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兵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学校 江苏 苏州 215126)
针对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其开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依赖系统的体育训练提升学生基础体育能力;但是,任何体育教学的开展均需要建立在保障学生身体安全的基础之上,因此,如何确保体育训练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往往是开展体育训练活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需通过构建完善的体育设施安全检查机制以确保体育训练环境的安全性,并依赖系统的体育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进而在从根本上防范安全事故,保障体育训练活动的安全开展。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创新初中体育训练的方式,提高体育训练的效果。
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升入高中,很多初中学校做着充分的准备。但是,有些学校及教师只注重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导致体育课的课时设置相对减少,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机会较少。最终,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反而得不到应有的释放,缺少应有的体育锻炼,这样一来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进行体育锻炼必须是具备良好、扎实的运动技术和理论知识作为教学指导,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问题。然而,目前初中学校的体育训练往往由于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指导,致使学校的体育在一种没有任何理论和指导的情况下,得不到所预想的教学效果,这就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教师的各种技术动作一定要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否则就会将错误的各种动作信息直观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影响到了体育教学训练的进程、深入与实施效果。
体育锻炼课程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它需要学生必须有一定耐性。然而,很多学生由于对体育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往往会出现缺乏耐心,无法完全地感受到这种体育培养的价值与意义。最终,他们在接受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常常浑水摸鱼,训练时的意志力并不坚强。
初中体育教学所需的体育设施种类多,因此,体育设施本身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会随之增加。在此基础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机制影响使得部分初中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致使用于体育设施层面的资金相对不足,进而不仅存在较为严重的体育设施陈旧问题,同时也不能有针对性借助专业安全防范设施以保护学生的身体安全。例如,针对足球教学,很多初中学校的足球训练场过于老旧,并未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这使得训练过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极易发生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
为保障学生安全参与体育训练,除了需要环境层面加强对于训练场所安全隐患的排查以外,还需要依托系统的安全教育机制向学生普及相关的安全防范常识。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初中学校均未针对体育教学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一方面与应试教育机制下其他学科对于体育教学的挤压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既没有提醒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应该注意的安全常识,又未能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运动技巧,导致本身缺乏系统体育训练的初中学生极易出现意外,并最终危害其身体安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因教师教学重视不足所致的课堂组织混乱问题同样是造成学生训练安全难以保障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现有初中体育教师部分缺乏充足的教学经验,既不能有针对性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案,又不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潜在的安全隐患,导致因学生纪律性差所致的安全事故时常出现,并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于教学方法角度,一些教师普遍使用军训式训练模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但其并未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质,这导致一些学生会在训练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并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损伤。
针对用于体育训练的训练场所,初中学校应进一步加大资金引入力度,注重对学生体育训练环境如:足球场、篮球场、田径跑道进行维护保养,使其能够满足基本体育训练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应于现场建立健全安全防护措施,并尽可能于体育训练场所附近设置学校医务所,进而一方面确保学生安全问题发生后的及时处理,另一方面从根本上就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消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应针对基础体育技巧构建完整课程知识体系外,还应尽快在教学体系中融入安全知识教育,在实现安全防范常态化的基础上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并以此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例如,针对短跑训练过程,教师要告知学生不可快速降速以及清理场地障碍物等基本安全常识,进而在帮助学生形成较好安全运动意识的过程中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
为从根本上消除体育训练过程所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除了应基于学生层面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外,还应在转变体育教育思维的基础上尽可能就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进而以此保障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有纪律进行。此外,应定期聘请专家或专业运动员到校进行安全常识讲解,在普及安全防范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就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进行提高,并以此为学生创设安全体育训练环境。
不管进行什么样的训练,提前预热是一个必然的要求,体育训练亦然。因为提前的预热不但可以活动各个关节韧带,还可以使四肢和全身肌肉得到充分的调动。因为与其它方式的训练相比,体育训练对于身体的要求多一点,而提前预热,可以使身体肌肉关节韧带等在锻炼前有一个适应过程,从而使身体逐渐进入并适应高强度的训练状态。
在学习和进行各种体育锻炼的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判断,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自身的一种锻炼活动强度和自己的一种锻炼量,比如,说话是为了让我们在锻炼期间可以“和自己谈话”,如果我们还是能够用正常的语言节律讲完整的一段语言,且还是能够长期地保持一种呼吸匀畅,说明我们已经到了正在进行一种健康的氧气运动状态,如果我们是喘着吁吁的样子说则是说明我们的整个身心都是缺氧,就要求我们尽量减少放慢。虽然一种合理、适宜的健康运动体育锻炼方法本质上是为了帮助促进一个人体内部可能会产生微汗或中度大量出汗,但或许这种锻炼方法本质上可因其季节、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也与之类似于年龄、性别、及其个体特征等多种影响因素相当。所以,应与自己的主观情绪感受和脉搏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将自己的训练量放置在一定的身体机能适宜的范围之内。
