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焕,李雪鹏,陈国梅,陈艳艳
(台山市中医院放射科,广东 台山 529200)
从附件区肿瘤样病变及肿瘤的角度来分析,其具有分类复杂的特点,尤其是在检查过程中异病同影及同病异影的发生率较高,加之组织学类型十分丰富,因此导致针对附件区含实性肿块的定性诊断始终是临床上的一个难点。常规的MRI 检查虽然在形态学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但若附件区含实性肿块属于不典型的肿块,则在鉴别肿块良恶性方面依然有着较高的难度。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属于分子水平MRI功能成像的一种,能够对常规的MRI 序列进行有效的补充,提供病灶水分子扩散受限程度的微观信息,可间接反映病变组织的结构。现阶段,在针对腹腔肿块的诊断中,DWI 的应用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次研究就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附件区含实性肿块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台山市中医院2020 年4 月至2022 年3月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46 例附件区含实性肿块患者的MR 资料。将其中20 例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恶性组,将其中19 例交界性肿瘤患者纳入交界组,将其中7 例良性肿瘤患者纳入良性组。病例纳入标准:1)具备完整的MRI 平扫、增强扫描的相关资料及DWI 序列检查的相关资料,并有病理学检查结果;2)接受MRI 检查前未接受过放疗、化疗、穿刺检查及手术治疗等[1];3)对研究内容表示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接受DWI 序列检查的过程中存在较大伪影,无法对ADC 值进行测量[2];2)合并成熟囊性畸胎瘤或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存在转移瘤;4)病历资料缺失、中途退出本研究或同期参与其他临床试验。恶性组20 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31 岁,最大年龄为56 岁,平均年龄(44.31±1.80)岁。交界组19 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29 岁,最大年龄为58 岁,平均年龄(45.64±1.45)岁。良性组7 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30 岁,最大年龄为57 岁,平均年龄(45.18±1.26)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照研究。
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接受MR 盆腔扫描,扫描所用的仪器为SIEMENS 1.5T(SIEMENS ESSENZA)MR 机,接收信号使用八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扫描过程中所使用的序列主要包括抑脂FSE T2WI(冠状位、横轴位)、不抑脂FSE T2WI(矢状位、横轴位)、不抑脂FSE T1WI(横轴位)、横轴位两个b 值DWI(b=0s/mm2、800s/mm2)、抑脂T1WI(矢状位、横轴位及冠状位)。在对患者实施DWI 扫描的过程中,使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技术,相关参数设置如下: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3 mm,b 值为0s/mm2、800 s/mm2,TE 为72 ms,TR 为4100 ms,矩阵为94×122,视野为32 cm×24.7 cm[3]。所有患者接受DWI 扫描后都需要上传相关的检查图像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上传至Womsoft Version 5.0 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期处理。进行图像后期处理使用的是SIEMENS ESSENZA 机自带的工作站,处理后可获得ADC 图及b 值为0s/mm2、800s/mm2的DWI 的图像。对所获得的DWI 图像信号进行记录,测量肿块的ADC 值[4]。在实际判断DWI 信号的过程中,主要与患者的盆底肌信号进行对比。若DWI 信号与盆底肌信号等同或是偏低,则判定为等信号或低信号;若DWI 信号与盆底肌信号相比更高,则判断为高信号。在实际测定ADC 值的过程中,需由两名主治医师及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共同探讨病变的实性部分并测量相应区域的ADC 值,测量过程中要保证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大于30 mm2,测量过程中要尽量避开患者的囊变区域、坏死区域及出血区域。若患者的病变部位存在信号不均匀的情况,需要对ADC 值的最低区域进行测量[5]。
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的ADC 值。统计并比较采用ADC 值诊断三组患者病情的准确率[6]。
采用SPSS 25.0 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或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Kruskal-Wallis H 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行χ²检验;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判断ADC 值在诊断附件区含实性肿块中的效能,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恶性组患者平均的ADC 值为(0.83±0.14)×10-3mm2/s,交界组患者平均的ADC 值为(1.38±0.12)×10-3mm2/s,良性组患者平均的ADC 值为(1.67±0.54)×10-3mm2/s。在三组患者中,恶性组患者的ADC 值最低,其次为交界组患者,最后为良性组患者,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ADC 值的比较(mm2/s)
经ROC 分析可知,采用ADC 值诊断恶性组患者病情的准确率为95.00%,诊断交界组患者病情的准确率为94.74%,诊断良性组患者病情的准确率为85.71%。采用ADC 值诊断三组患者病情的准确率均较高,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采用ADC 值诊断三组患者病情的准确率[例(%)]
