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扬,刘绪银
(1.深圳市煊杰医疗康复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2.新邵县中医医院,湖南 新邵 422900)
马钰(1123—1183 年),祖籍陕西扶风,初名从义,字宜甫。 金大定八年(1168 年),马钰师从全真道开山鼻祖王重阳出家修道,改名钰,号丹阳,字玄宝,后世称丹阳真人。大定十年(1170 年),马钰成为全真道第二任掌教,融道、儒、佛一体,著《洞玄金玉集》[1]559-621《渐悟集》[2]454-479《丹阳神光灿》[3]622-634等,弟子王颐中集《丹阳真人语录》[4]701-706。马钰尊崇“我命在我”的健康长寿观和以“气“为本的形神相俱的生命观及内丹术为主的内源医学观,医道兼融,并创“天星”针刺疗法治各种杂病,发展了传统医学。
生老病死是人类最基本的核心问题,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的本能欲望。 道家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之“道”,生死是气化运动的一个段落,《庄子·知北游》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既教人要“视死如归”,又主张专气致柔、返璞归真,以求长寿。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 重视现世利益,强调积功德以成圣贤而名垂后世。《荀子·天论》认为“天道有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离不开“天”,但“天”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些虽能给人心理抚慰,教人坦然面对死亡,但消除不了死亡带给人们的心理痛苦和对死亡的畏惧,折射出对现实生活的留恋和追求长寿的欲望,并催生了神仙观念和方士医学[5]。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云:“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云:“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可见,“神”指变化莫测的力量。 《说文》又曰:“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释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 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仙”指长寿之人。 先秦时期自然灾害与战争频繁,疫病流行,治病除巫术外,主要从山中采药。 同时,山林中食物多,为洪涝战乱避难所,故山林中人寿命较长,这些是“仙”观念产生的环境基础。 “神”与“仙”连用,指具有超常能力的长寿者。
葛洪著《抱朴子内篇》发挥《荀子》思想,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6]287“百病不愈,安得长生”[6]245,主张自我炼养,将医学作为修道之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6]14,著《玉函方》《肘后备急方》,促进了传统医药学发展。 陶弘景(陶隐居)继承葛洪衣钵,认为“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 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婬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 ”[7]“夫学生之道,当先治病,不使体有虚邪及血少脑减、津液秽滞也。不先治病,虽服食行炁,无益于身。”[8]陶弘景医道合一,著《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集注》,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重阳、马钰继承道教传统,强调自我修炼内丹术和医道合一。《重阳全真集》云:“我命不由天,熟耨三田守妙玄”[9]714“性命……不由天,只有我。 ”[9]718《洞玄金玉集》曰:“性命不由天地管,一声珍重别山侗。 ”[1]610“得遇投真修妙果,玄中通晓些儿箇。 寻思性命不由天,斡运阴阳全在我。”[1]590王重阳重视功行双修,认为行医是利人利己之“真行”,学道必通医。 《重阳立教十五论》云:“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 一温一寒,可补可泻;一厚一薄,可表可托……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10]153马钰遵师教诲,研习医术,以自身炼养治疗疾病。 《洞玄金玉集》云:“道家有病,他人莫能医,当以自治乎,修炼身中至宝,厥疾自瘳。”“治心病,清神散。”[1]605《渐悟集》云:“破故纸,缀袄可防风,坐卧不愁寒水石,雪中敢采麦门冬,从此得从蓉。浪荡子,常有自然铜,鼎内朱砂烹炼就,天仙子入白云中,蝉壳显山侗。 ”[2]461马钰以药入词,足见其熟谙医药。
马钰以“我命在我”的积极姿态专注自身生命,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援医入道,医道合一,寻求祛病延年,体现了人的本能欲望和对生命的尊重,折射出“以人为本”的贵生乐生的人生态度及发展观。 揭去宗教面纱,道教长寿学及方术包含了养生学、抗衰老与长寿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5]28。
