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P模式下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刍议

2022-12-04 06:14田明明张方瑾
中文信息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美育艺术

田明明 张方瑾

(1.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安徽 合肥 230001;2.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中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目的意在通过各类艺术教育方式,促进艺术教育融入专业技能的教学中,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构人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优化知识结构,持续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认知能力,让学生体悟艺术之美,塑造高尚情操,培育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公共艺术”在本质上属于润物无声、如盐在水的精神层面主观认知教育,具体的教学评价和考核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以保障审美教育可持续、高质量的深入发展。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1]。

教学评价的主旨是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方案的设立,施教举措的优化,教学效能的核定,教学机制的传播。

一、CIPP模式概念解析

CIPP模式,即“CIPP”评价模式,美国教育学家斯塔弗宾提出的一种教育测量评估方法,其体系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中评价构成。四种评价机制围绕教学决策服务,从评价维度上定位,背景评价立足于计划决策,输入评价立足于组织决策,过程评价立足于实施决策,结果评价立足于再循环决策;四中评价机制的建构,实现了教学的形成、执行到成果的全面评价。

二、“公共艺术”课程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通过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等艺术形式与手段,进行审美情操教育的总称。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参与艺术学习、艺术赏析、艺术实践活动,是实施德育、美育、技能实践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公共艺术”课程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美育和艺术技能实践相融合的特征。美育以生活为源,由感知欣赏收获艺术熏陶,由体验审美愉悦而引发艺术启迪,获取艺术积淀从而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培养热爱生活情感、研究发现生活之美,感知理解美的形式与内涵,强化审美教育的引领效应,在教育组织上构建审美目标,明晰审美要义,树立审美典范,激活审美向往,强化向善向美的引领作用;教学实施重点关照情感驱动,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高尚的情感来激发审美的表现与再现;注重情感的培养与升华,实现点滴影响发展为内化接受。

三、CIPP教学评价模式的内涵

CIPP教学评价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评价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主张以评价促进教学的发展,重视教学的实际反馈效应,立于各个实施阶段的反馈进行问题判断与探究,从而改进课程实施,提升教学质量的飞跃。

1.背景评价

“公共艺术”课程的背景评价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需求、问题修订、教学资源和施教机会的整体评价。《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全面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2]。首先,明确了美育课程目标;其次,要求学校开设丰富多样的美育课程;最后,提出了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第二个国家标准的美育文件,进一步地强化了美育的重要意义,并对美育课程的设置和完善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重点指出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影视等。两个重要文件全面要求了在全国教育领域内,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确立美育工作开展坚持方向正确、覆盖全体、倡导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教学工作综合改革,构建开放、高效,饱含活力的美育新格局。

背景评价的主旨在于目标建构,即为先期诊断性评价。在背景评价体系中,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课程背景、资源、基础、环境条件及解决议案等问题上需要进行初步的评价,基于课程教学的具体的典型性“问题”而言,包括“是否决定开设课程”“开设目的和目标”“课程适用于哪些学生”“课程教学的内容建构”“课程开设的现有基础条件”等,评价指标设定为“知识与技能、思维与品德”。

2.输入评价

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课程开设和教学实施实现所必需的资源条件、实施方案、实施备选方案及策略优劣势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分为“课程师资”“课程支持”“课程管理”三个部分,评价指标设定为“师资规模、师资水平、师资评价”“教学环境、网络资源、学习资源”“课时安排、课程考核”。输入评价的本质内容是对整个课程实施全过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的综合评定与判断,制定课程教学目的实施规划,形成可执行的教学实施方案及备选替代方案,审议评定实施方案的职业性、科学性,预判方案实施的潜在成果,包括师生人力投入、教学经费投入、资源建设投入等资金保障。输入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围绕课程教学的实施为中心,全面地对教学环境和实施方案的综合评定,最终构建适合教学开展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的实施方案。

3.过程评价

教学实施输入评价形成后,整体教学评价进入过程评价阶段,该阶段需要一定周期的研究与论证,即对课程实施方案在实施体系内的持续性的监督、检查与反馈。评价内容分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学生”四个部分,评价指标设定为“学科交叉、挑战度、创新性、实用性、多样性、师生互动、授课形式、个人品质、能力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投入、学习收获”。过程评价过程中,课程实施方案执行信息、方案实施总体进展、方案与计划的吻合度等综合信息,对教学管理者、课程方案制定者、课程实施执行者提供科学的反馈。对方案执行记录、教学资源的运用绩效等进行信息汇总,指导课程实施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并获取形成详细的课程实施信息,对教学体系内各学科教学形成积极影响。过程评价本质上是对教学机构内的人、财、物的形成性评价,是CIPP评价模式的实践部分,对课程教学实施体现着重要的实践指导功能。

4.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是对教学实施的总结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分为“可持续性、满意度”两个部分,评价指标设定为“课程可持续性、各项指标满意度”。首先,评定课程实施方案是否成功,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其次,教学策略是否科学落地,师生教与学的满意度的验证、教学绩效的获得和肯定;最后,课程教学结果评价促进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发展。“公共艺术”课程的结果评价,基于生情、学情、校情,对课程实施的CIPP评价机制进行综合评估与审议;围绕课程实施的影响、绩效、持续性、推广性四个维度进行探究,评定“公共艺术”课程实施对师生产生的影响,对授课教师策略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产生的积极教学成果,获得的经验教训,课程实施成果阶段性的完善;结果评价最终形成的完整综合性评价报告,内容体现课程教学影响、教学实施效果、教学实施有效性建议,为教育管理者和执行者提供研究参考。

