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下 江淮之间

2022-12-02 03:32马启俊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22年7期
关键词:皖西六安淮河

◎ 文|马启俊 编辑|吴冠宇

六安,地处安徽省西部,故俗称皖西。六安之名始于汉武帝,取衡山国内的六(音lù)县、安风、安丰等县的首字,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从地理位置来看,六安位于大别山东北麓,淮河之南,长江之北。周边有三省八县市,东邻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南接安徽省安庆市和湖北省英山、罗田两县,西与河南省商城县、固始县毗连,北接安徽省淮南市,与安徽省阜阳市隔河相望。六安东连西接,南通北达,背山面水,衔江济淮,自古为进出中原之咽喉,沟通江淮之要冲。无论是山川形胜等自然形态,还是经济、文化、民俗等人文景观,都反映了六安是不可忽视的连接南北东西的枢纽和桥梁。有诗云:

屏障东南水陆通,

六安不与别州同。

山环英霍千重秀,

地控江淮四面雄。

大别山用它那巨大的臂膀连接了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把中原大地的两条著名的河流牵连在一起。六安正好介于江淮之间。流经六安土地的河流,分头注入淮河和长江,六安勾连江淮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六安得大自然之垂青,让她的西南部是巍峨雄伟的大别山区,南部是山水相连的长江流域,其余是平坦肥沃的淮河平原,因此,六安称得上是一颗出现在大别山下、江淮之间的光彩夺目的明珠。

有山就有水,山水总相依。山是水之骨,水是山之魂。大别山是江淮分水岭,用它那巨大的臂膀连接了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把中原大地的两条著名的河流牵连在一起。六安正好介于江淮之间,流经六安这片土地的河流不计其数,无数泉水汇入山涧溪流,蜿蜒穿行,跌宕在大别山的丛林沟壑、悬崖绝壁之间,逐渐汇聚成众多支流,最后形成了淠河、史河、杭埠河三条主流,其中淠河、史河流入淮河,杭埠河流入长江。流经六安土地的河流,分头注入淮河和长江,六安勾连江淮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三条河是六安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是沟通南北、连江通淮、商贸往来、互通有无的水上命脉和经济廊道。可以说,它们是六安人的母亲河,也是六安人的生命所系、魂魄所依。

淠河是六安境内最大的一条内河,是六安的母亲河,其上游是大别山腹地,中下游是江淮之间的平原地区,最后将源自大别山的水带入淮河,成为淮河的重要支流。淠河水不仅滋润浇灌了两岸的庄稼,养育了临水而居的村庄和人民,还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六安人靠着淠河而生息,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栽桑养蚕,种麻种茶,行船放簰,打鱼捕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过了一年四季,走过了世世代代。

古代淠河上游的大别山腹地盛产茶和麻,这些茶、麻通过淠河古水道,运出山外,再经淮河转运,销往全国各地。淠河也就成了沟通大别山和淮河的重要通道和名副其实的茶麻古道。当然,淠河从上游源源不断运往山外的还有粟米、竹木、木耳、香菇、山漆、桐油、猪鬃、毛皮、药材、土纸、木炭、扫帚等山区的土特产,满足了江淮平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还有山外的布匹等工业产品、食盐等生活用品由淮河再经淠河运进山里,沿途销售。货物的进出,商品的集散,船只竹排的往来,商人、旅人、船工、排工的停歇消费,使淠河两岸出现了一些繁忙的码头和集镇,与淠河一起构建出一条连接大别山和江淮平原的动静相宜的水上黄金通道。

六安的山山水水不仅护佑了万千子孙,也孕育、养成了丰富而独特的以六安为中心的皖西文化,使其具有了吸收古今中外、沟通东西南北的特点。

大别山不仅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更是文化分区划界的分割线。由于大别山的横亘和阻隔,周边的文化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北部出现了商周文化,西部出现了荆楚文化,东部是古皖文化,南部有徽派文化。以六安为中心的皖西文化既有西部楚文化沿着淠河、史河再经淮河由西向东在皖西腹地、江淮之间的延展、波及,也有皖北老庄文化、江淮水利文化向南浸润,以及皖南徽派文化向北流播的交互影响,因此呈现出包容杂糅的区域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六安被人称作吴头楚尾,古老的大别山民歌要用楚语演唱,大别山深处至今还保留有大量皖南徽派古民居、古村落、古集镇,皖西大地星罗棋布地分散着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这些都足以说明皖西文化吸收古今中外、沟通东西南北的特点。

皖西文化中首先值得称道的是皋陶文化。

六安是上古四圣之一皋陶的封地,故六安又称“皋城”。皋陶与尧、舜、禹并称“四圣”,是中国的司法鼻祖。他善谋略,辅佐帝舜和大禹,总揽政务,主持制定和实施“五刑”,主张立德修身,首提“九德”,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禹本来准备把帝位禅让给皋陶,因其早卒,故封其诸子于英、六,举其长子伯益为继承人。皋陶生于少昊氏之都曲阜,率领部落辗转迁徙,聚居于六安,死后葬于六安,至今六安市东二十里铺仍有皋陶墓,供后人瞻仰祭奠。皋陶的后裔自先秦以后逐步迁移扩散到全国多个省份,不断繁衍发展,派生出二三十个姓氏。皋陶文化还与先秦时期分布于山东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徐淮夷、舒夷文化和皋陶后裔众多姓氏文化有联系,更是中国法治文化的重要源头。可以说,皋陶文化见证了六安古老的历史、江淮文化的变迁、中华上古文化的源头和中华众多姓氏的形成,是六安所拥有的一张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其意义非同一般。

