍和难题。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我国经济业已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从根本上说,这一切都源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都是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的结果。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不但保证了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保证了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经验教训和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挑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党的十九大把其内涵作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科学界定,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107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革命,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17)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我们需要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三个维度去把握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最重要和战略指引性理论成果,贯穿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始终,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臆想的,而是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它从根本上回答了新时代、新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在经济方面更讲究有质量的发展、有效率的发展以及更为公平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历史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提出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但为我们解决各种发展难题和困境找到了出路,为我们拓宽发展视野、提高发展站位、厚植发展优势找到了方向,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新道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正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从数量经济走向质量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开辟了大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从根本上揭示了我国经济新的发展方式、动力和方法。
第一,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科学判断,提出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18)习近平:《深入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45页。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页。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根本变化,客观上必然会带来发展目标和任务、发展思路和方式的变化以及发展要求的根本改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就是把质量放在首位,实行质量型发展、效益优先型发展,在发展方式上必须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建立包括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在内的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加快建立起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第二,对新阶段发展动力作出科学判断,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消费、出口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随着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这种传统的发展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创新对发展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2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经济日报》2014年6月10日。目前,我国总体创新能力不高,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力量分散的问题比较突出,科研体制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我们一定要“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21)习近平:《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6页。
第三,明确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重点突破、稳中求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2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坚持和倡导底线思维,不掩盖问题,不回避矛盾,全面客观地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从最低处着手,向最好处争取。坚持重点突破,聚焦问题,剑指问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重要的工作方法,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进行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发展。坚持和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也是做好经济工作非常重要的方法论,体现了“稳”与“进”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强力维稳、机械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23)《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经济日报》2017年7月25日。
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特点,而且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现代化是各国发展共同的目标,但通过什么途径、走什么道路迈向现代化却有不同的看法。200多年来,现代化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标签。理论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现代化不是只有一个版本,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西方所谓的现代化模式不是样板模式,不是唯一模式。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受现代化发展时间和路径的限制,没有更多样本可以效仿,从而造成西方现代化的光环过于耀眼,西方模式成为唯一可供模仿的样本。从实践看,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简单地照抄照搬西方模式,或者落入一种“发展陷阱”不可自拔,或者依附于西方国家,失去了自我和自主发展能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应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也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以及新的国内国际经济社会政治环境,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24)洪银兴:《从六个维度看党的经济发展思想演进》,《中国经济时报》2021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25)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光明日报》2018年4月11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中,成功地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那就是整合“党的领导”、“市场配置”、“人民主体”三种力量,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的道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有着广泛的世界意义,它提供的是现代化的一种新的范式和选择,就是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经验,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中国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突破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以及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认识,充分说明现代西方理论的内在局限性,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型发展树立了“样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新路径,为许多国家和民族保持独立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我们完全有这样的自信和定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武器。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和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发展的科学理论。它的特点是发展,它的生命力及其奥妙也在于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新的世纪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向前进,让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智慧能力的考验,也是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26)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新战略、新思想、新论断,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27)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国情和新实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总结和提炼规律性成果,把大量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方面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的责任担当。
目前国内外对AC不同病理亚型的ER、PR表达的研究较少,国外仅Atlas等[12]通过对13例宫颈透明细胞癌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不含雌孕激素受体,推断其可能不受激素的影响,具有安全使用HRT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把人放在第一位,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破除人对物的依赖性。习近平经济思想充分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28)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5日。“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2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这里实质上进一步阐明了,我们应当以怎样的站位、立场来看待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思想,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3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经济日报》2017年12月21日。这充分表明,在我们党的全部路线方针政策中,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和“依靠谁发展”以及“发展成果由谁共享”三者有机统一的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一方面,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追求,是为了实现和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另一方面,发展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这种发展和创造,离开人民群众是不可能实现和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解放生产力也好,发展生产力也好,保护生产力也好,都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切实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对于我国来说,依靠人民就必须从人民需要出发,解决涉及经济社会以及民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问题,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制度体系,加快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推动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有效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3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页。。
