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亦宁
(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更加深入、更加频繁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使国内的翻译市场急速扩张,所需翻译的文件等日益增多,同时需要翻译时灵活多变,翻译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商贸英语翻译的工作者需要有不止于英语的多方面素养,目前国内如何快速培养出大数量、高质量的商贸英语翻译人才,来填补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导致的国内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缺口,成为目前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方面实力得到了长久持续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开始进行国内外的不断交流。商贸英语翻译在这时不只是简单地对字句进行翻译,它包含了商贸活动中的各种文件:商务报告、产品介绍书、合同协议等。现在社会上需要的翻译人才需要在英汉翻译时具有较高英汉翻译素养的同时有一定的商贸专业知识。很多高校在认识到这一社会需求后,对商务英语教育教学正在进行改革,提出在教育教学时要抓牢语言技巧的基础,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通过新的培养方法提高学生应用商贸英语的能力。不同有高校探索出了不同的培养模式,有的高校通过类似于教育实习的见习、顶岗实训、基地实训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商贸英语的能力;有的高校通过和当地企业进行合作交流,让社会相关人才走进学校传授经验,学生走出学校进行实际体验学习经验;有的高校在校内设置能力培养课程,包含商务信息、商务管理、社会交际很多方面,根据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定制相关课程进行培养。但是很多高校依旧不能满足社会上相关企业对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很多外语院校的毕业生任职后仍然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翻译工作,能够直接上岗工作的毕业生少之又少。
大部分高校没有清晰的培养方向,延伸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后的成绩评估方面不够明确。高校在对商贸英语翻译专业的同学进行教学时,虽然明确了要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水平和在社会上应用商贸英语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时都是通过综合性方向培养、总结性方式考核。这种方法不利于根据社会需求灵活性变通学生的培养方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不容易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且在最后的总结性考核中无法对学生在实际情况下应用商贸英语的能力进行考核。
教学内容不够贴合学生的培养方向。高校把社会所需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类型作为学生培养的方向,但是很多高校在教学内容上把商贸英语当作一种更加深入细致的英语翻译专业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大多围绕教材进行拓展。但是社会需求的商贸英语翻译人才更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更多开展具体的商贸英语应用能力训练,保证学生的写作、听力、口语等技巧的培养。
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所培养学生无法满足相关企业对商贸英语人才的需要。部分学校在商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上依旧沿用传统的英语专业培养模式,教学偏重于阅读能力和英语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实训环节设置的课程较少甚至没有,在培养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听力、口语能力较差,严重缺乏对商贸领域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实际应用商贸英语的能力,达不到社会对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种主要培养问题中,最后一点对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影响最大,一个好的培养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加强其实践操作能力,达到社会上对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所以,目前高校最重要的就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在现有基础上对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
在对商贸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流后,确定一个较为明确的培养方式,高校可以与当地或附近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企业三方监督协议的实行。协议内容:企业帮助校内学生进行实习、相关技能实地培训等,学生可向企业咨询行业内的相关信息,同时企业可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录用就业。学校负责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对培养能力进行严格考核。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对口解决企业对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还可以保障学生的实习效果,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这种模式是将学习和实践交替进行,例如在一个学期内,有十六周时间,七周学习商贸、英语的专业知识,一周到企业或学校仿真实验室进行实践,总结实践中的不足后带着问题再进行七周的专业知识学习,然后再一次进行实践活动。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根据学习和实践情况自我调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后,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商贸英语翻译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实际应用商贸英语的能力。
这种模式将企业的培训基地和学校的教研室交融在一起,双方的资源可以互通共享,企业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让企业内员工到合作基地让校方教师在理论基础上对其进行再次深造。在这一模式下,高校和企业可以达到共赢,校方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理论知识素养,方便企业进行管理,企业为校方提供学生相关翻译技能训练平台,同时校方还可以向企业输送商贸英语翻译的毕业生,采用交融合作模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这种模式下,将教学模式调整为项目化教学,在课堂上将理论和实践应用结合,传授学生知识,帮助其理解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校外培养时,将社会实践放在第一位,学校和企业基于学生实践情况,可以互相交换资源,学校提供理论知识教学,企业提供实践操作教学,达到一种互惠机制,双方都可以对人才进行培养深造,培养出满足社会对商贸英语翻译人才要求的毕业生。
这种模式是将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细化分流。分流的基本原则是动态变化的,根据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状态,学校相关专业人员对现状进行分析后对学生进行有目标的分流培养。分流后,学生可以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商贸英语翻译人才在不同方面的需求,在校内培养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分配教学资源,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可以对分流后的同学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校外培养时,在企业中分流对应的岗位进行实践学习,同时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考察,对优秀人才直接录用,既帮助了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快速培养,又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即时需求。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国家经济也在日益增长,对商贸英语翻译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在为英语专业教育带来时代机遇的同时也为高校培养商贸英语翻译人才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的教育观念需要与时代一起进步,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方式,建立起社会实际需要的翻译人才模式。在培养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作为商贸英语翻译人才时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相关素养,为社会经济对外交流和合作等活动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