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彤 丁瑛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区幼儿园本部
绘本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技巧和戏剧元素从事绘本教育的一种方式,它是在指导者有计划的引导下,以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其活动方式着重“参与的过程”和“经验的统整”。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打破教师“传授者”和幼儿“接收者”的固化模式,探索戏剧活动应用在师幼互动关系的新内涵,本文从师幼互动契约的建构以及活动中师幼角色定位这几点入手来探究。
在绘本教育戏剧活动中,根据情节变化,师幼直接入戏,扮演相应角色,从不同角色立场上体验、探究和思考。在幼儿独立思考和表达自我的过程中,会生成角色身份代入契约、进行空间想象与建构契约,这些契约不需要教师点明,幼儿就能在虚拟故事情境的体验中领会和遵守。
契约的建构过程中要尊重每个个体,他们都是契约建构的有力支持者和践行者。不仅集体的要求应得到保证,个体的合理需要也应得到满足。根据个体产生的新需求、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教师要进行动态调整。
1.明确展示,表达契约
语言商定。教师通过口语、书面语等形式和幼儿协商制订契约,集体罗列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让幼儿主动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自己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法。通过师幼互动,顺利商量出“轮流表演”“耐心等待”“劝阻同伴”等契约。
动作引导。教师引导幼儿采用肢体动作来展示一定契约:通过用手指点幼儿、将手掌伸向同伴等动作,邀请同伴参与活动、分享看法(把手指放在嘴前,提醒彼此要保持安静;用手指耳朵,引导认真倾听等)。
2.间接暗示,领会契约
道具展现。灵活运用道具并赋予新的契约内涵,这些道具也就成了相关虚拟契约的媒介。在“纸王子”活动中,幼儿通过挥舞手中的魔法棒可以施展神秘的魔法,把自己变成王子和公主,再穿上漂亮的服装。活动以魔法杖为媒介,变得更加有趣和有序。
音乐引导。活动分别采用不同节奏的音乐作为开始、结束、安静或暂停等契约的表达媒介。以音乐为媒介表达的契约有趣味性、游戏性,让幼儿容易接受和理解,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在“逃家小兔”活动中,在水族馆背景乐中,幼儿扮演不同造型的“小鱼”,随着音乐节奏游来游去。音乐停止时,教师加入捕鱼人队伍来捉“小鱼”,“小鱼”赶紧藏起来。幼儿在音乐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活动中,幼儿需要用身体进行建构、用大脑进行思考、用言语进行表达。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完全一样,是受个性、性别、家庭教养方式等多方面不同程度影响的结果。所以,每个幼儿都是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世界,感受着、品味着、思考着。教师要尊重幼儿自己的想法,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抛弃传授式的教学,让幼儿自由表达和参与活动。同时,教师要学会适当地抛出问题,并开启暂停模式,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以集体、分组等形式进行对话讨论,探索交流。在抛出问题后,教师还要给予幼儿自由追问和质疑的机会,因为在追问和质疑的过程中,会引发幼儿和教师进行深层探索。在对话中,教师要做一个“拾穗者”,对幼儿的回答及时回应,使互动和对话能够不断地持续下去,推动活动的生发。
在绘本教育戏剧活动中,师幼以“角色”的身份入戏,这就要求他们会扮演不同类型、个性的角色。在这个角色中,师幼身心都会变得自由。有些教师怕秩序混乱,便设置了很多的束缚,这些束缚让师幼丢失了自我,丧失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必须打破这种束缚,从身体上进行“变形”,在变形中体验情感的变化,如速度变形——快和慢:每个人由于年龄或者工作的不同,造成动作有快有慢,比如送快递、外卖等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感受到急促的快速运动;而老年人反应和动作迟缓,幼儿能在慢动作中学会控制和调整。体态变形——高和低、胖和瘦:生活中每个人的体态都不相同,有高有矮,有胖有瘦。通过观察,幼儿能在戏剧游戏中思考用动作表现不同体态。性别变形——男和女:性别的变形,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另外一种性别。女孩可以扮演年老的老爷爷,男孩可以扮演温柔的妈妈,这样的变形可以让幼儿更加了解性别特征,强化性别意识。
在绘本戏剧活动中,最关键就是如何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建立一种信赖并且相互尊重的关系,能接收彼此不同的想法、感受与表达方式。教师要改变拒绝表演或游离的幼儿,试着接纳幼儿的意愿,并予以鼓励,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对不同的观点与表达不做评价或者要求,教师要通过正面口语的鼓励和反应式倾听,给予幼儿回应;对“了无新意”的动作,教师要接受创意的产生,适当给予幼儿真诚的鼓励。对幼儿不同的情绪,教师要采用“反应式倾听”,引导幼儿理清心中真正想要表达的想法。无论是教师或幼儿都必须培养接纳的心态,尤其是针对较为“负面”的感情或“欠缺”的能力,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与不足之处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师和幼儿的彼此接纳中,形成互信互赖的师幼关系。
师幼互动的本质是一个双主体的、以情感为基础的连续过程。教师与幼儿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教师应考虑幼儿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幼儿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并尊重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必须清楚幼儿的年龄特点,明确幼儿的活动兴趣,并在活动的设计上把着眼点置于幼儿的需求上。活动的实施过程必须顺应幼儿发展的规律,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幼儿,更不能以“教师本位”的身份意识干扰和限制幼儿的发展。教师应当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主动进行交往,让幼儿带着困惑,去讨论、探索、解决。
好的师幼关系不仅表现在师幼间关系的和谐、友好,还意味着教师与幼儿之间在经验、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分享。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气氛是我们体验生活空间的方式。气氛是老师将自己呈献给幼儿们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们将自己呈现给老师的一种方式。”在开展教育戏剧活动时,教师要营造民主、开放、自由、平等的氛围,并且和幼儿建立平等互重的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幼儿才能尽情尽兴地进行分享,教师也才能更理解幼儿。通过分享,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到幼儿关心的是什么、想要探究的是什么。
互动性指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表示师幼间的关系是互动性和双向性的。在教育戏剧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三种形式:教师引发的互动,个别幼儿或集体引发的互动,环境为主引发的互动。在这些互动中,教师需要及时地观察幼儿的反应,考虑幼儿的感受和需要,抓住教育契机,使每个幼儿都有表现自己创作才能的机会,这也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教师应当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不断更新对幼儿真实状况的认知,改变可能存在的教育偏见,发现和倾听幼儿内心的恐惧,给予幼儿关心、公平和尊重,和幼儿“同心同行”。
每个幼儿都是完整、独特的个体,在师幼互动、共同入戏的同时,教师应对幼儿保持观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实际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个体产生的新需求进行动态的调整,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支持幼儿更好地探索。幼儿也应当根据自身的个体差异和角色身份的差异,完成独特而有创意的演绎,以崭新的身份、多样的组合,和教师进行连续不断的沟通、交流、分享、体味教育戏剧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