道教继承道家以“气”为本的思想,认为精、气、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 《太平经》云:“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 ”[11]236“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 ”[11]305“三气共一,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本天地人之气根……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三者相助为理。欲寿者当爱气、尊神、重精。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 本於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 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 ”[11]728道教认为精、气、神有先、后天之分,先天精、气、神禀受于天地与父母而称元精、元气、元神,后天精、气、神指男女交媾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欲神、识神)。
元气即“原气”,指人与自然界统一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之元气又称“真气”,《灵枢·刺节真邪》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 ”元精是父母交媾之精而成的生命本源物质,《灵枢·天年》云:“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元神又称“元性”“真性”,指父母媾精结胎所成的脑髓的固有功能。 《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
“形”指有形有象的躯体,“神”指无具体形态的机能活动。对“形”与“神”的关系及在生命中的意义,《淮南子·原道训》认为“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一失位则三者伤矣”[12]。 嵇康《养生论》云:“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13]葛洪认为“形须神而立焉……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於烛,烛糜则火不居矣。”[6]110“苟能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能伤也”[6]244。王重阳、马钰继承以“气”为本的神形相俱的生命观,认为气聚所成的形体是生命的物质载体,生命分肉身生命(形)和真性生命(神),性通神,命通气,神统百形而为生命主宰,形神统一、神气相合才是真性命。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云:“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名曰性命。 ”[14]807《洞玄金玉集》曰:“命乃气之名,性乃神之字。 气是神之母,神是气之子。 ”[1]589《丹阳真人直言》云:“夫大道无形,气之祖也,神之母也,神气是性命。 ”[15]155
王重阳、马钰认为不能长寿的原因主要是由违背“大道无为”的随境所生的酒色财气等乱心导致性命受损。 《重阳立教十五论》云:“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 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 ”[10]154《洞玄金玉集》云:“酒色气财四害人。 ”[1]576“利惹心猿,名牵意马,无昼无夜奔驰。 波波劫劫,来往没休期。 一向贪饕越煞,心劳役、形苦神疲。 ”[1]617《丹阳神光灿》云:“逐利争名,伤神损气劳形。 ”[3]633《丹阳真人语录》云:“酒是乱性之浆,肉是断命之物……盖色者甚于狼虎,败人美行,损人善事, 亡精灭神, 至于损躯, 故为道人之大孽也。 ”[4]701-702性命损伤的本质是疾病,现代研究表明,过度饮酒、生气破坏生理而致病。
“药”古作“薬”,《说文》云:“治病艸,从艸乐声。”泛指治疗疾病而使人快乐之物。 早期方仙道倡导向“仙人”求药和服食丹砂炼制的外丹,以期祛病延年。唐末宋初,外丹中毒事件频发,迫使道教借鉴外丹术理论模型,向精、气、神为原料的内丹术修炼转化。《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16]内丹术是从后天入手炼养先天精、气、神,《金丹四百字·序》云:“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溢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 ”[17]
马钰内丹术以性命双修为核心,修性以省思虑欲望而使心性清静为要。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云:“修道第一先须持戒清净。”[18]798-805清静分内外,《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云:“内清静者,心不起杂念;外清静者,诸尘不染着。”[14]807马钰将清静作为全真道家风,《渐悟集》云:“常清常静是功夫,相称全真门户。”[2]462《丹阳真人语录》曰:“清净无为,最上乘法也。”[4]702“道家留丹经子书,千经万论,可一言以蔽之曰清净。 ”[4]703
