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应巧设情境

2022-12-04 19:06:23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一中学洪雪如
青年心理 2022年15期
关键词:创设历史情境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一中学 洪雪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自己的建构和生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提高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下苦功,不能再成为知识的灌输者,而必须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越感到有趣,就越能集中注意力,并做到深刻理解。”而调动学生兴趣的法宝就是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生动的课堂将使学生的好奇心理被充分调动,求知欲望增强。

一、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至今,我仍深刻地记得初中历史老师的历史教学方法,一节课15 分钟画重点,然后自习,节节如此。那时我对历史课的认识就是“枯燥至极”,对它完全不感兴趣,甚至反感。后来,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视野的不断开拓,我才渐渐认识到那时候对历史的印象是一种误读。历史应该是生动而深奥的,历史是活生生的人们创造出来的,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中国的老子、商鞅、秦王嬴政、孔明、文天祥、成吉思汗、邓世昌、毛泽东等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他们当中某些人的思想、观点、精神影响至今,跨越千年成为许多人的偶像。世界历史更是丰富多彩,对人类起源的探讨,带给我们很多疑问和思考;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学生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作品讲述了人性的光辉,他们开启了人文主义的大门;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则开启了自由民主思想的大门,他们提出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目标。当然,还有一系列的作品,不管你喜欢的是文学、数理化,还是艺术、科技,你总能在历史中找到你的最爱。你会被那些历史人物和事迹感染,或感动,或愤怒,或同情,或感同身受,这些感受会带给你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影响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引导你的为人处世,这就是历史特有的功能:借鉴、育人。这么丰富多彩的一门学科,如果只是画画重点、背背教科书,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也就达不到借鉴和育人的功能。因此,创设情境显得尤其重要,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同时也是延续教师教学热情的灵丹妙药,下面就重点谈谈创设情境在这两方面的重要性。

(1)情境创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投入教学过程中。过去的人、事、物跟我们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很难走进学生的心里,人们总是对与自己无关的人或事漠不关心。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下工夫,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让课堂生动活泼、高潮迭起、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兴趣开拓思维的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巧妙地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想法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激发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2)创设情境能够延续教师的激情。有的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就会抱怨:学生都没在听,上课太没劲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每一节课你的学生都没有在听,久而久之,不仅学生成绩上不去,就是教师自己也会慢慢失去对教学的热情。课前随便备课、课中随便讲、课后没有反思,渐渐地形成恶性循环,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当教师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你的人生就会在抱怨和痛苦中度过。懂得积极创设情境的教师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由于他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提供的资料丰富多彩而有吸引力,讲话抑扬顿挫且充满感情,学生被他的课所吸引,听得津津有味,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成绩优秀。这样的教师,他的热情会不断被点燃,他的教学灵感会因为这种热情而源源不绝,在培养出优秀学生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和快乐。

二、情境创设的途径与课堂实践

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创设有效的情境,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历史的热情也才能被激发出来。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说:“学生只是由于教师用了巧妙的方法来不断发展和充实他们的知识,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为此,他举了一个历史教师的例子,他说:“学生在听他的课时,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幅鲜明的历史事件的图景。这位教学能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于找出鲜明的、有表现力的形式来表达某种思想,致使它能够扣人心弦。”怎样设置情境才能够更鲜明、有表现力呢?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巧妙创设情境的途径。

(一)原汁原味的历史资料

这种做法符合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特点,有助于学生通过当时人们的看法理解事实原貌,也能培养学生把自己融入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看问题,避免盲目评价某一历史问题。但这种做法的弊端比较明显,比如初一年学习中国古代史,由于那些历史资料久远,人们的表达方式与今天不同,引用原始资料已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加工,把看不懂的字句翻译成现代文,便于学生理解。不能因为怕学生看不懂就对原始资料弃之不用。

在学习七下第2 课“贞观之治”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引用了这样一则资料: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听不见),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

(经过唐太宗的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大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不带粮食),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经过这样一对比,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贞观时期治安真好啊,百姓生活也很富足。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贞观之治的内涵。

(二)音乐、影像及图片资料

音乐、影视在近几十年蓬勃发展起来,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音乐,看电视或者电影。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大胆把音像资料搬到课堂,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课堂中创设情境的较好的素材。能运用到历史课堂的音像作品一定要精挑细选,不能出现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符、情节与所教内容不符的资料,对学生健康发展不利的内容也要进行筛选,否则会适得其反。应用到历史课堂中的可以是纪录片,某一时期真实的录像,重现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电影、电视剧片段。在运用这些视频片段时要注意不能每次都使用黑白的纪录片或录像,或者播放影像模糊的片段,这样都无法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对你播放的视频就会失去新鲜感,也就失去了创设情境的效果。所以,选择的作品最好是离现在时间较近的、播放效果较好的,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当时的情境。如在讲述甲午海战的过程和失败的原因时,可以播放2012 年版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片段。这部电影不管是声音还是影像都非常清晰,海战场面也很震撼,学生观看了之后,都被邓世昌的爱国精神感动,同时又愤怒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看完之后,再进行有效的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对甲午海战的过程和失败的原因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音乐作品的应用,不管是古典乐、民歌还是流行歌曲,只要思想健康就可以使用,音乐使用得当往往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渲染气氛的效果。在七年级下册第20 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的导入部分,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欣赏流行歌曲《青花瓷》,这首歌虽然吟唱的是青花瓷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但这首歌的词曲很有新意,歌者也是非常受中学生欢迎的人物。在播放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跟着哼唱,由这首歌引入本课的主题,学生很快对新课产生了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

