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2022-12-03 20:20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青年东街小学何晓莹
家长 2022年30期
关键词:班级班主任情感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青年东街小学 何晓莹

情感教育在培育健全心理品质、促进综合素质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情感教育背景与“双减”政策要求,针对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思路进行详细规划,围绕情感教育资源开发、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柔性化班级管理方法、家校合作增强教育合力以及课后服务丰富班级文化五个层面,探讨情感教育与班级管理的具体融合路径,以期为班主任专业素养与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价值。

“双减”政策于2021 年9 月正式实施,以“减负提质”为核心引领教育领域变革,对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与班级管理中的职能与责任机制提出具体要求。情感教育理念遵循学生情感与心理认知变化特征,是衡量班主任管理能力的重要尺度,将其融入班主任工作中能为管理及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有效方法,对提升班级管理效能、优化课后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思路

(一)情感教育实施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情感发展具有外显、易变两大特征,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常出现情感波动,未能形成成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班主任在学生在校学习和班级管理中承担重要职能,要求其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施加及时正确的情感引导,赋予其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推动学生情感调节、自主控制能力的逐步发展,形成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与稳定的情感倾向,由此践行教学改革的立德树人目标。

(二)“双减”政策现实要求

“双减”政策在贯彻教育教学减负理念的同时,对于班主任工作内容及其承担的责任提出新的要求。班主任工作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与心理等多个层面,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及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班主任应牢固遵循政策要求进行工作方向的重新定位,聚焦学校教学、班级管理、课后服务等维度进行工作方法的创新,将情感教育融入日常师生沟通交流、主题班会活动、班级管理方法以及班级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借此从情感态度与心理健康维度出发对学生施加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在积极情感教育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与人格修养,借此有效践行育人目标、实现健康成长。

二、情感教育融入班级管理的具体渗透路径

(一)多元开发情感教育资源,准确定位教育原点

1.关注个体情感。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通过将教育人与种花木进行类比,阐释因材施教理念对于学生个体思维认知发展、道德理念养成的重要意义。要求班主任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贯彻差异化、个性化指导理念,转变传统教育管理中的“一刀切”方式,针对学生的成长背景、文化环境、心理状态与发展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由此完成适应差异化个体的教育管理方案编制,保证教育内容、管理方法在具体落实环节具备良好的可接受度与实效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在新学期开始初期,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开学报到、班级工作安排、班干部选举等若干节点,与班内学生建立充分的沟通,围绕假期生活见闻、情感变化、学习进展、人际关系问题等层面选取话题进行有效沟通,在此过程中分析学生的情感变化与需求,判断新一学期情感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班主任应注意转变自身角色认知,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沟通关系,真正融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拉近师生距离,在此过程中合理运用语言艺术进行鼓励、激励,保证学生主动生成与班主任的情感交流、观点表达等意愿,推动情感教育的顺利实施。

2.创设教育情境。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尚且处于动态发展阶段,对于情感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存在一定偏差,难以保证情感教育的实施效果。对此班主任应杜绝沿用传统生硬说理式教育方法,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育特点,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情境的建构,利用直观视觉刺激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引领学生主动投入情境中接受情感教育内容、生成情感认知。例如,在学生家庭观念教育上,班主任可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性进行故事情境的建构,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卧冰求鲤”“乌鸦反哺”等成语故事动画,引导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了解我国古代关于孝敬父母、传承孝道的经典故事,以故事为铺垫进行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激活,使学生敢于、勇于表达内心情感,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家庭观念、巩固亲子情感。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可组织开展绘制全家福、演绎家庭情景剧、学唱《我爱我家》歌曲等多种活动,借助不同活动形式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提升教育效果。

(二)精细设计主题班会活动,渗透核心素养目标

一方面,班主任可引入辩论赛的活动模式进行主题班会设计,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作为情感教育素材,引导学生由事件表象探究背后实质,实现感性态度与理性认知的协同发展。例如,结合当前国家倡导的低碳生活背景,组织开展以“低碳生活是否会降低幸福感”为主题的班级辩论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正反方立场的自主选择、完成组对,通过前期搜集资料列举全球气候变暖、清洁能源开发等事例进行观点佐证,在此过程中既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时事的习惯,同时也能够从伦理、道德、价值观与情感等不同视角进行某一现象利弊的综合分析,在此过程中引领学生形成客观的情感态度与辩证的思维逻辑,深化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另一方面,班主任还可将情感教育与德育融合进行情境氛围的烘托,运用艺术性语言对真实事件进行梳理、加工,强化主题班会的情感渲染力与影响力。例如,以“抗震救灾”为主题进行班会活动设计,班主任可选取《抗震救灾英雄》《震撼——汶川大地震纪实》等纪录片片段进行播放,带领学生回顾我国历年来发生地震灾害事故的场景,感受地震灾害中中华民族精神与凝聚力,并以全国各省市驰援灾区救援与重建中先进事迹作为铺垫,使学生在情景再现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现场指挥调度、全国各地医护团队驰援灾区以及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真实生活场景,搭配《众人划桨开大船》《生死不离》等背景音乐的播放烘托整体班会活动的氛围,借此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与道德情感,并自觉承担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为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三)运用柔性班级管理方法,发挥以情促情作用

