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首要要求

2022-12-04 10:16潘冬晓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政治性思政课理性

潘冬晓

(广西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 530003)

改革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如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居于首位,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为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总体思路与策略确立了重要前提。贯彻落实“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必须要深明高校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重要意义,努力开掘和探索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渠道和方法。

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理论阐释

“政治性”和“学理性”是反映思政课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一对范畴。“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属性和本质要求,是思政课的政治取向;“学理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是思政课的学术含量。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学理性”以“政治性”为前提,“政治性”以“学理性”为基础,二者统一于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伟大实践中。

1.1 “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属性和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字面理解,很显然,思想性、政治性是本门课程首要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新时代实现我国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根本保障。政治性贯穿于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教学全过程,体现在思政课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育人对象、教师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在指导思想上,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思政课教学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教学目标上,高校思政课始终遵循“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内容上,高校五门思政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其课程内容设计始终坚持把政治性放在第一位,核心要求是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在育人对象、教师队伍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合格的思政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其中“政治要强”是首要的素质要求,是思政教师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只有政治强,思政教师才能做到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到教学和研究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

1.2 “学理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

学理性,顾名思义是学说性、理论性的意思,是指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科学认识所形成的理论体系。思政课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独立课程,其本身就有着自己的学科归属和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学理性是思政课内在的基本属性。思政课学理性的本质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及这些科学真理中所包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价值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这些基本观点包含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丰富的学理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体系。总之,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是思政课学理性的深厚基础。同时,思政课的学理性,还体现在思政教师在传授这一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思政教师只有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凸显学理性,增强思想性和科学性[2],才能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严密的理论逻辑科学合理地回应学生的困惑,以彻彻底底的思想理论塑造学生的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的行动[1],让学生真正理解、信服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为信仰,转化为行动。

1.3 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思政课的“政治性”解决的是“何为”的问题,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是学理性的统帅;思政课的“学理性”解决的是“应为”的问题,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是政治性的基础。“政治性”和“学理性”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高校思政课只讲“学理性”,不讲“政治性”,教育就会偏离正确方面,青年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就会模糊不清,在道路和旗帜面前就会踌躇不定。同样,高校思政课只讲“政治性”,缺乏“学理性”的支撑,思政课就会变成强硬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其结果也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另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相互制约。首先,二者的地位不同。政治性是管根本的,在二者的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主要方面;学理性是要为政治性服务的,在二者的关系中处于次要方面。其次,二者的作用不一样。政治性是发挥引领、引导的作用,引导党和国家民族事业健康发展,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前途命运,关乎国家安全稳定、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学理性发挥作用的前提。学理性是发挥保障和支撑的作用,学理性坚持得越好,发挥得越好,政治性就越能够得到实现。最后,二者相互贯通、相互统一。高校思政课讲授的理论本身就是政治内容,而其政治内容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理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总之,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本质属性的凸显,是“八个相统一”的逻辑起点,在“八个相统一”中处于核心位置、具有统领地位,它决定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也决定了思政课的价值实现。缺少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其它七个相统一,即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失去了根本前提和正确方向。

2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必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政课的职责使命,这就决定了无论是从思政课学科本质特点,还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抑或是服务于大学生成才成长,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必然要求。

2.1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学科本质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任务设置中,思政课承担着特殊的职责和使命。一方面,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思政课又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提高学生知识素养,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思政课内在具有政治性与学理性、思想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在这里,政治性与思想性是一致的,是实现思政课程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载体。思政课引领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接受系统的思想教育,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保证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政治性也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学理性既是反映思政课教育内容的基本要求,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一般规律所具有的学理性和科学性,也就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内容的思政课所具有的学理性。思政课通过向学生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既是学科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必然要求。

2.2 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思政课的思想内容体系作为社会意识的范畴,来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应,是被实践证明正确的思想理论体系,这种思想理论体系又反过来对社会实践产生重要影响。思政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有效载体,必须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充分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后继合格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新时代思政课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高度提出来的。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事关民族振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3]。而能否发挥好这个关键作用,就必须紧紧抓住政治性这个关键,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这个根本,因为方向对则教育事业兴,方向错则整个国家事业将会受挫。高校思政课正是正确引领国家教育方向的关键课程,着重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3 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服务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

