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梓旭,刘海昭,王家姝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繁荣离不开高度文化自信的支撑,可以说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先辈们做出的贡献,更是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指明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向。 因此,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进去,这样才能提升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所谓文化基因,具体指的是与生物基因相对的一种概念。文化基因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而且往往都是代代相传,具体表现为价值观、行为习惯以及信念等。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源于民族对于天地、 自身以及他人的一种看法,并慢慢形成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其传统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充分体现着民族的精神追求。
从优秀传统文化来讲,包括了多种智慧,例如,科学思维、艺术品位、价值伦理、审美品格、道德规范以及人文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墨子等所代表的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势,也进一步促进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而诸子百家思想体系对民族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思想体系不断延伸,一直到今天,对人们的思维方式、 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1]。从诸子百家思想体系来看,虽然各有各的主张,而且还存在着激烈的争辩,但是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却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经过不断的发展、凝结、进步,慢慢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并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象征。求大同、尚和合、讲辩证、守诚信、重民本、崇仁爱等思想,随着各家激烈的争辩,也就慢慢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标准以及共同思想理念[2]。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下,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主要体现在开物成务、知常达变、尊时守位、修齐治平、建功立业等方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所推崇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自我特色逐渐形成,是民族最为根本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能够促进民族精神发展、文化建构、社会发展、政治治理等,更是能够促进民族团结奋进、同心同德的力量。 可以说,恰好是对传统美德的践行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载体实现了现代化转换,并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自觉以及坚守。
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底蕴、 国情和发展历程均不同,所以,我们要将其讲清楚,这样才能走上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 符合基本国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思想理念,诸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 随着时代的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根植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并逐渐形成了友善、诚信、敬业、爱国等基本道德规范以及传统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已经逐步渗透到中华民族的各个方面,成了评判个体道德行为的重要指标[3]。 对于人类而言,文化承载着发展的历史,更肩负着对历史进行有效传承的使命;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以及灵魂,而且还是其精神家园。 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一方面,能够对民族的成长进行滋润;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以文传人、文育人、文化人等方式,慢慢形成了具有时代价值的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能够推进中国社会文明文化健康发展,而且还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的个性品质以及生命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不断创造,进而指引中华民族朝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
我们必须要讲清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蕴含的内在价值与精神追求,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综合实力提升。纵观当前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同时也承载着历史重任,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 例如,文化情怀、胸怀家国天下、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等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流淌在文化之中,而且还存留于文字之中[4]。 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修齐治平、格物致知、止于至善、亲民、明德等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成为民族文化的标识以及特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都崇尚礼仪,而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为民族情感、行为、品格、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文化重要的精神追求。
和一般本科生比起来,研究生的知识积累更加丰富,思想价值观更加成熟。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增加,生源渠道更加广泛,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征,学习与生活也较为分散,组织进行集中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是思想独立,不具备较强的集体意识。硕士研究生的年龄基本上在22 到26 岁左右,博士研究生的年龄甚至在25 到45 岁之间。 研究生个人思想和本科生比起来更加成熟,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观点,往往不会因为他人的思想和意见而受到影响。对自身未来发展规划有自己的打算。通常情况下研究生都是和导师共同做课题,即便上课也仅仅会和本专业其他同学坐一起,和自己宿舍的学生更加熟悉[5]。虽然研究生在入学时会进入独立的班集体,但是,大多数研究生都偏向于独立或小群体活动,集体意识不是很强。
二是生源渠道的差异性导致研究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研究生的生源渠道更加丰富,比如:本科应届毕业生直接参与研究生考试,此类学生从大一开始便在学校中生活与学习,社会阅历不够丰富;有定向培养的考生,此类研究生未来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相应的工作单位,和统考研究生比起来就业压力更小; 另外还有一部分在职研究生,此类学生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参与学习深造,在校时间和全日制研究生比起来较少,少数考生甚至已经成家,精力难以集中在学习上。由于考生来源的差异而导致了研究生队伍年龄结构的差异,这也让不同年龄阶段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有区别,比如说分别源于就业方面、生活方面、家庭方面的压力,如果不能够及时妥善进行引导和帮助,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是自身知识积累丰富,需求更加广泛。研究生属于高学历人才,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 比如说部分研究生是为了自身工作岗位能够提高到新的层次,以自身未来职业发展为目标; 部分研究生是为了考取名牌大学来实现求学梦想; 部分研究生是为了通过更好的平台到国外继续进修等。
