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燕 唐春波
(赣南师范大学 江西赣州 3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开创性地提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不仅是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写照,也是对党的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和最新阐释,昭示了党的理想和信念、初心和使命、性质和宗旨,标志着党对自身乃至世界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自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以来,学界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解读和研讨,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但总体而言,学者们各持己见,研究尚未达成系统。因而,有必要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的探究,以期在新的历史起点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党的精神理念。
伟大建党精神从广义来说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样态,既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土里冒出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党实践中不断交融和升华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与血脉。
习近平强调:“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2]65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指引下的实践产物,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必然会凝结于伟大建党精神之中。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特征荟萃于伟大建党精神之中,表现为信仰、实干、革命和奉献精神。第一,科学性彰显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精神,强调坚定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早期共产党人循着十月革命带来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曙光,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事业的“灯塔”,即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指引下开始建党实践,以期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第二,实践性彰显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干精神,强调民族复兴要靠稳扎稳打的实践,而不是摇旗呐喊的口号。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源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为党的创建提供了行动指南。第三,革命性彰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强调直面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危险和挫折。“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历经各种艰难险阻、生死考验和惨烈牺牲”[3]19,还保持着革命斗争精神,无畏牺牲,秉承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优良传统。第四,人民性彰显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强调人民性和党性高度统一,厚植无私为民的奉献情怀。伟大建党精神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的基础上,明确共产党人的基本要务和初心使命,要求坚定政治立场,反对派性和小团体,在工作中奉献自我而不谋求个人私利。
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未曾中断,给予伟大建党精神充足的土壤和养料。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发育过程,本质上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和创新性发展,是向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不断注入优秀传统文化使其适应中国实际的过程。
首先,对“大同”思想的继承发展。“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思想体系中社会发展的最终形态和目标追求,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中国式构想。为了实现这一美好向往,早期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经过艰苦探索,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型政党。其次,对恪尽职守的担当与实干精神的转换。“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奋斗的起点,是百年党史的根,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产生和发展的源头活水”[4],犹如一条以丰厚优秀传统文化为“营养剂”的红色血脉,蕴涵丰富的为民族大义而舍生忘死的担当思想,凝聚全党以恪尽职守、“言必信,行必果”等为行为规范,致力于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实现。再次,对传统文化中勇于抗争的革命、进取精神的赓续。中国共产党是无数仁人志士在满目疮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造就的,这个过程铺满了流血与牺牲,形成浓厚勇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和革命性内涵,明确回答了党要怎么做的问题,是党成为勇敢的党的精神支柱。最后,与传统忠君爱民思想一脉相承。忠诚是传统道德最基本品质,其中忠君是作为臣子的第一要务;爱民是自古以来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爱民如子是巩固统治的基本条件。传统文化中诸多相关事迹和古训,对党员政治品格的塑造和价值取向的确定产生引领作用。伟大建党精神就其内涵来说就是有信仰、善实干、敢革命、愿奉献,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根系,是这两者的时代彰显,而实现这两者本土化的融合则是其先进性和时代性所在。
马克思重视生产方式对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作用,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591。伟大建党精神作为近代以来形成的社会意识,是扎根于中国大地、立足于中国现实的产物,与救亡图存和建党实践息息相关。
鸦片战争后,面对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境遇,中国先进分子进行了一系列艰辛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呼唤新理论指导新实践,组建新组织凝聚新力量,以新的伟大斗争救民于水火。
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个百年奋斗历史时期,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是实现这一时期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其中太平天国运动规模之广达到我国历史上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极大地鼓舞人民的斗争意识,促进思想的觉醒,并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美好愿景。洋务运动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理念,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上的转变,是一场自救和自强的政治运动。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探索出走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的救亡之路,涉及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此外,一些民间团体喊着“扶清灭洋”的口号,不仅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同时也加速清政府腐朽反动统治的灭亡。最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历经近百年的前仆后继,无数流血与牺牲,尝试过各种各样救国方案,但由于当时社会性质以及各阶级本身局限性等因素的作用,所有这些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以失败收尾。“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虽然这些实践活动没能最终树立胜利的旗帜,但都彰显着追求理想的信仰精神、披荆斩棘的实干精神、攻坚克难的革命精神和冲锋在前的奉献精神,为早期共产党人找到正确道路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精神力量,加速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
