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九小学(535000) 黄丽华
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双减”政策的落实,新时代把对教师的要求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减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教育回归初心,是要学生在其相应的学龄内学习更适合自身健康成长的知识、方法及生存技能,减少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知识结构更为科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更为合理,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及身心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思想,明白回归校内教育就是回归教育本心,要学会通过更多的方法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这里说的知行合一,是指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教参的知识,还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到现场或者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感悟作者当时的写作感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围比较广,内容包罗万象,面对不同认知层面的教学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要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感;既要管好课内,又要兼顾课外。知名语文教师汪秀梅为了上好《鸟的天堂》这一课,亲自去到广东新会的天马村观察巴金先生笔下的大榕树,在上课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候,虽看似单纯地在教室里上一节语文课,但往往需要教师去体会课外的内容。
比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文,我在备课的时候为了能够体会到作者所展现的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的春天景象,亲自到农村不同的地方去寻找春天: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寻找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到田野上寻找一朵朵盛开的野花,体会如火如荼的花团,感受成群飞舞的蜜蜂、蝴蝶。在作者的眼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我按照作者所描写的景象,踏着春的足迹走进大自然。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这些感受和体会完美地传达给学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内容都能到现场或现实生活中去体会的,如一些比较抽象的太空知识和古代的场景就无法亲身体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最好能找到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一是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共享资源收集相关资料,加以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得出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二是利用色彩反差强烈的文字幻灯片或电影、电视中的字幕,通过文字方式,将教学重点醒目地展示给学生,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三是利用幻灯片、计算机播放生动形象的画面或音像资料,突出并强调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的强大功能,应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其助学作用。
对于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而言,熟悉教材是上好课、备好课的前提。教师对课文要做到读懂、悟透。只有理清课文的思想脉络,才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胸有成竹,再辅助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就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古人在作战时讲究“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教师的备课就如同打仗时的粮草,“粮草”准备充足才能为本节课的成效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教材当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设,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这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梅兰芳这个京剧大师知之甚少,如果在备课时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就直接讲解课文,学生肯定会一头雾水,无法提起学习兴趣。于是,上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视频片段导入新课,接着通过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一切水到渠成后,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被点燃。他们都十分积极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中,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成果显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课堂导入要根据教材特点、类型进行设计,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程度进行设计,做到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引“生”入胜。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和说话教学中,我采用比较多的是游戏导入法和动画导入法这两种方法。两种方法都比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高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量,我往往采用故事导入、情境导入和问题导入等方法。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上课伊始,我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个壮观的场面,体会诸葛亮面对周瑜的刁难却表现出沉着冷静与足智多谋的一面。接着,我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果在当今社会,诸葛亮需要怎样做才能不落入圈套,全身而退呢?”这个问题立马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于是,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详细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复述故事。学生读得出奇认真,讨论时更是积极踊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一边配乐一边解说:“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只仙鹤衔来了一根榕树枝,后来榕树枝不断生长,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这只仙鹤带来了数万只仙鹤,栖息在这棵榕树上,最后形成了‘鸟的天堂’。”这样,学生初步了解了“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建立了“鸟的天堂”和大榕树之间知识的链接,从而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课堂教学要注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巧妙运用教材,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合理地对教材进行重组、合并、放大、缩小、添加或删除,教出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使学生开心学、教学效果良好。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不是单纯地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把知识吃透,经过归纳提炼,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层面、不同的接受能力,施以不同的教法,促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出塞》这一课的教学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强、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会让他们通过搜集资料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诗句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悟做好铺垫。在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时,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对照注释去理解诗意,而是创设情境:“战士‘万里长征人未还’时,他的父母、妻子、儿女会想些什么?”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去感知边塞恶劣的环境、悲惨的生活以及残酷的战争,体会征人不能回的悲壮。但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这种学习方法就不太适合了。由于语文能力弱的学生的想象力也比较有限,在他们理解诗句遇到困难时,我会找出以前学习过的类似的边塞诗,引导他们复习、重温,让他们找出两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学习。这样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说明教学是师生配合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上要促进双边关系的优化组合。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告诉学生: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心血,能吃苦中苦,才能学有所获。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巧妙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并鼓励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解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学”的内因起作用了,“教”的外因才会有结果。在课堂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互相促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促使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中完成,从而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课堂上,教师“懒”一点,学生才会“勤”一点;教师“傻”一点,学生才会“聪明”一点。所以,教师要牢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读、思、议、练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牛和鹅》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批注自主阅读课文;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批注的,学习做批注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鹅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以及“我”恐惧的心理和狼狈不堪的样子,先自行批注,再进行分组探究。这样从扶到放,边阅读边批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层深入地展开阅读,对文本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更加富有个性了。
课堂提问不仅能使学生“温故”,而且能使学生“知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训练,提问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通过提问形式进行口头训练,可以大大减少书面作业量。所以,只有讲究提问的艺术,方可从提问中求质量,为教学服务。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消除消极回答,鼓励独立思考。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来提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说话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应注意先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各抒己见,形成思维习惯;再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排除众口一词的消极回答。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我采用顺启诱导、反启诱导、侧启诱导这几种方法。
2.题中有人,因题而问。例如,教师备课时对课后的思考与练习进行预设,确定“题”与“人”对号入座,不在课堂上即兴提问。教师要考虑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以防止学生因怯场而浪费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3.心中要有本。教师对所提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①目标要明确;②组织要有条理;③语言表达要具体、准确;④要富有启发性,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教师随机引导,给出结论。这样就可以避免答非所问,或者张冠李戴,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耽误教学进程,导致课堂高耗低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课内和课外双管齐下。所以,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品格、发展独特的个性。基于此,我在班上搭建了一个图书柜,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籍带来和同学分享,还布置他们每天进行半个小时左右的阅读打卡并摘抄优美词句,让他们利用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以及每周一节的阅读分享课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积少成多并能正确运用的教学目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外读物,如《昆虫记》《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通过日积月累,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就能增长见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总之,“双减”政策背景下,在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及学习压力的要求下,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吐故纳新,提升自身的学识修养,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