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国情出发,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过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和阐释,诸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33)习近平:《更好认识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日报》2014年7月9日。,要“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34)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日报》2015年11月25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3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经济日报》2015年12月22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它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内容。这里的“新内容”,既表现在对经济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把握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科学确定上,也表现在对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的总体判断和及时推进上。第一,科学判断和应对经济新常态。2017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3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经济日报》2017年12月21日。这里,对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判断,是以我国经济发展的转折性变化为前提和依据的,同时也是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第二,科学把握和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明确两者要一同发力,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根本上保证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三,科学确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明确要在供给侧方面重点发力,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的内容和要义是,基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改革方面发力,用改革的机制和手段,推动和促成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扭转供给体系不合理状况,有效减少无效生产和低端供给,注重增加有效生产和中高端供给,使社会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协调,更好更灵活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进而促使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这里,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融合,实质上是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完善有机结合起来,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意义。从根本上说,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使社会供给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强调要关注需求结构性的变化,在发挥好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强调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第四,明确新发展阶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2020年8月,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再现,使得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格局被改变、被弱化。基于国内外的新情况新特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回答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路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总之,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超越,是对西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根本性突破,在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解决或正在解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根本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各国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及时总结和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使之成为指导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这一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判断及其主要矛盾的解决上。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了根本性提高,这一切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这一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科学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我们不难看到,这里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是过去以“生存需要”为特征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以“发展需要”为特征的更高追求和更高要求的“好不好”的问题,其基本特征和要求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3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解决我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就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3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0页。,以丰富的优质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包括:一是在改善供给体系的结构和质量上发力。重点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创新和产品开发,推动产品结构的调整,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产品与高品质服务,通过有效的供给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和增长的需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需求。二是在提高供给效率上发力。通过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4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0页。,着力解决供需之间的“中梗阻”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在做好供给管理上发力。有效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通过采取“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通过推动企业技术变革和技术进步,强化环保绿色产业的发展等,更好地增加社会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
第二,表现在对“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和推动上。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我国进入新时代的特点要求,其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实质上就是一种创新驱动型发展、绿色低碳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在突破发展瓶颈的基础上,变革发展动能,激发市场活力,厚植发展优势。也就是说,新时代经济建设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和中心,但经济建设的内涵与之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属于高质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而不是单一或者过于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业已出现转折性变化,原有的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支撑发展的方式,不但使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面临着巨大挑战,而且市场开拓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客观上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以创新引领发展,走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路子。具体说,就是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淘汰低档产品和落后过剩产能,促进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有效流动,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强化对创新的支持,促使领导资源、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更多地向科技创新领域流动和集聚,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
第三,表现在对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科学决策和总体安排上。现代经济的发展表明,只有经济体系强,国家才能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意义,它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总体布局,涉及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涉及当下我国应对各种挑战和跨越一道道关口。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表明,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由社会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所构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方面,需要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切实抓住五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二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三是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四是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五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41)习近平:《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日报》2018年2月1日。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贯穿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它客观上要求经济制度、体制机制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相适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在理论上对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论断、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经济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18页。。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主要是发挥好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正是由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保证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针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强化党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新的路径和新的要求,并以此持续推动党建理论的新发展。一是对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提出新的思路。明确在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过程中,要着力强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着力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领导,市场经济具有高度的法制化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经济工作必须要有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事、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二是对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新的路径。明确要善于改进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把领导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上,放在把握方向、谋划全局、设计未来上,放在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环境上,而不是拘泥于某项具体工作,或某个方面和某个环节,诸如,抓招商引资、抓建设项目、抓企业生产等。三是对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化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明确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党的领导都要有能力不足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在完善知识结构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切实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包括:能够善于驾驭复杂的经济工作,能够准确研判和把握经济形势,能够果断采取应对措施,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办法去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我们党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就是在讲求是什么、怎么看的基础上,讲求怎么办、怎么干,就是明确“过河”任务的同时,切实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实践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明确指出,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45)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它具体体现在,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观念。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是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和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4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4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9页。。就是说,直面问题,是破解难题和化解矛盾的前提。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倒逼”,才能对标问题精准施策,及时解决问题。正是基于“问题导向”方法的科学应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第二,“坚持稳中求进”是正确处理动与静、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关系的体现。“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32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经济日报》2016年12月17日。这里,“稳”与“进”是辩证统一的,既要保持大局稳定,更要大胆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摩擦和干扰。我们看到,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总体实力和发展韧性明显增强,面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仍然能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2018年,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做出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之后,虽然外部环境发生许多变化,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没有变,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没有变,诸如,接续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接续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接续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这一切,充分保证了我国整个经济的“稳”中有“进”。