附件肿瘤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类妇科疾病,包括附件区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及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也叫中间性肿瘤,是指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的一类肿瘤。在所有附件恶性肿瘤中,卵巢癌的致死率最高。据统计,一期卵巢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90%,二期卵巢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70%,而三期或四期卵巢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有30%。最近几年,附件区含实性肿块的发生率在我国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针对此类患者,要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基本原则,以改善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延长附件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从临床诊断的角度来看,附件良性肿瘤的诊断难度相对较低,但对于附件恶性小肿瘤来说,由于此类肿瘤都属于实性瘤,加之其体积较小,解剖位置较为隐蔽,因此被发现的难度较大,有时很难将其和一些血流丰富的生理性包块区分开来,这就导致一些附件恶性小肿瘤的早期诊断难度较高,有着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通常情况下,若患者附件包块的直径在5cm 以内,医生会建议其定期复查,并对其实施定期随访。若患者附件包块的直径超过5cm,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对其进行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对于一些体积较大的附件恶性肿瘤来说,往往在发现时肿瘤就已经进展至晚期,治疗的难度较高,患者的预后较差。因此,临床上应在附件恶性肿瘤发病的初期尽量做到明确诊断,并及时予以治疗,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针对参与研究的46 例附件区含实性肿块患者的ADC 值进行测量。研究结果显示,在三组患者中,恶性组患者的ADC 值最低,其次为交界组患者,最后为良性组患者,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附件区含实性肿块患者来说,恶性肿瘤及交界性肿瘤患者多表现出DWI 的高信号,而多数良性肿瘤更多地表现为DWI 的低信号[7]。本研究中恶性组患者、交界组患者、良性组患者的ADC 值呈现出由低到高的状态,由此可见,通过分析患者的ADC 值有助于区分附件区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及良性肿瘤,诊断的整体效能较高,对于附件肿瘤的定性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采用ADC 值诊断三组患者病情的准确率均较高,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凌利等[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附件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过程中,关于ADC值及DWI 的应用已有很多报道,在CNKI 数据库中也能搜索到较多的相关文献。但从各个文献的研究结果来看,存在着较多的争议性。主要原因在于,附件区肿块的成分相对复杂,分类较多,不同文献入组病例的种类及数量差异较大,存在DWI 扫描时d 值不统一及ROI 选择不一致的情况。从形态角度分析,附件区肿块大体可分为实性肿块、囊实性肿块及囊性肿块三类;从囊性病变角度分析,液体成分及其黏稠度都会对肿块的ADC 值产生直接影响[9]。若肿块的液体成分中含有大量的角蛋白、黏液及血液,则在实际DWI 检查时会出现高信号的状态,而ADC 值也会相应地呈现减低的状态[10]。若附件区肿块的性质为恶性,则会出现核质比增大及细胞密集的情况,在进行DWI 扫描时会呈现出高信号状态,而ADC值也会相应下降。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成熟囊性畸胎瘤在DWI 序列中易混淆为恶性病变。但是由于这两种病变内部均含有脂肪成分及存在出血问题,因此在实际辨认的过程中可结合常规的MRI 序列,进而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本次研究在入组阶段,为了保证后续研究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展开,没有纳入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成熟囊性畸胎瘤病例。有研究指出,对于附件区纯囊性病变患者来说,通过常规的MRI 序列就很容易进行诊断,因此在研究中应删除此类病例[11]。本次研究中,患者的病变主要包括实性肿块及囊实性肿块,通过分析患者肿块实性部分的ADC 值,对肿块的良恶性质进行了有效的鉴别。
从最近几年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在DWI 扫描中各研究应用的最大b 值从500s/mm2到1000s/mm2不等,而对ADC 值进行测量及分析DWI 信号强度时,受b 值的影响相对较多。这也是导致不同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对附件病变患者进行DWI 扫描时,欧洲泌尿生殖协会提出应将b 值控制在800 ~1000mm2/s之间。因此,本研究在对患者进行DWI 扫描时,将b 值设为0mm2/s、1000mm2/s,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肿瘤是否存在扩散受限。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在实性部分多表现为低ADC 值,而良性肿瘤则表现为高ADC 值,这与既往相关文献[12-15]报道的结果大致相仿。由此可见,通过ADC 值对附件区含实性肿块进行定性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有利于临床医生对肿块的性质进行判断。但本研究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组内的病变类型较多,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另外,由于本研究纳入了部分囊实性病变患者,对于一些肿块实性部分较小的患者来说,测量结果易受到囊液成分的影响,准确性有待提升。
综上所述,在附件区含实性肿块患者中,由于恶性肿瘤患者、交界性肿瘤患者及良性肿瘤患者的ADC 值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在对附件区含实性肿块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ADC 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判断肿块的良恶性质,诊断的准确率整体较高,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