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赢丹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对交往、理解以及友谊极其渴望的时期,通过人际交往从而结成自己的关系圈是健全个体人格的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离开原生家庭且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过于维护自己利益的不良行为。人际交往能力作为社会适应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学生各项能力的发挥,因此,现如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为42.71%,男女间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轻度人际关系困扰的约40%,重度人际关系困扰约20%。总之,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利于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与人际交往的情境相似,交往与规则认知可直接迁移到活动者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根据相关研究,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用正确的方式面对困难与挫折,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培养,由于体育活动具有开放性和集体性的特点,这为大学生提供了交往所需要的场所,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水平,在一定限度内,体育活动的强度、活动频次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体育活动参与程度越高的个体其人际交往能力往往越好。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体育活动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同伴依恋是指个体与同伴之间建立起来的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与支持的关系。依恋理论认为,在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能力的发展中同伴依恋起着的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同伴依恋水平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特别是对人际交往适应力的影响最大。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逐步离开家庭进入独立状态,同伴依恋安全高的个体,其人际交往和人格,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低安全的同伴依恋对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对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即具体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基于这个问题,本研究提出假设H2:同伴依恋在体育活动与人际交往能力起中介作用。
人格特质作为个体一种特定的、持久的心理行为模式,是预测个体能力最有力的指标之一,尤其是外倾性人格,研究表明,外倾性是稳定的人格特质,也具有稳定神经机制。外倾性特质明显的个体更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外倾性人格的个体有着开朗活泼、乐于交际及不拘小节等性格特征,这样性格特点的个体喜好融入人群,运动心理学认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直接影响可能受到外倾性人格的调节。根据内外倾向不同的个体的性格特征假设,在相同情况的同伴依恋安全程度下,外倾性人格善于交际的特质说明其人际交往能力更强。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外倾性人格将调节该中介模型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后半段,即调节体育活动和同伴依恋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图1为假设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江苏某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网络上进行问卷的发放,最后共获得有效问卷327份。
(1)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
采取陈作松综合考虑体育活动维度的建议,使用由梁德清等,编制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该量表从强度、时间、频率3个维度进行测。其中,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每个维度分为5个等级,其中强度与频率分别记1-5,时间计为0-4分。体育活动等级评定标准为:<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为大运动量。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618。
(2)人际交往能力问卷(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
本研究采用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ICQ)是由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编制,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分别为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和情感支持。共40个题项,每个维度分别包括8个题项,所有题项均采用1-5点计分,分值越高表示人际交往能力越强。以往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
(3)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R)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
采用Armsden与Greenberg编制、宋海荣翻译和修订的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该量表从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和同伴疏离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共有25个题项,采用1-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同伴依恋安全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Cronbachα系数为 0.92。
(4)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的内外倾性人格分量表。
采用罗杰和戴晓阳编制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内外倾分量表,共12个题项,采用双极形容词形式6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外倾性人格特质越强。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1。
通过文献资料法充分了解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同伴依恋、外倾性人格等心理变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发放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量表,人际交往能力问卷、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R)中同伴依恋分量表以及EPQ中外倾性人格量表,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并通过SPSS 22.0以及PROCESS 3.3进行数据处理。
对收集的数据通过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11个,其中首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5.57%,(远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该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被试者平均年龄19.4岁,其中女生占42%,男生约57%,主要被试人群为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体育活动、同伴依恋和外倾性人格都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如表1所示。
通过温忠麟和叶宝娟推荐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方法,在对数据的正式处理之前,标准化的对各变量进行处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的检验方法是对同伴依恋在体育活动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然后检验外倾性人格在改中介模型后半段的直接路径和中介效应的调节。
(1)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26,P<0.001),加入中介变量同伴依恋后,该直接预测作用依旧显著(β=0.20,P<0.001);体育活动对同伴依恋的预测显著(β=0.16,P<0.001),同伴依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同样显著(β=0.13,P<0.001)。 在 Boot-strap 检验结果中,[0.03,0.11]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在该中介效应中占比为93%,因此,同伴依恋在体育活动等级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2)条件过程检验。
按上文中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回归方程的参数检验。在方程1中,体育正向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β=0.19,P<0.001),外倾性人格与体育活动的交互项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β=0.07,P<0.05),表明外倾性人格调节了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过程。方程2中,体育活动经历正向预测同伴依恋 (β=0.27,P<0.001)。方程3中,同伴依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预测显著(β=0.07,P<0.05),体育活动正向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β=0.15,P<0.001)。表明同伴依恋在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外倾性人格与同伴依恋瘾的交互项正向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β=0.09,P<0.05),说明外倾性人格调节了同伴依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过程。
本研究通过探讨得出体育活动可直接、间接作用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同伴依恋对体育活动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起中介作用,外倾性人格在体育活动—同伴依恋—人际交往能力的路径中有调节效应。人际关系包含着众多因素,其中所包括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适应程度的重要体现,大学阶段是个体迈上成年,走上独立的重要转折期,融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与他们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并且要适应心理上的独立,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通过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获得人际联结以对抗孤独感,自身所具有开放性与集体性特性的体育活动可作为人际交往手段成为大学生快速融入新环境的首要突破口。
此外,体育活动正向预测同伴依恋,体育活动多为集体性活动,要求队友间的配合,同伴间的信任,同伴依恋是个体共情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体与同伴之间的紧密情感联结,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同伴依恋的安全性更高,不仅如此,同伴依恋在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同多数社会常识一致,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所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同伴依恋的安全性更高,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共情、建立链接,这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外倾性人格在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同伴依恋之间的起着调节作用。外倾性人格在体育活动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有调节作用,而且在同伴依恋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中也起着调节作用。首先外倾性人格的个体比内倾性人格的个体更善于交际,这符合外倾性人格的性格特点,所以一般来说外倾性人格的大学生交往能力更强,可见,在高安全同伴依恋和外倾性人格的共同作用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越高,其中同伴依恋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利因素,外倾性人格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调节因素。
体育活动参与等级越高的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应重视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因此学校应在此基础上倡导体育活动,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以及举办体育比赛,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氛围;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在认知情感方面让学生爱上体育活动,学生自己也应重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