图片应该是历史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资料。自从照相机发明之后,用图像来记录历史或日常生活成为记者、政要或普通人的必备工具。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一些真实的场景得益于这项伟大的发明。作为对客观性和真实性有着极高要求的历史科目更需要用它们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历史。如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日本人一直否认它的存在,大量侵华日军施暴和中国人死亡的残酷的照片却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侵华日军这种泯灭人性的野蛮大屠杀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不能忘却这一段历史。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才是保护中华民族最有效的途径,并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结合时事、热点,并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

“周围现实是知识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源泉。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这一源泉。”随着网络的不断发达,学生对时事热点新闻了解较多,如果能在课堂上融入历史教学,将会激发他们参与讨论探究的欲望,因为他们也想知道其他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在学习八年级上“火烧圆明园”这一知识点时,我总要追踪海晏堂兽首的去向,并把最新的消息传达给学生,借此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圆明园的兽首为什么会流失,进而关注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耻辱。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在讲授无生命的事物时,应该尽可能讲得像这些事物在人生中实际上所担任的角色那样。”日常生活就是讲课的最佳素材,因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使理解的速度增加好几倍,如在讲授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前,我先展示了伽利略说过的一句话“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当我告诉他们这句话来自一号教学楼一楼所悬挂的名人名言时,他们的眼里放出光来,有的同学说“有见过”,有的则说“下次经过去看一看”,接着说这些文艺复兴的先驱遭受到的迫害,而即使这样他们仍前仆后继,为真理不惜牺牲自己,他们是真正的勇者。这样,学生就开始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学习这些勇者的贡献了。

(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学生已有的知识,包括学生学习各学科掌握的知识,学生的知识储备如果在其他科目被提及,他们往往表现出激动的样子,并且希望可以表现一下。历史刚好是包罗万象的一个科目,任何一个你喜欢的科目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的源头。充分利用这一点,学生在学习某些人物作品及贡献时,就会轻松许多。如学习唐诗宋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时,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诗词学生从小就开始背诵,在语文课中更是反复强调,这个时候留时间给学生表现是十分明智的,当我请同学们诵出李白、李清照等人的作品时,大家都抢着表现自己。等学生表现了之后,就可以这样说:“你们背诵的诗歌是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典范,但你们知道这些文学作品是诗人(词人)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写出来的吗?”以此激发学生了解这些人物的欲望。

当然,情境创设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是教师认为的好的方式都可以搬到课堂尝试一下,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情境创设的呈现方式

上面谈到了一些创设情境的途径,其实很多教师是很有想法的,知识也比较渊博,但是他的课不一定会让学生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方式把他的才学展现出来。知道如何创设情境,更要知道如何把你的创想和巧妙设计呈现出来。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你准备的材料变得更生动有趣、更吸引学生的目光或更能引发思考呢?下面就来谈谈几种呈现方式。

(一)设置悬念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掠奇开始的。”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这种方法屡试不爽,既适用于导入新课,也适用于提问和讨论环节。如在讲授秦朝灭亡的原因时,我是这样提问的:秦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新王朝,取得了不少成绩,秦始皇也希望自己的统治可以千秋万代,但没想到的是,秦朝短短14 年历二世而亡,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怎么会这样呢?这个王朝是不是有什么不治之症呢?通过这样的表述,学生已经开始为学习新课而蠢蠢欲动了。

(二)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并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对比较有争议性的话题或人物,我经常会让学生自己先去查找材料,用自己的双眼和内心先去感受,然后把自己找到的材料和观点拿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样做的效果很好,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出现。如“如何评价拿破仑”这个话题,很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在查找资料和讨论之前,他们很崇拜拿破仑,认为他非常霸气,是个英雄人物,非常完美。但当他们浏览了一些资料并和同学们交流之后,他们发现,原来拿破仑曾经因为发动侵略战争而伤害了那么多的人,他们开始同情受害者,拿破仑对他们来说不再是神话,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很优秀但也有缺点的人,认识到他是有功有过的历史人物。

(三)融入生活,把史实用学生熟悉的方式呈现

现在的初中生对QQ 等聊天工具非常熟悉,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7 课的“文字狱”这个知识点时,我把这种聊天模式运用到创设情境中,做了一次“案件现场还原”,并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经过现场还原,学生很形象地认识到文字狱的荒诞和统治者的残酷,再辅以其他材料,学生就能进一步了解文字狱带来的危害,进而认识封建专制的罪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创设情境在日常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是不能偷懒的。要巧妙创设情境确实需要花很多时间备课,还需要不断更新,这对教师来说确实非常辛苦,但当你看到学生眼中求知的欲望时,你便会被一种满足感包围:辛苦是值得的。

最后,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教师的建议来当作结尾,他说:“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在这一方面,情境创设担当着重责大任,只有进行情境创设,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被某种思想感染,进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获得最大的精神收获,这样的学习才是快乐的。

猜你喜欢
创设历史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