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2-12-04 19:06:23江苏省昆山市花桥徐公桥小学
青年心理 2022年15期
关键词:榜样德育课文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徐公桥小学 周 浅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是互相联系、影响、制约、促进的辩证统一体。小学生正处在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思想比较单纯,对世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可塑性非常强,相对地,他们缺乏知识和经验,还不能够很好地分辨是非黑白。

小学生群体性格特征是发展速度参差不齐,有的快有的慢。在小学生当中,高年级的学生性格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是一个人社会性格发展的核心时期,一个人成年以后的观念和处事态度受其孩提时期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使他们建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具有战略意义,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不像学科成绩、培养出优秀知识人才那么显而易见,却更加深远和广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二、语文学科与德育教育的联系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发挥德育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利用情感教学优化语文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本身就是相辅相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育内容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实施。语文教材有很强的包容性,是完全能够将德育内容完美地融合的。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其中有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们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这本身就是德育教育非常好的文本材料,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语文课文的理解与德育几乎是分不开的。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等等。教学资源的广泛性也为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对小学段的学生来说,除了基础知识以外,阅读理解和作文等能力的提高与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认为作文与做人是统一的,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能够实现双向共赢。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堂运作过程当中要精心设计课堂,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完成二者在课堂中的互相促进。

良好的校园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始终抱有对幸福生活和健康成长的希望,对学生的精神情感给予妥善的构建。

三、德育问题分析

(一)德育教育观念落后

德育教育观念的落后是导致德育教学活动低效的一个主要因素。一些教师的德育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以旧观念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由于教师自身的德育观念不符合现阶段的德育教学活动和任务要求,其组织的德育活动在效果方面的体现也不是十分理想,这种失效现状的出现是观念落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甚至有些教师在为学生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拒绝更新德育观念来完成德育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

例如,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达,教师忽视这一时代背景,只一味地禁止学生接触电子产品,只施行“打压”政策。不分青红皂白地否认电子产品、网络信息,这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观念,同时也是不合理、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为学生德育活动的实施所带来的损失是短期无法弥补的,在德育实践过程当中,必须杜绝这种现象影响学生的德育效果。

(二)互联网信息的复杂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一些暴力、消极信息的传播带来了便利,这些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信息时代,学生接触到的的信息五花八门,既多且杂,良莠不齐,再加上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严重性,不在家庭教育中加以引导和约束,没有及时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筛选,学生本身的辨别能力不强,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诱导,形成错误的认知。此外,现在许多父母对孩子都过分溺爱,打不得骂不得,导致学生心理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是处处小心,时时谨慎,这也会成为德育教育的阻力。

(三)重理论轻实践

一些教师在为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所暴露的一个重点问题在于重理论而轻实践,这种理论重于实践的德育教学理念会导致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相符。教师没有对学生情况进行考察,只是参照德育教学理论,不分情况,不考虑学情对学生进行一刀式的德育教学。在德育活动与实际情况不匹配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德育效果必然也是相当低效的,因为只有在德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当中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的真实有效。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活动当中只停留在概念分析的层面,没有深入实践去检验这种德育模式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德育活动过于形式化

德育活动的形式化也是造成德育教学效果低效的一大因素。对部分教师来说,相比于其他文化类重点学科的知识教学,德育教育所带来的具体教学效果很难体现,因此,很多学校会选择忽视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或者选择只将德育教育的活动渗透在文化课程的学习当中。这种形式一方面剥夺了学生接受科学专业的德育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过于形式化的德育教育并不能将真实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过程当中。

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立足课本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选择非常注重对学生渗透德育,因此,许多课本上的文章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在语文课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能够实现学生知识获得与德育工作的同步进行。而且,课文主题的揭示一般都蕴含着一定的优秀精神品质或者高尚的道德情怀,用文章的内容来感染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中的感恩思想,立足于文章内容,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接触到有实例的感恩教育。人们之所以能够喝到井水,是因为有了挖井人的辛苦付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中心思想进行拓展和深化,开展德育教育,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当受到别人的恩惠时就要心怀感激”,还可以更进一步地谈一谈“如何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人”,培养学生树立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为“美好的品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一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司马光》《灰雀》《手术台与阵地》《一个粗瓷大碗》。每一篇课文都围绕一位名人,通过一个故事表现一种美好品质: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聪明机智;列宁的循循善诱;白求恩对职业的高度责任感,对同志的高度热忱;赵一曼的舍己为人,以身作则。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很自然地将德育教学融入其中。而在单元教学结束之后,更可以开展一堂班会课,围绕“美好的品质”,引导学生发现并弘扬自己身边的美好品质。