据相关资料表明,体育训练时运动的强度是由最大运动心率和心跳训练带组成,心跳训练带即为适当锻炼强度下的合理心跳范围。所以在体育训练时,要充分控制训练的运动强度,要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和训练量,要量力而行,这已经是所有训练培养和教育训练的一项基础性原则,所以我们在开始进行训练的整体过程中,训练强度首先必须是从低强度到中等强度逐步转变过渡;其中持续时间应该是逐渐地延长;而且运动次数也是因为下降而有所加剧。以上这些都是需要每一位个体能够互相适应的地域范围内进行慢速的递增,不要迫切欲望地寻找。一些看似拥有健康的体魄的年轻人也许会有一些潜在的疾病,更加迫切地需要他们正确把握运动规律与尺度。最好是在自己进行健康体育运动之前到正规医院检查看下专科和医师,全面检查身体,由专科和医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个人实际情况,开出具体的体育运动处方,再依方进行训练。所以说,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要控制训练的强度,不要因为自己年轻气盛而过量锻炼。
所谓的力量就是指我们在身体或者是身体某部位的肌肉正常工作中所具有的一种克服外部障碍和阻力的技巧和能力,力量也就是最主要的综合性运动品质,对于我们初中学生来说,对于这种技巧的培养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类:一种就是我们可以进行克服外部障碍和抵抗外部阻力的锻炼;其他则都是为了克服自己本人体质过重的一种锻炼。处在青春发育期阶段的初中学生,应该更加注重于充分地运用局部静态和动力学练习,同时也可以逐渐地进行局部的静态和动力学练习,同时还应该需要特别注意如何保护好脊柱,负荷的巨大重量和压力都很少不能太多。其培养目的虽然主要在于通过培养技术手段来促进每个学生肌肉的纵横向运动和协调发展,增大他们的肌肉活动力,但是,一定要尽量地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希望他们能够正确估计自身的运动力,以免导致使他们身体受伤,同时,初中学生还是希望可以逐渐地进行对于静力的训练,但也需要他们的练习得有度,不能过分地进行超负荷,与其他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比率一般宜为1:3左右。
所谓灵敏素质的训练指的是人体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具有能够迅速、协调、精确地完成一个动作。灵敏性素质培养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推广体育技术知识,以及我们的体育技术知识。灵敏素质培养的方式和手段十分丰富,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灵敏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我们的相关研究数据总结,在青春发展期前,女少年的灵敏素质比例要远远优于同一个年龄阶段的男少年。在我国青春期和性格发展的后期,男孩和女少年灵敏性品质又远远比其他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女孩多。基于这一点,对女性进行了灵敏度和综合素质的训练,在青春期前就要引起重视,在灵敏素质训练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时间、空间判断的准确性。我们要结合这一要求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动作的时间、空间指标做出严格要求。以此提升学生对时空的判断能力,促进灵敏素质的提升。
柔韧性素质主要是广泛泛指人类机器和身体各个关节的运动幅值,肌肉和韧带的伸展程度,它们依赖于骨骼的大小和结构,关节周围所有组织的压力、韧带、肌肉和皮肤的拉伸能力及其弹性。培养学生柔韧性素质的训练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即被动训练与主动训练。柔韧性训练的最佳阶段这一时期一般都在青少儿的时代,初一、初二两个学段的学生因为他们的身高、体重成长迅速,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明显,其柔韧性有所下降,因此,更需要同时进行一些柔韧性的训练,但是强度适宜小,并且需要结合体能和力量的练习来有效地进行,以便能够保持相对的平衡,随着年龄的推移,到了初三的柔韧素质已经受到了限制,因为此时大部分学生在体格和关节发育的过程中已牢固,拉伸的功能逐渐减弱。因此,要加大柔韧性训练的重量。
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体育素质来说意义重大,而且体育课堂教师则是增强体育锻炼效果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学校应该给予我们的体育课程和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去深入了解和认识感受当前中国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形势和理念,从而有针对性地准确把握当前现代中国体育课程的培训内容作为其教学战略进行调整,使其课程观念、模式、方法及其教学技术能够适应当前现代经济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只有进一步地加大对体育课程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力度,才能够提高和增强体育课程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总体课程的教学能力,才会增强其在体育锻炼中的实践性和效果,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素养。
教师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也是提高体育锻炼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只是仅仅依赖于教师的努力,缺乏了学生自己主观地参与的运动和体育锻炼,达不到我们所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尽量努力调动和激发广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性和参与意识,让广大学生用积极的姿势和精神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体现体育训练的真正价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由于家庭、能力、个性的差异,使得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充分地注意和利用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因素,例如兴趣爱好、性格、心理品德等。体育课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这些个性化元素,才能更好地去贴近和了解学生,倾听到学生内心中的想法,更好地体会到学生主观需求。最终,教师才有可能与全体学生一起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体育师生关系,并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们的配合下,完成了高质量的运动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并非仅仅依靠我们的口头说话才能够完成,还是需要我们教师的语言身教。所以,教师应该全面、深刻地向学生讲解一些动作,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真了解与掌握。同时,在做出示范动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到合格、规范,不给学生预先犯了错误而导致学习失败的空间。只有通过教师正确的言传身教,学生才会轻松愉快地接受到体育培训,最终达到了提升体育培训的有效率。
当今的初中学生正值得到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课堂上的老师们必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的身心情况,使得学生能够练就坚强的体魄。具体来说,教师应该鼓励初中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且应该充分考虑到自己膳食的合理性及其科学性。同时,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要定期地检测到当前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地了解到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调整教学规划和教学内容,合理掌握体育训练的强度和难度。
初中生的体能训练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主观努力,还需要学校的重视与社会的关注。但是,体育训练水平的提升,也离不开硬件设施的革新与维护。只有安全系数高的体育设施,才能确保学生在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放心训练。因此,在强化体育训练效果的前提下,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设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保障初中生体育训练安全始终是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对此,需进一步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在尽可能消除训练场所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全面向学生普及基础安全常识,进而有效构建安全的体育训练环境,并在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上促进其体育素养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