修命是养气行气。养气从清静心性、静坐调息入手以保精固精,炼精化气。《丹阳真人语录》云:“要道之妙,不过养炁……夫心液下降,肾气上升,至于脾,元炁氤氲不散,则丹聚矣。”[4]702“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 若施于人,必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炁。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4]703“无心”指排遣了欲望思虑之心。 行气是最古老的养生术。 古人在“天人感应”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的思想指导下,认为当法天地阴阳之气交媾规律循经行气。 《庄子·养生主》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道家认为督、任、带、冲、阳跷、阴跷、阳维、阴维等奇经八脉是先天经脉。 督脉为阳脉之海而总督一身阳气,任脉为阴脉之海而总任一身阴经,督脉应天,任脉应地,督、任脉上会于脑而下通于肾。 胎儿通过八脉从母体获得元气、元精、元神,出生后通过八脉调节全身气血。内丹修炼以丹田、奇经八脉尤其是任、督脉为核心,炼后天精、气、神以养先天之精、气、神。 马钰《洞玄金玉集》云:“气通八脉,功满三田。 ”[1]597三田即上、中、下丹田,《东医宝鉴》引《仙经》云:“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 ”上丹田穴在督脉印堂,中丹田穴在任脉膻中,下丹田穴在任脉关元。 内丹修炼主要是清静心意、静坐凝神于丹田,调息聚气于丹田及沿任脉、督脉行气,通过气行八脉调节全身气血。 《丹阳真人语录》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言天地者,非外指覆载之天地也,盖指身中之天地也。 人膈已上为天,已下为地。 若天气降,地脉通,上下冲和,真气自固矣。 ”[4]703
现代研究证明,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手术等疗法对人有许多不可逆的损害,导致医源性疾病。 内丹修炼虽带有宗教意识,但以精、气、神为内药,强调发挥自身潜能防治疾病、延年益寿,可称为内源医学。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黄帝曰:“余子万民……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针刺是顺应自然规律并通过疏通经脉气血,激发自身能力防治疾病的简、便、廉、验的方法。 马钰强调“道法自然”和功行双修,故特别重视针刺术,创“天星”针刺术,并编成利于传播的歌诀。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以下简称《杂病歌》)云:“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并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19]
“天星”指日月星辰。北斗指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系统,古代比拟为舀酒之斗,以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魁),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杓)。 《史记》引《春秋运斗枢》云:“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 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杓),合而为斗。”时令变化受制于星辰运行变化,《鹖冠子·环流》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20]古代认为天人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手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十二经脉及腧穴的气血流注应北斗旋运,《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藏六府所出之处……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难经·六十四难》认为五俞穴中“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灵枢·本输》认为针刺“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处”。 《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七星合日月则为九,故法天道制九针。《灵枢·九针论》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七以法星……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七曰毫针。”马钰根据经脉腧穴气血流注规律,法天地阴阳变化,主张以五输穴、原穴、络穴为核心的“十二穴”统治杂病。
(1)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杂病歌》认为足三里“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杂病歌》认为内庭“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 二者配伍,疏风清热、开郁止痛、通利肠腑、降气和胃、引火下行,主治脾胃系统疾病。
(2)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杂病歌》认为曲池“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偏身风癣癞”。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杂病歌》认为合谷能治“头痛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二者配伍,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止痒,主治咳嗽、头痛、面部浮肿、牙痛、皮肤瘙痒及上肢瘫痪、疼痛、麻木、乏力。
(3)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杂病歌》认为委中治“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 承山乃足太阳膀胱经穴,《杂病歌》认为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痛酸,霍乱及转筋”。二者配伍,凉血泄热、引火下行、调理肠腑、舒筋活络、祛风利湿,主治腰腿疼痛、淋病、癃闭、遗尿、遗精、痔疮、头痛、眼疾、耳病。