(二)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一种学习环境。它适合并作用于学生,能够使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学习。

语文教学课堂当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地去理解课文,让德育教育更加有氛围,因此,利用创设情境的德育教育方法是颇有成效的一种德育渗透教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言课文的教授过程当中要在情境创设方面有所作为,带领学生营造一个适当的教学环境,从而利用课文情境当中的德育思想感染学生。

例如,在讲《黄山奇石》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幻灯片的放映,向同学们展现一些黄山奇石的风景画,让学生在风景图所营造的氛围当中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心生对祖国山河之美的赞叹之情。教师在这时可以进行拓展补充,展示祖国各地的美景图——长城、九寨沟、长江、张家界等,一方面拓展学生眼界;另一方面通过充分让学生们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由此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题的教育。

在讲《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时,可以利用视频资料,向同学们展现战斗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当时战斗的激烈、环境的恶劣、情况的危机。再展示白求恩大夫治病救人的场景,让学生亲眼看到伤员受伤的惨状,以及白求恩大夫救治伤员的沉着冷静。这时让学生联系课文,他们就更加能够体会到恶劣环境之下,白求恩大夫的高尚品质——对职业高度的责任感、对同志高度的热忱。课文结束后,教师可以结合最近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向学生展示疫情中的感人事迹,播放相关影像资料、新闻报道,再问一问学生:在这样的时刻你能做些什么?你敢做些什么?你又做了些什么?以此达到共情的效果。再回到课文中,抓住“责任感”和“热忱”等关键词让学生体会这一难能可贵的美好品质。

德育教育中的“晓之以情”是能够将德育效果最大化的,只有“打”进学生心里,才是真正有用、有效,真正成功的德育教育。而创设情境的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感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主动去学。

(三)情感朗读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是指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这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的一种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一种手段。

朗读文学作品,从视觉扩大到听觉,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是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朗读对语文学习相当重要,尤其是对低年级的教学:(1)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规范普通话的使用;(2)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3)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体会文字中的美。

在语文学习当中,朗读是一项帮助学生抒发情感和感悟作者情感的一项活动,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情感的共鸣来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且小学课文的主题上都蕴含着深厚的积极情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因此,通过朗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纯洁心灵和高尚情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

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情感是充满赞美和感激的,而且蕴含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作者在文章的写作过程当中通过反复运用祈使句和感叹句更加深化了情感的表达,学生读起来更容易激发内心的真实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朗诵,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在朗读教学中的充分融合。思想感情上的抒发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另一方面,教师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情感的共同提高,密切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相互联系。

(四)榜样故事进行德育教育

榜样是指作为仿效的人或是事例。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品德、模范行为和卓越的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意志,对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或事业的成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榜样故事教育是以榜样人物及事迹为典型,潜移默化地渗入人们的脑海中,从而通过情感共鸣鼓励人们规范自身行为、提高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正如英国学者菲尔丁所说:“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人们的心里。”榜样的力量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一个正能量的榜样故事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往往被其内在的动机和需要所推动,榜样就是在帮助学生塑造内在动机。学生有了榜样作为行为的参照和样板,就更加容易确定未来行动的目标,以达到榜样所塑造的行为标准,以此帮助学生践行高尚的品德。

语文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正能量人物故事有一个透彻的研究和掌握,在对课本中的正能量人物故事进行解析的时候,清楚这个人物背后所蕴含的德育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在课堂上表现出来,从而引导学生对人物有完整的认知。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榜样的事迹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将生动形象的榜样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或者讲述一些课本上没有写到的榜样故事,让学生对榜样形象有一个更加丰满的了解,进而潜移默化地向榜样靠近,在不知不觉间促进学生树立起一个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实原因,从而向学生展现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人物形象来进行德育教育;学习《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时,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朱德的真实故事,通过这些感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从而实现德育教育;《难忘的泼水节》可以向学生展示周总理热爱祖国人民和平易近人的形象,通过伟人的榜样故事来给予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正面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教育在现当代的重要地位刷新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德育活动的实效性、任务重要性的认知,这推动着小学德育教学活动的构建在克服过去传统模式局限性的基础上完成新一轮模式的优化打造,这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所投入的精力付出,并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去探索实现德育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猜你喜欢
榜样德育课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8
榜样
网络传播(2009年11期)2009-11-18 04:49:54
榜样
网络传播(2009年10期)2009-10-30 05: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