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卿
(贵阳学院 教务处,贵州 贵阳 550005)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余两个层次则是由学校根据实际的办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而制定的,其培养目标是让英语起点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将英语能力提升一个台阶。无论是哪一种要求,均看重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翻译能力。以一般要求为例,在听力方面,学生应能听懂英文授课,抓住核心信息;在口语表达方面,学生应具备能够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的能力,其中更是包括了能够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应达到能读懂一般文章,并在词典的辅助下读懂并理解英文报刊的能力;在书面表达方面,学生应能够完成一般性写作,表达意思连贯,用词恰当,中心意思明确;在翻译能力方面,学生则应在借助词典的情况下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无重大语言表达错误。综上可看出,我国对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听说、能力极为看重,同时也强调读写译能力与之相辅相成。大学英语教学要注意听、说、读、写、译等多项技能的协调发展,将加强阅读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结合,使学生能够使用英语来获取、处理以及交流信息,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1]。
在当今社会,英语作为国际交往和文化沟通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因此,对于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仅拥有达到基础要求的英语能力已远远不够,如何运用英语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育的重中之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能力与文化理解的综合。其中,文化理解包括理解语言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地域风俗、生活方式等[2]。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经济体,其国际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正不断增强,这也对新时代青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由于每门语言背后都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因此除去语言文字本身差异带来的沟通困难,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交流困难同样不容小觑。例如在中文的语境中,想要某样东西,中文就有对应的“我想要……”,而说起对应的英文,很多人都会认为是“I want……”,但在英文母语语境中,如果向陌生人索要东西时使用了“want”这个词,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且很粗鲁的行为。这种由不同文化理念而导致的交流问题就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外语去体会异国文化,从而能够站在他人角度去克服这种沟通障碍,灵活地应对文化差异。
多年以前,英语教育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填鸭式教育,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通过运用特定教学方式来单方面输出知识,学生的自主性并未受到重视。而如今,随着科技日益发展,获取知识的渠道早已五花八门,单一教学方式所输出的知识已然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成为高素质人才,由如何让他们积极运用手里的学习资源这一问题,就引申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其不仅要求学生拥有自主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更使学生能够有效地为自己进行规划,使自己的学习在能力范围内最大化。
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依赖于学生的自制力,还依赖于学生对于自身学习进度的把握。要掌握自身学习进度,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每一阶段要学习的内容有整体且清晰的认知,并且在教师制订的大框架下,将整体内容分割成小的板块,以此为依托制订适合自身节奏的学习模式,这也是学习热情不被过重或过轻的学习任务影响的重要保证。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贵州被赋予了“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贵州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以及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数字经济的建设成为首要目标。为支撑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贵州作为国家大数据中心的作用,培养对应岗位的应用型英语人才迫在眉睫。
虽然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多采用“互动式”教学,但在多数地方性高校教学依旧遵循着最基础的模式,即“教师中心”课堂模式。在该模式下,一堂课的教学活动通常都被限制在纯粹的知识传授上,主要过程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们接受新知识并吸收。以大学英语的读写课为例,在为学生讲解课文时,教师通常是照本宣科,机械式地浏览PPT,整堂课都在反复讲解文章翻译及新词新句,一堂课下来,往往教师虽然付出了精力与时间,但得不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学生们也兴趣索然。不难发现,学生们在此等模式的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他们鲜有思考,只是等着教师将现成的“重点”划出来再灌输给他们。由于缺乏思考,学生们即使有一定的语法、词汇储备,也会发现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3]7。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们过于纠结个别词语的使用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学生也因此除了生词释义以外,学不到实用的表达,在写作上,语句不连贯、表达生硬等问题就会频繁出现。另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重点更多地是放在了四、六级的备考上,口语锻炼被弱化,再加上“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倾向于听,学生们因为害怕犯错、没有练习对象等主观或客观原因而拒绝使用英语交流,最终导致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之后英语水平下滑严重。
笔者通过问卷以及学生访谈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查,整理数据后发现,虽然有教师在使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但课程的三分之二时间仍以传统的“教师中心”为主,教师们给予学生的个人思考及与其互动的时间不足。
另外,根据语言学家Stephen D.Krahen 提出的“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他认为教师要给学生输入并使其理解比当前语言稍多一点的语言材料,其中还有个公式:“i+1”,即理解性输入,也就是若想在外语学习上取得一定成效,学习者必须先拥有“i”,即一定的自身基础,再加上“1”,也就是特定的环境的熏陶与影响、足够但适量的额外知识输入,才能让学习者具备提高外语水平的可能性。而地方性高校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学校能提供的语言环境以及语言材料也相对匮乏,教师们的授课内容也就因此局限于简单的课本内容。
在上述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并不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自身水平总结出最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观念也是以应试为主,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能够将英语作为工具而使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大都畏惧考试,学习重点几乎都放在划出的“必考题”范围内,没有持续探索语言的动力。
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便会失去兴趣直接跳过,抑或是依赖网上搜题并直接进行答案背诵,长此以往,学生便无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停留在浅层的语言知识既不足以支撑他们进行难度稍高一些的文章阅读,也导致他们无法用英文进行学术性文章写作。
经调查研究,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学习模式除存在上述问题外,学生们在预习与复习方面也有所欠缺。学生们普遍的预习范围都停留在词汇与短语上,没有自主对文章进行提前阅读的意识。在复习的时候,学生更多的是机械性记忆“考点”,如直接背诵课文背后的英汉、汉英互译练习的参考答案,记得住就写,记不住也不会通过理解尝试自己翻译,而是不顾语法地胡乱堆砌英文单词。