(4)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原穴,《杂病歌》认为太冲“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 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杂病歌》认为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 二者配伍,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经止痛、补益肝肾、调理胞宫(精室),主治腰腿疼痛、风湿痹病、淋病、遗精、崩漏等病证。
(5)环跳为足少阳胆经与膀胱经交会穴,《杂病歌》认为其能治“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脚胯连腨痛,转侧重郗歔”。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和筋会穴,《杂病歌》认为阳陵泉可治“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二者配伍,祛风散寒、清热利湿、理气和血、疏经通络、舒筋止痉,主治半身不遂、腰腿疼痛、下肢不利、风湿痹病、风疹等病证。
(6)通里为手少阴心经络穴,沟通手太阳小肠经和通任脉,《杂病歌》认为其治“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暗面无容”。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沟通手阳明大肠经和通任脉,《杂病歌》认为其“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 二者配伍,祛风泄热、清心开窍、通络活血,主治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咳嗽、心悸、失眠、声音嘶哑、失语、癔症、流涎等病证。
手足三阳三阴经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如环无端。 十二穴气血流注从列缺→合谷→曲池→足三里→内庭→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太冲→通里→列缺,两两配伍是气血流注相贯配穴[21]。
“担”古代又作“儋”与“擔”,《说文》云:“儋,何也。 从人,詹声。 以背曰负,以肩曰儋。 ”“担”指以肩膀挑挂在扁担两头的东西,引申为承当、负责、担负、担任、担扶。 “截”古代作“巀”,本义为断绝、切断,引申为截替(取代)、截齐、拦阻、阻挡、打劫、扣留、捉拿,并作量词。一字多义,马钰以“担”“截”述针刺法,简明扼要,内涵丰富。一表示取穴方法。“担”指取双穴,“截”指取单穴,汪机《针灸对问》云:“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两手足各一穴也。 ”“用合担法”指在同经上取二穴,如“曲池合谷接”;“合截用法截”指在不同经脉上各取一穴。 二是表示补泻方法。 《灵枢·终始》云:“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合用”指合天地阴阳变化及经脉气血运行规律,依据时令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取穴。“担”为补法,“截”为泻法。三是表示针刺深浅与手法。“担”指引导扶助,由浅入深、重插轻提,引气入内,出针时揉按针孔以防气外泄。 “截”指由深出浅、轻插重提,出针时摇针孔,导邪气出外。《针灸问对》云:“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按谓之截。担则气来,截则气去。”十二穴按气血流注顺序表里相配,列缺(对侧)、曲池(患侧)、足三里(患侧)配伍是上担下截,合谷(患侧)、内庭(患侧)、昆仑(对侧)配伍是上截下担,通里(患侧)、委中(患侧)、承山(对侧)配伍是上截下担,患侧阳陵、环跳、太冲配伍是下截法。
对“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古人未解。《重阳金关玉锁诀》云:“齿是为玄关,闭丹田者为下玄关,提金精上玄者为金关,紧叩齿者为玉锁,六根不动者是六度,号都关。下纳气为勒阳关,上腮为顶阳关,鼻为天门,夹脊为双关。 行功之时,一齐开锁。 神不动者,意不乱也。意者,恍惚也,此是清静之法也。”[18]802此指存神叩齿、咽津服气、保养精血、培丹田气,沿任、督脉行气的祛病延年的内丹密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灵枢·小针解》曰:“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针刺取效在于效法天时和守神、守气、行气,马钰将与精、气、神最相关的腧穴比拟为北斗七星,依时取穴以应北斗旋运之机,配合守神、调息、守气、行气以扶助内药,畅通经脉。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神能驭气,守神治神对针刺有重要意义。守神,道教称存神静心、守一、抱一、凝神入气穴。 《太平经》云:“子知守一,万事毕……一者,心也,意也,志也。 念此一身中之神也。”[11]369“夫欲守一,喜怒为疾,不喜不怒。”[11]742《云笈七签》云:“夫守一之道,眉中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中丹田者心也,下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是也。”[22]针刺守神要求如内丹修炼一样,清静心性,凝神于气穴以固精。《丹阳真人语录》云:“清净者,清为清其心源,净为净其炁海。 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净则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实矣。 ”[4]703
