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儒家文化 提高师德修养

2022-12-04 10:02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研究室530001庞福霞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21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师德教育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研究室(530001)庞福霞

教师师德和学校师德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一系列师德失范的典型案例被曝光,反映出当下有的教师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的错误观念;有的教师不思进取,教学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教师为了一己之私,无视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针对当前突出的师德师风问题,教育部在2018 年印发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了教师行为的底线,也为加强教师个人师德修养、严格约束教师的教育行为做了基本的指导。教师要重视师德行为规范,培育自身的师德情怀,保有对教育的热情,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自觉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体现了公平仁爱、诚实守信、文明和谐等时代价值。校园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当通过对儒家文化的学习,从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修身养性,慎独修德,以培养师德情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传承儒家文化,弘扬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并以此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自觉践行师德师风。

一、儒家文化对师德修养的要求

在《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问是哪五种品行,孔子教导他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这五种品行,即庄重、宽厚、守信、勤敏、慈惠,可视为儒家文化对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教师通过传承儒家文化,树立提升师德修养的意识,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使师德要求具体化、行动化,从而更好地处理自己与学校、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发挥对社会文明的示范作用。

(一)“恭”,是为人师表的基本条件

作为教师,举止庄重是受学生、家长、同事尊重的基本条件。教师穿着得体、仪表端庄、言行稳重,时刻显现出教师独有的气质与风范,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使教师在教学工作做到不怒而威、不令而从,从而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如果教师举止轻浮、言行无状,如为了追求时尚,染着艳丽的发色,穿着暴露的衣服;或是行为自由散漫,衣着不修边幅;或是和学生说话不知轻重,批评学生时尖酸刻薄……凡此种种,轻则会被认为是没有修养、没有品味,重则会被认为是没文化、没素质、师德缺失。因此,不论有多么丰富的知识,倘若教师行为举止不庄重,也无法让人从心里敬重,这样的教师不仅不能为人师表,还会被当作反面教材来批评。“恭则不侮”,教师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方不辱师德。

(二)“宽”,是为人师表的基本品格

为人宽厚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品格。常言道:“有容乃大。”教师宽厚待人、心胸宽广,更容易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重。为人宽厚的教师能将平淡烦琐的教学工作做到最好,在教学中遇到突发事件时也能做到不急不躁,平衡各方,协调处理好事情。为人宽厚的教师能对所有学生都爱护有加、一视同仁,不管学生的家境是贫是富、性格是好是坏、学习是优是差,都公平对待,因材施教。为人宽厚的教师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会宽容对待,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耐心教育,敦促学生改正错误,不会因为学生屡屡犯错就放弃教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宽厚待人的品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渐渐地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反之,心胸狭窄的教师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学校安排工作时拈轻怕重,与同事合作时耍小聪明、偷懒,甚至对学生、家长高高在上,不通情理……长此以往,同事鄙夷,学生嫌弃,师德有亏。

“宽则得众”,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宽厚的人更能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具有宽厚品格的教师才能在教育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诺”,是为人师表的基本准则

重诺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教师为人师表,更应时刻守信,做到“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能因为学生年龄小、事情小就不向其履行诺言。比如教师为了激励学生背诵课文,向学生承诺背诵课文有奖,那么当学生背下课文后,教师就要履行先前的承诺。教师是学生行为的引导者,学生是教师言行的镜子,要想让学生诚信做人,教师首先要成为重诺守信的人。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教师时常言而无信,学生对教师不守信的行为耳濡目染,很有可能也会成为不守信用的人,同时会导致他们对社会缺乏信任。因此,重诺守信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准则,教师应该以此为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成为学生的楷模。

(四)“敏”,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

勤敏博学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服从学校安排,尽职尽责,勤奋敬业。对于教师而言,勤敏体现在勤奋博学方面。有的教师懒于学习,害怕接受新事物,知识储备陈旧,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没有随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更新,跟不上现代化教育的步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无止境,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同时掌握相关的跨学科、跨领域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有学科专业知识和素养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作课件,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语文知识更加形象,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笔画教学时,以往教师只能通过板书来演示笔画顺序,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则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演示笔画顺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直观,还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在节省教学时间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也要学到老。教师要具有长远的目光,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勤勉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跟上时代的脚步,做好新时代教书育人的工作。

