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的探索

2022-12-04 04:00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许钦翔
家长 2022年31期
关键词:善思巧思解题

□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许钦翔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的调动,将其培养成思考型学生。与此同时,教师也需不断优化教学形式与方法,进而成为反思型教师。此外,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加强正确引导,这有助于学生自觉思考、培养思考习惯,并起到适时锻炼学生相应能力的作用。基于这一思考与教学目标,教师要始终坚持启发性、循序渐进性、贴合生活实际的教学原则,通过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达到学生乐思的调动,注重教学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巧妙思维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做好错题总结与分析,锻炼学生的善思能力,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培养。

一、调动学生乐思巧思善思教学意义

小学教育改革政策不断推进,促使“学、思”融合教学模式的运用价值得到充分展现,教师通过采取正确的教学手段,实现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的调动,为教学成效以及学生知识点的有效接收提供保障,而各类思维习惯的培养意义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考热情

数学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一道数学问题会有多种解决方法,但现阶段,很多学生在解题时认为只需掌握一种解题方式即可,并生成惯性思维,对是否可用更简单、便利的解题过程完成问题的解答并不考虑,而思考力的培养则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并站在不同角度探索出其他解题流程。

(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计课堂问题,实现对学生乐思、善思、巧思的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比如,在学习“年、月、日”知识点时会涉及平年与闰年的讲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2012年至2020年二月份的日历,让学生仔细观察。而教师则需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被称为闰年,该年中的二月份有29天,其余年被称为平年,它们的二月份有28天。这种教学方式可激发出学生的探索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到相关规律,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

(三)挖掘学生创新能力

为保证数学科目的有效性和深层次学习,需要学生树立起创新探索精神。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以及刚接触的科目均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乐思能力,为学生后期主动学习与思考提供帮助。与此同时,还需做好学生巧思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并发挥想象力,这样既能实现数学难题的准确解决,还能探索出更多样的解决方法,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此外,教师应加强善思的引导,很多学生心情焦虑时会出现思绪混乱情况,且所使用的解题方法甚至是学习方法出现错误,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厘清思绪,确保问题的有效解决。由此可见,做好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的调动工作,可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促使数学核心素养良性发展。

(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彼此间的相互协作下完成,尤其是数学实际问题,在思考过程中可侧面反映出学生间的合作能力,这是因为不同思维在看待同一问题时思考角度不同,而在共同分析与实践中可保证数学问题的正确、快速解决。比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教师提出问题:“74×76=?”很多学生在看到题目后会立刻动笔计算,而部分学生则先对题干进行分析,找出其他计算方法,如:“( 80-6)×( 80-4)=?”还有一些学生会采用列式的方法完成问题的解决。这种合作式教学模式既能锻炼学生思维,又可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极具教育价值。

二、调动学生乐思、巧思、善思需遵循的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且思维较为活跃,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需做好适时引导与启发,以此发挥出学生地主体性、积极性。教师应创设平等课堂,听取学生想法,给予学生更多尊重,确保学生有效、积极参与课堂。教师还需深层次分析学生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指导,以保证学生探索出正确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等素养的引导。比如,在学习观察物体时,教师为发展学生空间概念,指定一名或多名学生来到讲台,为他们分发四个等大的正方体,要求随意摆放并分别站在前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说出或绘出所看到的图像。启发式教学原则可通过启发帮助学生想象与比较,并在实践中收获到更多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推理能力。

(二)循序渐进原则

数学学科对思维逻辑的要求较高,而小学生在认知水平方面的差异性较大,为帮助学生更系统、形象地掌握数学相关知识与技能,就教师需在授课时,始终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依托教材总结学生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并确定最优的教学方法,实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突出重点的教学目的,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锻炼。

(三)贴合生活实际原则

数学知识点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应合理渗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以此凸显出数学学科的实用性。与此同时,还需以数学教材为依据,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活内容,确保学生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样以“观察物体”为例,为使学生有效、准确地了解物体三视图的基本含义,教师需在教学时重视实物的应用。比如,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铅笔盒、书桌、圆柱状胶水等,并分别说出它们的形状。教材结合实际的教学原则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易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更好接收,并随着思维的不断发散促使学习成效全面提升。

三、调动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乐思调动

兴趣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为强烈,而在实际教学中,为引导学生乐思巧用,激发探索欲望,为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就需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学生兴趣的培养,并将乐思理念全面贯彻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习欲望的调动。比如,开展“分数”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合理设计课堂,既可以用传统的数字形式表达分数含义,还可采取数轴的方式表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鼓励他们发散思维,说出其他可以表示相对应分数的方法,并以合作讨论的方式自由发表言论,以保证学习的多元性、有效性,且这种方式的运用还可帮助学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掌握分数相关知识点。此外,教师应为学生构建趣味课堂,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还能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深层次探索、积极开动脑筋、主完成多类数学问题的解决。比如,在讲解“表内除法与表内乘法”内容时涉及平均分的知识点,对此可采取分组教学的方法向每组投放相同数量的木棒,并说出“12”,要求学生以乘法知识自由组合,这时会得到五种摆放结果,即3堆4个木棒、4堆3个木棒、2堆6个木棒、6堆2个木棒以及12堆1个木棒。而在练习除法时,也可将木棒总数量作为依据,要求各组对木棒进行合理分配,确保每名学生所得数量相同,这样既能达到除法知识复习的目的,又可实现对学生“平均分”知识点掌握情况的了解,极具教学意义。采取分组式实践教学模式,可帮助学生有效完成数学基础概念的学习与复习,为后期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做好铺垫。与此同时,在极具思维力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乐思能力会得到有效启发,给予学生自主发言的权利,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引导学生自由探索,为乐思的深层次开发提供保障。