在考试结束后,学生会将试卷直接抛诸脑后,不会去总结考试中遇到问题的原因,也不会去分析考试的难点,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也是学生四、六级通过率普遍偏低的原因之一。
此外,学生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学生高中时期的英文基础不够稳固,导致部分学生觉得大学英语的内容难以消化;第二,学生们对于英文学习没有足够的重视,这部分学生常会有得过且过的想法,对于英文学习采取“混”的态度;第三,英文这门语言本身并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自然也就没有主动学习的想法。
贵阳作为西部省会城市,虽有国家政策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扶持,仍有一个急需改变的现状,即整体师资水平程度不够高。另外,贵阳各高校还面临着教学设施等硬件条件不够、教师们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教学资源跟不上、生源整体较差等问题,也让培养应用型人才难度偏大。
综上所述,为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们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从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以及师资水平提升与帮扶机制三个板块进行改进。
首先,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应该格外注意如何导入新课文及相关内容,“热身”活动一定要控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时也要足够有趣。教师可以运用一段相关的小视频,并准备两到三个视频内容相关的问题用以供学生观后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们对于某一特定主题的兴趣,再由此引入课文的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后续师生的更多互动奠定基础。教师还可以贴近时事,自己设计符合新课文中心思想或是背景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再以小组形式在全班进行结论分享,而教师则可以更多地处于观察者的位置,在讨论的最后进行内容总结并导入新课。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普通知识传授与讲解以外,还可以开展辩论形式的批判性思维启发、角色扮演类的互动等形式的活动,让课堂形式多样化,将知识讲解与运用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到学生们产生较多分歧的话题,可以以此话题为契机,组织一个小型的课堂辩论,适当设置一些奖项,如“最佳团体奖”“最佳语言组织奖”“最佳个人奖”,并给予一些小奖励以激发学生们的参加热情,也能够让学生们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下更加认真地准备活动。当然,课堂活动不应只局限于教室之中,除了多样化的教室教学活动之外,偶尔带领学生们在户外进行英文的“实景演练”,也是保持学生们语言学习新鲜感的好方法。
为了给学生们提供额外的英语学习环境,在课后,教师还应该努力发展“第二课堂”,即组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型比赛,比如短剧表演、文化沙龙或语法知识问答等,教师们还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如线上邀请英语母语者来担任活动的“外援”。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2》的读写教程中,unit 1 的题目是An impressive English lesson,课文中也涉及了外国人对于英文语法重要性的理解,笔者认为,可以让英语母语者(学校的外教或是教师的朋友)通过短时微信语音的方式与学生们进行简单的交流。活动开始前,每个学生要围绕“语法”这个主题提出两个问题,由教师统一收集再公布进行票选,选出出现频率最高的五到六个问题用以让英语母语者进行回答,用时二十五分钟左右,再留出十五分钟左右给学生自由提问,以补充固定问题没包含的内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交流对外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能够提升学生使用英文的激情。
授课内容的改革,则可以分为几个板块:课程的读写技能方面,除了完成基础课本与教材的大学英语词汇、语法等内容教学以外,还可以在课程中加入提升文化修养与理解的外文报刊选读、结合时事的文章翻译练习以及外国文化讲解等板块。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设置运用型写作的相应环节的重要性,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新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真正地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针对听、说两方面,教师不应只局限于课文自带的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体裁的听力材料,如新闻、演讲、日常对话甚至是电影片段等,让学生在听取不同情境下的英语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外国文化,这样既能让学生们对特定情境下语言应用的方式有更全面的了解,还能将外国文化本身差异与神秘感转化为学习的探索欲,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鼓励学生模仿来提升学生的口语技能,提升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对于西部地方高校来说,充分利用好多媒体与网络资源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拓展学生视野的方式,可以运用网络慕课平台或开设线上线下结合的跨文化类课程,如解密欧美、国家文化、东西方宗教史、英语文学作品选读解析等。此类人文素质教育的增强也会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以多种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增强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曾子曾提过“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教学亦是如此。时代不断进步,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也产生了巨变。教学反馈既是教师们监控教学整体质量的方式,也是反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镜子。有了教学反馈,教师才能够更好地为之后的教学作出更详细的计划,学生们也能通过给予教师反馈来思考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尤其是在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学生整体水平的不平衡,教师们应根据课程整体内容将教学分为几个板块,并以教学重点、教学进度、教学难点分析等主题设置相应的反馈表格,分发给学生进行填写,在回收表格之后分析学生课后反馈,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3]。
教学反馈也不只限于教师,由于传统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一贯影响,学生们并没有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因此,在每个教学的反馈阶段,教师们也应及时设置相应的自我学习反思表格,并为学生作好示范,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及时提醒学生们自我检测学习进度、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让学生们能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学习状态,提升学习质量。
要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占绝对主导地位。因此,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授课能力为重中之重。除了保证大学英语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为教师们制造多种学习机会,为教师们的技能深造与提升搭建平台[4]。例如,可以邀请教学成果优秀的教师开展经验传授,促进新进教师与经验教师的沟通,还可以邀请其他学校有经验的教师甚至是外教进行线下或线上的教学交流学习,或是组织教师们到别的学校旁听优秀教师的课程,在教师学习多样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提升教师的眼界[3]6。
同时,政府应根据当地相关教育情况来进行教育方式的调整,选用难度合理的教材并列出相应清单分发给当地高校,同时将更大的教学经费投入到完善教学设施、建立优秀教学成果的相关奖励机制等上。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际以及国内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也会同样面临使用英语的情况,单纯掌握基础语法和普通词汇的“哑巴英语”已经被社会淘汰。为了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与整体素质,分析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能够为教师们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使英语教学拥有更高的效率,从而营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出更加优质的实用型英语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