1.丰富课余活动。为确保情感教育具备现实可操作性,要求班主任引入柔性化管理手段,以课后服务为载体使学生的课余活动得到丰富,借此灵活把握教育契机、拓宽情感教育渠道,使学生在多元化活动中深化情感认知、丰富实践经验,增强情感教育的实效性。例如,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为目标,受制于学生认知水平局限,部分小学生尚未形成对于爱国情感的客观认知,对此班主任可将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等节日活动作为教育契机,组织学生在班级内共同观看阅兵式、举办以爱国为专题的演讲竞赛、“我唱爱国歌曲”等多种活动,在集体活动实施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的具象表达及其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可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情感教育的载体,组织学生参与敬老院慰问、社区志愿者、设置文明标志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2.加强言语疏导。受制于小学生认知经验发展不足的局限,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同的错误,倘若班主任一味施加批评、指责,不仅可能损害学生自尊心,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得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对此班主任应基于柔性化语言进行引导和干预,例如,当班级内学生发生冲突、争吵甚至打架等问题时,班主任应第一时间与当事双方进行沟通询问、还原事件真相,引导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明确双方分别存在的问题,待其反思后进行事件后果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自身行为的问题所在与严重性,自觉主动纠正自身错误认知。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可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负面情绪,引入“坏情绪粉碎机”等工具,当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冲突或家庭因素产生负面情绪时,可将自身负面情绪写在纸条上、装入坏情绪箱中,待第二天重新回顾具体事件,通过自主反思、自我疏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提高情绪自主调节与行为控制能力,有效发挥情感教育实效。

(四)探索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凝聚情感教育合力

1.联结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是情感教育实施的重要原则,其本质目标是依托家庭与学校间的紧密合作,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家校合作中的沟通平台,在家长进校园、家长座谈会等活动中渗透家庭教育思想,例如,以“以身示范”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主题,班主任可在家长会上列举“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一典故,古代文学家、教育家苏洵在家庭教育方面拥有独到心得,他常常在孩子看得见的地方读书,读到兴起之处神采飞扬、高谈阔论,久而久之使苏轼、苏辙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将读书作为一种兴趣,最终成功培育出我国杰出的文学家。通过结合历史典故与名人实例向家长传达教育理念与核心思想,能使家长更加直观地建立对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出巴菲特的鼓励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发扬个性、弥补不足,更好地依托家庭情感教育方法实现成才目标,为学校情感教育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2.落实学校责任。在以家庭为主体渗透正确情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积极落实学校承担的情感教育责任,在家校合作机制中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与作用。例如,班主任应定期开展家访工作,在家访过程中与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关系等信息,为班级管理与学生个性化教育计划的编制提供第一手资料,扫除情感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盲区,找准情感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同时,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运用微信、QQ 等社交软件建立学生在校成长档案,将班级主题班会、校园实践活动、课后服务成果等过程性资料及时上传至家长群中,供其掌握学生在校动向,保证及时捕捉学生敏感的情绪变化并施加积极正向引导,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

(五)深化课后服务拓展平台,丰富班级文化建设

1.课后拓展延伸。当前“双减”政策实施对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班主任应科学处理好日常教学、课后服务与班级管理间的关系,结合学生情感发展的开放性、互动性、生成性特征进行教育观的重构,将情感教育由课堂教学外延至课后服务环节,基于“三部曲”模式推动课后拓展延伸活动的设计,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优化学生的活动体验、丰富情绪感知能力。例如,班主任可在班级内部组织开展以“快乐调查”为主题的课后活动,在课后服务环节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在倾听经典隽永的故事、观看街头访问视频资料的过程中生成感悟,初步形成对快乐概念的认知;随后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交流探讨,由组员分享对于快乐的理解以及生活中发生令人感到愉快的事件,聚焦“什么是快乐”这一核心话题进行思维发散、观点交换,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快乐很简单”“生活中的小事中蕴涵快乐”等理念,在此过程中通过故事的分享与交流发挥情绪感染与行为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对快乐概念的感性、生活化认知;接下来由教师组织开展“击鼓传花”“盲人摸象”等小游戏活动,营造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氛围,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深入体会集体配合、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及乐趣,进而提炼出“快乐是可以传递的”“快乐是分享”等核心主题,依托活动过程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有效培养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意识;最后由教师对课后服务进行延伸,以“制作快乐行囊”“街头访问收集快乐故事”等多个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绪感知力,促进学生良好社会品德与健全人格的养成。

2.建设班级文化。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需贯彻异质性原则,细化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及方案的编制。例如,低年级学生通常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律意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障碍,对此班主任应引入多种集体活动使学生达成人际交往中的“破冰”目标,在集体活动过程中养成团队意识、反思自身不足,利用集体荣誉感的养成发挥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与监督作用,营造团结进取的班级风貌;对于高年级学生,应聚焦个人品质、综合素质发展维度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利用多种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突破创新的文化氛围与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丰富情感教育内涵与价值。

三、结语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双减”政策根植于对学生课业压力过重的反思,聚焦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提升的双主线引领教育生态变革。班主任应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定位与工作要求,在师生沟通、班会活动、管理方法与班级文化建设等层面渗透情感教育内涵,营造和谐教育氛围与良性教育生态,赋予学生积极的情感引导与情感体验,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班级班主任情感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无课日”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个逗比班主任,培养无数段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