大学时期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人才成长”首先是成“人”,然后是成“才”,前者主要讲道德品质,后者主要讲综合能力,同时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思政课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关键课程,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是育人育才的统一。因此,思政课必须首先坚持政治性,牢牢把握在意识形态、政治导向上的正确方向性,在大学生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向其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信心,使其成为对党和事业发展有用的人。同时,由于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有强大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最易于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因此,思政课教学要遵循大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坚持学理性,充分发挥学理性在讲政治中的作用,用学理性来阐释说明政治问题,将政治教育潜移默化于学理阐释之中,让大学生真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所折服,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最终成长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总之,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高校思政课发展的规律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才成长的规律,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办学方向的根本保障。

3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一个系统工程,关涉到思想引领、联系实际、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统筹规划,坚持科学思想引领,坚守基本原则,开拓创新,形成科学有效的实现路径。

3.1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

首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思政教师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2019 年3 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教师素质提出六个方面的高要求,其中第一个要求就是“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突出强调了“讲政治”“有信仰”是高校思政教师首要的素质要求和行事原则。思政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强大的自律能力,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地讲政治,自觉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引领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培养,反复强调青年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求学校必须抓紧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着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4]。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思政教师作为青年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引路人和思想灵魂的工程师,要全面分析和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核心要义,在此基础上找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刻苦学习,夯实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最后,要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思政课原有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内容涉及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思政课要积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全过程,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融入不等于替代,更不等于制造新内容与传统内容的分离,而是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规律中全面揭示其与时俱进的鲜活内容和理论品质,在动态发展中学习领会和广泛传播,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实现思政课的常讲常新。

3.2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现实需要出发

首先,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并不是单纯强调在思政课中增加几个政治口号,或者简单增加几条原理那么简单。而是必须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为国家培养出有理想、有志向、有信心、有能力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新人。

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马克思主义理论绝不是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思政课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外,必须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我国的社会实际,深刻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全面了解新时代我们党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改造个人的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认识,健全人格,提高自身素养,使学生成长为满足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实现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最后,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是要求思政课要解决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将政治教育寓于学理阐释之中,用学理阐释说明政治问题,使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在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牢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3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做到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

首先,要以政治性引领学术研究。当前,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师学识素养的必然要求。但是,强调学术性并不意味着忽视或轻视政治性,甚至抛开政治性。作为思政教师必须时刻牢记政治性是首位的,在选择课题、从事研究的过程中,要以政治为引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违反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的领域不仅不能触碰,还要敢于主动“亮剑”,要旗帜鲜明地揭穿各种假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真面目。“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其次,要以学术的方式讲政治。思政教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员,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既要从政治上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的头脑,又要从学理上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学术的方式来讲政治,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解疑释惑的作用。用学术讲政治,关键是要实现学术话语的转化,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将学术话语转化成有温度的、有感染力的生活中的语言。如,可以转化成口头语、甚至是网络语言,提高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用共同语言拉近师生的距离,从而使思政课教学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进学生脑、入学生心。

最后,要注意避免犯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离开来的错误。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学术思想是人们意识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那种所谓脱离社会现实、无政治、超政治的“纯学术”研究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存在的。思政教师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政治引领,在学术研究上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的理论阐释能够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

3.4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

首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问题式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不同,问题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探索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问题式教学的构建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站位、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在此基础上,深挖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结合社会现实,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问题”体系,以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来带动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对原理的领会、对方法的掌握、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以及对社会的关注,从而充分发挥思政课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其次,积极创新教学话语,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思政课教学话语主要包括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形成的话语、教师教学话语和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话语。思政课教材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理论体系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浓缩,因此,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充满了难度和挑战。进行教学话语创新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在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教师要深耕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转化为直观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语言,让学生能够容易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政课堂话语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推进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类。课内实践教学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辩论、情景模拟、主题辩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见解,相互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外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教学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参观考察学习、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等,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服务社会,从而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服务和贡献社会的本领。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立德树人的艰巨使命,必须持续不断地推动课程的改革创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既是思政课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完成立德树人职责使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政治性思政课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略论“不道”罪之司法适用
再论翻译主体的政治性
艺术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