《灵枢·卫气》云:“头有气街……气在头者,止于脑”。《说文》:“街,四通道也”。脑为气街,是气血交换之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素问·太阴阳明论》)脑为元神之府,《黄庭内景经》云:“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脑神精根字泥丸……一面之神宗泥丸。”[23]《续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 ”《尚书·舜典》云:“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指天璇、天玑两星。头部腧穴以神庭、百会、脑户最重要。人审思之际多先反目上视,闭目凝神则往事如见,犹黑夜之有明灯也,故取神庭应天枢星。“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寓指百脉于此交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 ”故取百会应天璇星。 脑户意指气血出入于脑之门户,气血入脑则滋养脑髓以化神,脑气出脑则调节诸藏腑经脉气化,故取脑户应天玑星。
内丹术以气通奇经、气满丹田为核心,守气即内固元气、炼精化气,行气即沿经行气。 俞琰注《周易参同契》云:“人身气血,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人能通此两脉则百脉皆通。 ”督脉总督诸阳经而统摄一身阳气,任脉总任诸阴经而统摄一身阴精和主生殖。 二脉首尾相接,上会于脑,下通于肾。脑为元神之府,肾受诸藏腑之精藏之,肾藏元精、元气而为先天之本。 马钰参天地四时阴阳造化之机,依季节分别取任、督脉四穴,合头部三穴以应北斗七星。 春夏阳生阴降则取督脉穴,秋冬阴长阳藏则取任脉穴。 春取中枢应天权,取命门应玉衡,取腰阳关应开阳,取长强应摇光;夏取大椎应天星,取陶道应玉衡,取灵台应开阳,取至阳应摇光;秋取天突应天权,取璇玑应玉衡,取膻中应开阳,取中脘应摇光;冬取气海应天权,取关元应玉衡,取中极应开阳,取会阴应摇光。临床根据病证虚实、时令取七星穴与十二穴,两者配合,七星穴先刺斗杓穴而后刺斗柄穴,担截法刺四肢穴。
北斗真机包括医者应修炼内丹行气术以洞悉针道奥秘。 《针灸指南》云:“学习针灸者,必先自愿练习……静坐功夫, 则人身经脉之流行及气化之开阖始有确实根据,然后循经取穴,心目洞明,否则无法可以证实。 ”医患要配合存神守神、守气、行气,存神守神指静心专注于气血与针刺,所谓“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守气行气要求医者应运气于针和导气于穴, 病人要凝神入气穴、 调息守气行气。调息守气行气指依病证虚实配合补泻,虚则随而济之,针入则吸多呼少,针出时吸气、闭息;实则迎而泻之,针入则吸少呼多,针出时呼气。 如此,则“治病如神灵”,收“浑如汤泼雪”之效。
马钰所言“天星”十二穴均在易于暴露的四肢,配伍严谨,体现了针刺阴阳相合、愈近愈近、愈远愈远的原则,操作简单、方便、适用,不仅在全真道徒中广泛流传,而且备受医家重视。马钰之妻孙不二携侄女孙又贞在崂山明道观修道时,研习医药,著《六合备急方》《乾坤二十针》[24]。 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载为“天星十一穴歌”,初时仅在门徒中流传,经薛真人外传,知之者日多。 窦汉卿《标幽赋》认为“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北斗七星配穴是毫针中的奥微。 徐凤《针灸大全》补太冲穴歌诀,题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杂病歌”。 高武《针灸聚英》载为《薛真人天星十二穴歌》,并自注云:“马丹阳歌。”“十二穴,薛氏以为扁鹊所传……盖薛氏之依托也。 ”杨继洲《针灸大成》、张介宾《类经图翼》等均收载。
当代将马钰针刺术纳入了教材,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李秀堂[25]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风湿症、慢性荨麻疹、胃肠道疾病等121例,有效率89%。 于春梅等[26]用于治疗失语、癔症性瘫痪、急性腰扭伤、多汗症。 郑晓宇[27]、来心平[28]用于治疗腓肠肌痉挛、类风湿关节炎。曹岱等[29]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132 例,与传统取穴风池、肩髃、曲池等44 例作对照,经20 d 治疗,担截法与传统取穴疗效相同。向谊[30]认为北斗配穴先取胸前任脉璇玑、腹部胃经天枢,后取足底肾经之涌泉穴。 若仅取单侧,先取璇玑,再取同侧天枢,最后取同侧涌泉;若取双侧,先取璇玑,再取双侧天枢、双侧涌泉。 春三月仅针刺左半身单侧,可加配腹左侧脾经之大横穴,夏三月配脐上任脉下脘、中脘穴,秋三月配腹右侧天枢、大横穴,冬三月配脐下任脉气海、关元穴,以此为斗柄。若针刺双侧,因双侧天枢已针刺,春或秋三月则仅配加左右侧之大横穴,夏冬两季所配穴位则和针刺单侧时相同。 腹脐两侧之天枢、大横穴,脐上之下脘、中脘穴,脐下之气海、关元穴,虽难以直接比附北斗七星斗柄中的玉衡、开阳、摇光之星,但却暗藏有斗柄之象,操作者可参照斗柄四季指向规律,在腹部按季节循五行生克来补泻配用,以上北斗配穴可用于治疗气短气喘、消化不良所致失眠及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诸多疾患。 目前,马钰道医及针刺术已传至第二十五代,代表性传承人肖扬自幼习全真道内丹术,后研习并发扬马钰针刺术,弟子遍布海内外。
总之,马钰高唱“我命在我”,援医入道,以精、气、神为内药,重视调动自身潜能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表现出了生命主体对生命过程的积极参与,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是对生命理想状态的诉求和终极意义的追究,开启了以生命本质为核心的医学之门,为医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