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没有改变社会性质,也没有结束混乱局面。早期共产党人勇担重任,决定走俄国人走过的路,开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壮举,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依据。
十月革命后,先进分子敏锐地察觉到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融合以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的可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建党斗争。首先,驳斥各种错误思潮。近代社会随着列强入侵和苦寻出路无果情况的加剧变得更加动荡,反映在精神方面则是错误思潮鱼龙混杂,基于此,早期共产党人通过一系列理论著作,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党和国家学说以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清算各种错误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肃清了思想道路。其次,宣扬马克思主义真理。自十月革命在实践层面验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后,早期共产党人通过创办刊物、出版文章和翻译著作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披露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行”,促进大批中国人思想觉醒,摆脱迷茫或彷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从而为党的创建活动在思想和理论上提供便利。最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早期共产党人深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有助于也依赖于工人运动的开展。因此,他们深入群众,通过开办夜校、俱乐部、识字班或者直接到码头、工厂等工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式,致力于工人阶级的思想觉醒,引导工人阶级奋起反抗来维护自身正当利益。可以说,工人阶级一经登上历史舞台便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角,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快速转换为物质力量,极大地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需铭记党的光辉历程,坚守党的精神家园。“伟大建党精神的种子,不仅刻录了‘从哪里来’的基因,而且镌刻着‘向何方去’的路标”[6],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独特的价值意蕴。
从整体性的角度回溯党的百年历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成果的精神支柱、动力之源和精神归宿”[6]。换句话说,伟大建党精神是不仅是党百年奋斗成果的精神体现,也是巩固这些历史成果,保持继续胜利的不竭精神动力。
历经“初露锋芒”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旭日东升”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欣欣向荣”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来到了“方兴未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党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新起点,伟大建党精神把对真理和理想的坚守放在首位,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与方向,其中真理作为思想力量,可以帮助共产党人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武装,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和力行;而理想作为前行灯塔,为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关头开新局、谋新篇和创新绩提供精神力量。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党精神谱系的源头,还是最大公约数和价值共识,以其“母体机制”作用激励共产党人继续坚守初心和使命,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致力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此外,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卷,要求共产党人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忠实的共产主义理想实践者,从而凝聚起实现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史不仅是党的自我革命史,更是不断超越自身的奋斗史,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伟大建党精神指明了对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为新时期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锤炼提供思想武器上的准备。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7]18,伟大建党精神则内蕴于党的百年自我革命实践中,是致力于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品格的锤炼的总体性和本源性精神武器,突显党性修养和形象气质。党自建立起就树立初心和使命,同各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积极开展全党整风运动。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后,针对党内居功自傲、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党提出“党要管党”,开展“捉虎”“打虎”计划。改革开放后,党容易受到各种外来思潮侵蚀,要求从思想、制度等层面发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以应对四大考验,解决四大风险。新时代的党开启了自我革命的新征程,并将自我革命纳入党的建设总要求中,开展“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反腐败斗争。在庆祝党成立百年之际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党的自我革命史的回溯,也为新阶段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提供参照和指引。其中忠诚是指忠于信仰与人民,全党要全面认识和掌握真理和理想,避免陷入共产主义迷茫,坚定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干净是指初心如磐,回答该怎么做的问题,道路的曲折性要求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担当是指勇于承担,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做人民利益的维护者,为现代化强国梦的实现奋楫笃行。
构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回答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伟大建党精神夯实底气、练就骨气、增强勇气和保持朝气,推进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践和传统相结合。
首先,伟大建党精神把真理和理想放在首位,提供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底气。只有坚定政治立场,立足于中国实践,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行”的时代密码,才能引领学术导向、夯实底气。其次,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干导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练就了构筑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骨气。哲学社会科学的真谛在于改造世界,其构筑有赖于人民主体统摄实践所展现的理论骨气,掌握进步发展的命运,回应时代之问。再次,不惧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气概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构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增强实践检验的勇气。“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8]76而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探索出来的,也是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变革。最后,听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召唤,才能保持构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主体的朝气。党对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理论创新中发挥总领航的作用,推动满足时代要求的理论成果形成,为伟大事业争取更大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