第三,“保持战略定力”是创造性运用矛盾分析法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需要广泛探索。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势而谋,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49)习近平:《干在实处永无止境 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经济日报》2015年5月28日。。这里强调的“关键”和“保持战略定力”,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保持战略定力,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50)习近平:《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 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经济日报》2019年5月30日。;就是在统筹兼顾中能够牢牢抓住发展的重点和核心点,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扭住高质量发展不放松。实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唯有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重点,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大业稳步推进,保证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第四,“坚持底线思维”是科学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的体现。所谓“底线”就是事物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是不能随意突破的,否则事物就会走向反面,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改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51)习近平:《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72页。。正是清醒的“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时采取一系列重大应对措施。这里包括:在经济建设方面,对增长速度的回落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并在调整中保持在合理区间;积极防范金融风险,明确要全力守住系统性和区域性这方面的风险底线。在社会治理方面,强化治理责任,强化机制创新,强化治理重心下移,确保社会大局的稳定。在生态保护方面,强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铁的手腕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确保坚决守住生态环境红线,制定二○三○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作出力争二○三○年前实现碳达峰、二○六○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在发展安全方面,建构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底线思维”实质上是整个工作的“安全阀”和“稳压器”,惟此才保证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保证了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第五,“坚持系统观念”是把握基础性治理工作方法的体现。系统观是辩证唯物主义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这种认识论方法论体现在宏观经济层面,就是“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5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7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根据实践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各项工作,在形成新举措、新布局、新方略方面持续发力,争得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针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针对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切实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统筹好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积极性,以确保全面协调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工作,全面协调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实践表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同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53)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光明日报》2018年4月11日。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的承诺,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重要发展理念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5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7页。对世界而言,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经验和中国智慧,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第一,“它包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55)钱路波、张占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贡献》,《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年第11期。。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蕴含的许多发展内容,反映了人类相同的或共同的追求,譬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大家的共同期待,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致力于消除贫困,解决两极分化,是许多国家都面临的问题,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实行开放发展战略,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反对贸易保护,致力于参与全球共同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追求更快发展、追求和平发展、追求平等发展以及追求共同发展相同的战略和一致要求。这一切彰显经济学理论的一般性特征,对人类有着普遍性意义。
第二,它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断攀升,社会生产能力在多个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几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振经济树立了榜样。它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明确目标,只要战略和政策得当,只要矢志不渝地奋斗,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贫困和落后状态。也就是说,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示了后发展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向现代化迈进的一般性规律,如把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扭住发展不放松,以开放促进发展,以创新引领发展,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等,这些都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的发展借鉴。
第三,它为“地球村”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发展思路。发展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课题,是各国首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当下各国所面对的发展背景是,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时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因素,诸如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以及国际经贸关系下国际贸易保护再度兴盛的挑战。对于这一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倡导“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56)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光明日报》2018年4月11日。。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各国需要相互包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参与。这些重要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思路,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第四,它为整个世界协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的发言中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57)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36页。。之后,习近平主席在许多重要的国际场合多次宣告,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58)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光明日报》2021年1月26日;《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上的致辞》,《光明日报》2016年1月17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体现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赢得越来越多的各国政要、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的认可和高度评价。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历史性地写入了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二是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我们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59)习近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91页。。它实质上是一项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超级方案,也是一个宏大工程,它由中国提议、沿线国家共同商议、共同推动、共同受益,使沿线各国人民共享发展福利,为世界描绘出一幅携手发展的路线图。“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工程,是合作伙伴们共同的事业”(60)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9年4月28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6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6页。。发展的现实业已证明,“一带一路”虽是中国首倡,却重在各国参与,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没有唱独角戏,也没搞一言堂。它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是一条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预料,在未来世界的发展中,“一带一路”倡议必将进一步凝聚共识、增添动能,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成为造福人类体现中国智慧的“携手工程”。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因此,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价值追求,还需要把握以下两点:
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内在特点、理论基础和实践来源所决定的。习近平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进行科学总结,提出许多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的原创性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经济思想必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此,我们应当及时跟进,加强系统学习和研究。
习近平经济思想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也是新征程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发展观的变革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它将是超大人口规模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重要的思想和战略,从根本上体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指导性,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