(五)“惠”,是为人师表的基本方法

慈惠是调动人积极性的方法之一,也是关爱他人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惠”,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的学习环境,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当成自己的事业和责任、理想和追求。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性格、兴趣、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差别较大,教师要观察并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元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行;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引导,多一些耐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

教师之间的“惠”,是指教师之间的互相关心、团结互助。同事在工作、生活中有了困难,当主动伸出援手;自己在教学上有了新的领悟,掌握了好的方法,当及时与同事分享,以实现共同进步;对待老教师,当尊敬有加,学习其教学经验;对待年轻教师,当乐于分享经验,与他们共同进步。教师间亲密合作、团结向上,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是师德师风建设良好的体现。

教师要立足于儒家文化对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在日常教学中传承和践行优秀的儒家思想,逐渐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做一名恭、宽、信、敏、惠五德兼备的仁爱教师。

二、在传承儒家文化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学经典《大学》一书对学习之道的阐述,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当代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应当如此。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省、慎独、践行,直至至善。这是每位教师的终身必修课。

(一)自省是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基础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君子的行为准则,至今仍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自省是人修身立德的标准,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基础。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当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这是教师逐步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重要基础。

《中庸》有言:“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自省可从多方面展开。首先,教师当怀仁爱之心,善于反省自身思想,时刻不忘加强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锻造,要牢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其次,当因工作不顺利而产生倦怠心理时,教师要学会从内心审视自己,明确自己选择教育事业的初衷是为祖国培养人才,从而坚定教育理想,消除倦怠心理,重燃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再次,在每上完一节课后,教师要深刻反思该课的亮点与不足,以期下次完善。如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不理想时,就要在课后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学生不专心。最后,教师要善于在为人处事方面自省,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团结同事,宽以待人。和家长发生教育分歧时,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耐心地做好了沟通工作。教师的自省要自始至终贯穿于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从小事、从细节做起,坚持自省,防微杜渐。

(二)慎独是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能力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助推器,但部分教师难以抵挡网络带来的不良诱惑,在缺乏监督时容易做出违反师德,甚至违法的事情。例如,在上班时间纪律松散地玩网络游戏,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为了创收在课余时间做“微商”,甚至把商品卖到学生家长群……种种有违师德的行为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抹黑了教师的光辉形象。

《孔子家语》有言:“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慎独与否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关键,行为世范的历史使命让教师的慎独修德显得更为重要。《中庸》有言:“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注意言行举止,还要在课堂外加强师德修养,时时处处牢记教师的使命,在细微之处彰显师德,在无人之处慎独自律。

(三)实践是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师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个人对师德的认识,也不能只看其表面功夫,而是要看其实际行动。2021 年5 月,《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师德终究要靠践行》的文章,文中转述了一则新闻:“河南平顶山某小学三年级的3 位同学因为上课讲话被某老师揪头发拎到讲台罚站,导致其中一位同学头皮和头骨分离,经历多次穿刺手术,经鉴定构成轻伤二级。”“新闻中的涉事教师是当地教育局认定的名师,并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可见,教师的业务能力强并不代表个人师德修养高。

近年来,国家号召广大青年教师向优秀的典型教师学习,如不求名利、甘于奉献,用毕生努力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相统一的杰出代表黄大年,如在全国各地基层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众多“最美乡村教师”,他们在教学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师德,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融入工作的细微之处,在教学一线不断切磋琢磨,涵养师德情怀。教师应当向优秀的典型看齐,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儒家文化是集道德、政治、教育为一体的系统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本身也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不断丰富。儒家文化主张的重义轻利、强调的学习重要性和终身性、提倡的知行合一等思想,仍影响着新时代的教育活动。教师要传承儒家文化的精髓思想,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豁达人生态度鞭挞自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学,乐于奉献,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师德教育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致良知与师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