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珠,金骆娟,方填源,黄绍丹,颜冬润
茂名市中医院 放射介入科,广东 茂名 525000
急性心肌梗死目前无法治愈,并存在复发的可能,只能通过瘢痕修复方式对坏死的心肌细胞进行修复[1]。尽快介入治疗,开通梗塞的冠状动脉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的意义[2]。近年来,该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具有较高且稳定的再通率[3],并能减少致命性颅内出血的风险[4]。另外,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改善预后效果,提升病人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5]。基于此,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探讨IKAP理论延续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纳入本院2019年3月-2021年5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5~80岁,平均(51.23±2.47)岁;BMI 22~31kg/m2,平均(27.53±1.54)kg/m2。研究组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45~79岁,平均(52.07±2.53)岁;BMI 21~30kg/m2,平均(27.33±1.60)kg/m2。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标准,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②患者本人或家属被告知研究事项,且获得同意。
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障碍或沟通障碍的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碍或心肺功能受损的患者。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等,同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IKAP理论延续护理,内容如下:①信息收集: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由护士进行一对一护一对多照护,询问有无心理及生理的不适情况出现,了解其中存在的隐患。②知识宣教:主要包括疾病知识宣教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宣教,目的使患者明确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原因以及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由医生告知患者服药方法、剂量等,叮嘱患者按时服药。除此之外,定期开展安全讲座,鼓励病人及家属参加,解决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疑惑,还可邀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进行康复过程的分享,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③信念强化:通过电话或网络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主动询问康复进展情况,了解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给予个性化解决方案。④行为干预:在患者满足出院标准后,在此为其进行健康宣教,并给予出院后的康复措施指导。
(1)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6]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等8个维度,36项条目,每项0~6分,分数高低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2)护理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变化情况。
(3)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者护理前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等肺功能变化情况。
(4)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意:患者症状好转、对护理过程评价较高;心肺功能恢复良好。有效:症状改善,对护理过程评价无明显异议,心肺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例数×100%。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表示公式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SF-36评分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SF-36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SF-36 评分对比(,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结束后,患者的CO、CI及LVEF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组间比较,护理后研究组的CO、CI及LVE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对比()
注:*表示与护理前对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对比,P<0.05。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在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患者的FEV1、FVC及PEF等肺功能指标有明显提升,但数据显示,研究组的以上指标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即肺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对比()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对比()
注:*表示与护理前对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对比,P<0.05。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斑块破裂激发血栓,形成急性血管闭塞,进而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7],主要累及心脏、脑、肾脏等器官。患者一般表现出胸部疼痛、心跳加快、烦躁、出汗等严重的心绞痛症状[8]。部分严重的患者来不及出现上述症状,直接休克或猝死。临床研究结果[9]显示,护理工作与治疗方式在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前,临床护理方式多种多样,且效果及应用局限性均比较鲜明。IKAP理论延续护理模式为行为干预理论[10],该模式以知识为基础,信念为动力,行为转变为主要干预目的,将其作为改变人行为的主要方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评分生理、社会等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认为,IKAP理论延续护理模式在改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原因在于及时收集了患者较为完整的病例信息,掌握患者康复中存在隐患。同时患者掌握了更多的疾病知识后,康复依从性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护理前,两组患者的CO、CI及LVEF等心功能指标以及FEV1、FVC及PEF等肺功能指标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在不同护理模式干预下,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情况具有明显差异。首先,患者的心肺功能均得到了提升,其次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CO、CI及LVEF均高于对照组,并且研究组的FEV1、FVC及PEF等肺功能水平也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97.62%vs.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认为,IKAP理论延续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效果更好,尤其对于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心肺功能。显然由于该护理模式从多个角度出发,通过院内、院外及患者心理到躯体等多方面的干预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应用IKAP理论延续护理模式可提升康复效果,患者的心肺功能有了很大改善,且生活质量更好,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