四、“公共艺术”课程评价研究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实施紧密结合自然、社会、文化、生活,从审美素养的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强化、艺术视野的拓展、艺术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建构四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解读艺术的原理与概念,本质和规律,形式与内涵,发展与创作。

1.课程设定背景

课程采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公共艺术》(第二版),以理论为主,技能实践为辅的职业素养基础课。其中,基础理论模块设定为美术与人生、美术与生活、审美鉴赏与美术表现四个部分;培养艺术观察能力,培养学生中华优秀艺术文化的审美感知能力,构建传统文化认同,构建积极向上的审美观。拓展模块以美术设计创作与表现为重点,课程内容设定为构成基础、设计基础、设计表现、设计赏析四个部分;着力培养学生艺术创作发展思维,强调审美的感知和体验,拓展艺术鉴赏视野,拓宽创作实践的路径,基本形成创新表现的实践能力。

评价样本设定从专业、年龄、性别、培养阶段维度上进行细分,设计题项围绕“教学内容设定”和“思维与品德”制定,评价内容为“公共艺术(美术)理论知识”“构建艺术鉴赏与实践能力”“培养艺术观察能力,形成审美思维”“营造文化认同,建立职业道德意识”,涵盖课程开设意义、课程实施举措、课程功能、艺术素养获取期望、艺术素养能力培养与提升、知识视野拓展成效、审美兴趣培养、表现能力的培养、学科融合、艺术创作启迪与探索等方面。

2.课程实施条件

输入评价是对“公共艺术”课程实施和实现目标的条件、资源的评价,其实质是对“公共艺术”课程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全面评定,以“师资水平”“课程支持”“课程管理”三个维度为中心进行测评,

围绕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价。课程实施的专业教师队伍构成在专业上、年龄上、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等指标是否与达到学生的期望;理论知识学习、学识视野拓展、授课业务能力、教师综合品质、师德素养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课程支持主要围绕课时设定、教学资源应用、教学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评价。课程实施需要科学地安排课时,保障课程教学任务有效完成,教学资源的应用注重线上线下全面呈现,构建信息化学习渠道和平台,营造艺术氛围显著的教学环境也是“公共艺术”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打造沉浸式艺术教学环境,推动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向往。

课程管理在输入评价中主要以“课程考核”为中心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以课堂测验、小组讨论、任务作业、学习报告、实践笔记等获取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形成的课程实施数据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做支撑参考。

3.教学过程设定

过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方案的持续性的监督、检查和反馈。测评主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学生”四个方面进行。

在课程内容环节评价中,课程教授的知识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是否具备实践指导价值。内容难易度设定是否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反应、教师实施是否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是否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充分融入思政、品德要素,以推动学生全面素养的塑造与提升。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环节,测评课程实施方式是否对师生双方达成和谐共生的满意,教学运用的方法和方式是否能够促进课程进行发生积极的变化,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对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要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为课程教学的持续开展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以达成较高的教学质量。

在教师的评价环节,主要是从“教学投入”和“能力素质”两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为“课程教学内容”“授课形式(理论、实践)”“师生互动”“教学能力素养”“教学准备与投入”,教师的个人能力、品德素养、课程实施的投入、教师知识构成,教学严谨态度,是课程的顺利完成起到决定性因素。

在学生的评价环节,主要是从“态度目标”“学习投入”“成果收获”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为“学习准备与投入”“学习态度与收获”,是过程评价中学生因素应重点考量的选项,也是课程实施高效完成的重要考核与反馈,学生的学习收获、业绩展示反作用于评价机制,对评价机制产生重要的研判效应。

4.实施结果认定

结果评价是课程实施的“可持续性”开展的重要评价题项,对于学生,是否通过学习能学到公共艺术理论知识、获得审美熏陶、提升人文综合素养,是否对于课程实施有较高的满意度。对于教师,课程实施的结果评价是对教学工作的认定和肯定,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课程实施的全面数据,指导教学改革和优化设计,促进教学水平的创新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教科研氛围,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解决在结果评价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促成“公共艺术”课程对其他学科产出积极影响。

五、“公共艺术”课程实施的预期与展望

在国家大力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背景下,在中职学校重点实施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品德教育,强化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整体发展进程保持同步。“公共艺术”课程是长效建设、持续完善、内涵丰富的一项艺术专项课程,也是人格形成、素养构建、品质塑造、内涵沉淀的重要途径。

中职学校理应加大“公共艺术”课程实施的综合评价,创新建设课程评价框架,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公共艺术”课成为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有益补充。艺术的培养,审美的熏陶,需要美育专任教师的大力创新开展实施,激活中职学生对美育的重视,引导学生个体对人文素养、品行内涵的重视,提升学生对美好的事业的期望;同时,依托科学的评价机制,打造“公共艺术”课程育人的环境与体系,对于全面培养社会发展专门人才和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审美教育是内化于心的教育,是润物无声的教育,是大象无形、大音无声的教育,只有依靠广大师生的同心齐力,彼此感化,共同融入,从内心深处、思想根源上追寻美育之本。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美育艺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