(二)问题巧妙解决,达到巧思培养

对刚开展数学知识学习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在接收数学知识点时通常以模仿或固定解题格式为主要方法,但这种方法的长时间使用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甚至会出现思维固化的问题。针对此现象,很多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会选择硬性灌输、死记硬背的方法,并在课堂上将公式训练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答的熟练度,以此降低解题错误率。但当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后,便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再次创新,且回答问题时会拘泥于一种解题方式。对此,教师需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巧思的调动,将更为多样的解题方式渗透进课堂,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并在日后解题中可以站在多角度、多方向进行思考与分析,达到正确、快速地作答。比如,在训练混合运算应用题时,教师可进行提问:“足球由白色与黑色两种颜色组成,其中白色补丁共计20块,比黑色补丁的两倍还要少四块,足球上共有多少块黑色补丁?”当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通常会借助已知条件列出等式“( )

20+4÷2=12”。给出一个等式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思考其他种解题方法,比如可以借助“简易方程”的知识,将黑色补丁数量设为x,结合题干内容,列出方程式“2x-4=20”,最终算出结果为12。此外,也可使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正确引导,针对同一道题目探索出多种解题方法,达到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适当融合课堂训练,促使学生从模仿解题到创新思考的良性转变。若学生所得到的解题结果与正确答案存在偏差,极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导致的。其一,由于粗心而错写、漏写数字,致使结果错误;其二,缺乏灵活变通性,当学生解答常识性问题时,会遵从数学思维完成解题步骤的书写,却忽视生活常识对问题的限制,不利于数学问题的正确解答。对此,教师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时,既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确保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还需做到灵活变通,利用生活实际回答数学难题,促使数学学科更贴合于生活,增强其实用性。比如,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小明有30元钱,先购买多个沙包,共花费22元,再利用剩余钱购买单价为3元的矿泉水,问最多可买几瓶?”。解答问题时,根据题干已知信息,学生可在第一时间列出等式,并得到相应的结果即“( )30-22÷3=2.67”,尽管解题思路与结果正确,但却忽视常识性问题,生活中并不出售半瓶水。很明显,2.67瓶水与正常的生活思维不相符,因此不能将其作为最终答案,而需对结果做进一步处理,得出最终数值2。总而言之,灵活变通能力的锻炼可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巧思能力,帮助学生完成数学问题的正确解答,还能认识到数学学科同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学习中挖掘生活内容,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三)错题总结分类,善思有效激发

课堂与课后的复习和总结可帮助学生有效巩固知识点,同时还可在培养学生乐思、巧思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善思的调动。一般来说,学生思考过程可以看做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对内容纠错的了解,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获得预期教学成效。首先,教师需按时检查学生纠错作业完成进度,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解决课上、课下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若学生产生质疑或未做到正确理解,教师应加强引导,细心、耐心解答,以保证学生能跟进学习进程。其次,还需以学生为视角加以分析,鼓励学生在练习中主动收集错题,并做好归纳总结与分类,为相同类型应用题的解答提供可参考资料。若学生在小学阶段便熟练掌握纠错技能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将会减轻日后数学知识深度学习的压力,还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解题技巧。再次,教师要求学生定期翻看纠错笔记,尤其是在考试前,尽可能重新做一遍易错题、混淆题,有助于考试成绩大幅提高。最后,教师需为学生构建“有教养”课堂,以此增强学生整体安全感、互敬感、同类感。其中,安全感主要表现为教师授课时能对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有效观察与了解,在此基础上,依托于学生所反馈的课堂情绪及时作出教学计划调整,确保学生全过程参与课堂。互敬感则要求教师始终遵循“以生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中,预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讨论时间,鼓励其积极提问,与此同时,教师应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做好教学期间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完成问题的深度探索与有效解决。而同类感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其问题的理解方式,以此为基础,用与该方式契合的表达形式完成数学知识点的讲解,并依托于学生的思维方式给出相应的回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需加强对学生思考过程的规范,运用科学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自身学习情绪进行调节与控制,促使学生接受并乐于学习。但在此期间,教师应做好教学模式的筛选工作,避免带给学生过大学习压力。同时,还需注重其学习积极性以及好奇心的保护,有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构建出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善思巧思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善思与研学齐驱,智慧和灵动共舞
用“同样多”解题
The Dream of Art
巧思妙想 立车气动防护装置
巧思与坚忍:影雕中的惠女印记
善思,学习进步的秘籍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