四是难以组织开展好集中学习。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制为主,研究生在导师的科学指导之下开展自我学习与研究活动[6]。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无论是模式还是理念都存在差异,因为各个专业所学知识内容以及科研课题各不相同,学生相对分散,难以组织其进行统一集中学习。
目前国内高校、 科研院所在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倾向于对其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德育教育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忽略。和本科阶段教育比起来,研究生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大学生活,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不同专业研究生之间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也有很大区别,如此一来也导致德育教育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当前,国内大部分研究生培养机构都表现出德育教育者数量不足、教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学校往往仅在专业储备以及科研水平方面进行指导,没有充分关注研究生的德育问题,并未真正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 同时,德育教育模式较为单一,不具备创新性,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说不能够与时俱进,难以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因为创新不足而难以真正把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充分结合起来。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充分融合,可以有效发挥出其在引导研究生个人成长和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同时利用稳定高尚的价值观来指导研究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确保他们在不断增强专业知识水平与科研能力的前提下,能够争当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如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到的节俭文化融入研究生德育教育中来,可以很好地激发其情感共鸣,创设全民节约的良好氛围,有助于促进其综合素养提升。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德育工作中来,仅凭导师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的。 针对现阶段研究生德育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导师还是高校都要进一步提高对研究生德育工作重视程度。首先,从高校管理层面来看,高校要制订系统化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学制对高校研究生培养周期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研究生教育普遍需要遵循的个体成长的周期规律与之会有差异,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也要积极参与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与导师合理开展研究生发展性辅导与各种体验式活动等,进一步增强师生交互效果。 从系统支持方面来看,与其他高校教师一样,研究生导师开展德育工作同样需要学校提供制度、资源、文化等要素的支持,保证更好地应对研究生指导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为此,学校要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项目,提供情感性支持,不断为导师提供各种类型的技术支持。
研究生德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要想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需要对现阶段传统的研究生德育教育方法进行改进。这就对研究生导师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导师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交流,不断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德育工作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选择当代研究生喜欢的方法,以接地气的方式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转变研究生的思想观念,树立研究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教学方法不应拘泥于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社会中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研究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感受传统道德和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鼓舞和激励,让他们在实践中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 同时在校园生活中加大传统道德宣传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活动,如通过演讲比赛、戏剧等活动进行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研究生全面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帮助研究生树立德育的自主意识,同时可以拓展研究生德育的观念,打破传统德育观念的局限。 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比如,在研究生思政课堂中,可以向学生传递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同时,还需要用发展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德育教育主要以思政课为主,以第二课堂为辅,德育效果差强人意。新时代背景下,各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大学书院、“互联网+”、创新创业、MOOC 等已经深入研究生群体中间,并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因此,在研究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创新研究生德育方式方法。比如,以书院为基本载体,开设小范围通识教育类的传统文化课;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开设主题工作坊、MOOC 课程等。
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陈旧单一、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首先,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活动、榜样人物事迹等信息发布至网络平台,为研究生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拓宽网络传播的渠道,除了校园网站,还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多个社交平台进行信息的推送,以扩大影响力;最后,还可以加强各个网络平台的板块化建设,比如建立经典故事、普法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板块,由专业教师或学生专业社团来运营,形成常态化的宣传模式,将德育渗透到研究生的日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价值,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是最具特色的文化内容。 针对现阶段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功效,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研究生德育相融合,不断加强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研究生德育机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引领,德智并举,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地位,创新研究生德育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研究生德育的全过程,开创新时代研究生德育的新局面,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