六安的民间文化是江淮区域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与淮河下游、长江中游的文化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六安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喜怒哀乐、前世今生都可以用那一口原汁原味的江淮方言和俗语土话,融进高亢的大别山民歌“挣颈红”、“慢赶牛”,尽情地宣泄,一如山民的质朴耿直,而独具特色的“五句头”情歌又把年轻人的爱情或委婉含蓄或大胆直率地表达出来。

皖西庐剧是庐剧的西路,与皖中和皖东的中路庐剧、东路庐剧有所不同,唱腔独具特色,剧目久演不衰。大别山民歌和皖西庐剧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六安国字号的民间文化资源。

黄梅戏从长江之滨的安庆流传到大别山下、淮河南岸的六安,从皖南到皖西,并在皖西大地生根开花。和皖西庐剧一样,黄梅戏受到了六安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两朵并排开放的民间戏剧之花。还有那颇具淮河风情的淮词、老婆歌、大鼓书和皮影戏等民间曲艺种类,更是从淮河下游逆流而上,在淮河上游和淠河流域广泛传播,顽强保留至今,成为皖西民间艺术的瑰宝,唱尽了皖西平民百姓如歌如戏的人生。

六安的文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给了他们生命和智慧,他们又积极地向大别山民和江淮民众学习,汲取丰富营养,参与文化创新。六安的山水养育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文学家,蒋光慈、“未名四杰”、徐贵祥等现当代文学名家照亮了六安文学历史的天空,也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六安襟江带淮,拥有大别山的天然屏障、江淮水道的运输之便、物资人口的富足之利,因此其战略位置和军事价值十分重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王朝逐鹿决胜的战场。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六安境内封国林立,先后立有英、六、蓼、群舒等诸国。战国时期,诸侯争战兼并,境内就有吴国和楚国在淠河、淮水流域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楚国东进皖西,曾在淠河的下埠口设置灊邑。公元前511年秋,“吴人侵楚,伐夷,侵灊、六。楚沈尹戍帅师救灊,吴师还”,“楚师迁灊于南冈而还”。南冈是古代东淠河上的重要渡口,在今霍山县城以东。

秦汉之际的六安人英布跟随项羽、刘邦征战,战功显赫,被封为楚九江王、汉淮南王,其都城就在六安的西古城。秦汉以后,发生在六安淠河至淮河间的大小战事不断,著名的如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清代的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抗清之战。六安还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苏区建设的模范地区,是安徽省及大别山区抗日的指挥和活动中心。创建鄂豫皖苏区和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三大起义中的两大起义——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还有苏家埠战役、鹿吐石铺大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张家店战役等都发生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后,在授衔的共和国开国将军中有108 位是从六安走出去的,全国十大将军县,六安就占了两个:金寨县、原六安县。其中,金寨县还因为出了59 位将军而成为名列全国第二的将军县;裕安区的独山镇更是“一镇十六将,独秀大别山”。

依山傍水,通江济淮,如今的六安更是在江淮人民共谋发展和推动长三角城市发展、长江和淮河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

六安是江淮分水岭,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六安人民修建成了号称“人间天河”的淠史杭灌区工程,创造了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修建了佛子岭、响洪甸、梅山、磨子潭、白莲崖、龙河口六大水库,高峡出平湖,这些水库如同镶嵌在山间的颗颗明珠,发挥着蓄水、泄洪、发电、灌溉、养殖、旅游等作用。它们和淠史杭灌区工程一起,不仅让六安的水更好地为六安以及更大范围内城市的经济发展、百姓的生产生活服务,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名副其实的“大水缸”。

六安人的治水奇迹,不仅实实在在地响应了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也通过实践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的正确性。

六安人为了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在新时期投入大量资金退耕还林,将库区的网箱养殖全部拆除,不上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项目,以保护大别山区和江淮流域的生态环境。在此前提下,积极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养殖业、旅游业,走出一条既保护生态,又改善民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2018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提出了江浙沪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为六安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六安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对接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支柱产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真正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实现同频共振、互利双赢,一体化发展,为长三角城市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特别是长江、淮河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做出贡献。

如今的六安,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新桥国际机场近在咫尺,是陆路交通枢纽城市;山明水秀,植被丰茂,空气清新,生态宜居,是国家园林城市;还是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安徽省会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节点城市、长三角产业转移辐射城市。

如今的六安人正以发展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气度,不仅致力于新六安的建设与发展,还要重新依山傍水,通江济淮,在江淮人民共谋发展和推动长三角城市发展、长江和淮河环境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全新的六安必将会在大别山下、江淮之间再次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猜你喜欢
皖西六安淮河
淮河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广西六安金矿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回马枪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六安茶香也袭人
回马枪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
淮河在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