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2-12-02 08:06文婷李靖文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村民旅游体育

文婷 李靖文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正式提出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战略。自此战略提出以来,陆续发布了相关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等。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振兴,乡村体育文化不可缺席,适当开发体育旅游,既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也能让村民们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

1、乡村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1.1、培育新兴市场,助推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体育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它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和周遭相关产业发展相融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也弘扬了当地传统体育文化,从而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如,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长期举办固定国家级赛事,带动培训、户外拓展、户外产品销售等整个体育服务产业链;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不少人选择“互联网+体育”模式。如,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北山村,“北山狼”户外运动品牌的创始人吕振鸿,他研发制作并利用互联网销售户外运动用品,给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带领村民们实现共同致富。

1.2、推进绿色发展,致力生态宜居

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最大优势,要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足、生态和谐。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乡村青年人陆续前往经济发达的城市;随着城镇化加重,与之而来的是人口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就业竞争压力大等问题;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村民们也逐渐意识到,要建设美丽乡村就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金华市浦江县杭坪镇村民将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利用地形优势,打造户外运动探索营地,设有卡丁车、飞拉达攀岩等十几个体验项目,前景广阔的户外运动营地吸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也带动了民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吸引那些被迫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的游子返乡就业。

1.3、兴盛乡村文化,形成新乡风文明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在建设美丽乡村时,不仅要硬件设施配备齐全,更要注重乡风文明“软件”的建设,培养良好的家风家训;形成乡规民俗,除陋习、树新风;在乡村地区开展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活动以及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文化,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促村际关系和谐、体育参与助邻里关系和睦,基层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例如,七十二寨的斗牛文化给侗族人民的生活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增强群族凝聚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既促进了七十二寨的旅游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对侗族独特的斗牛文化起到了宣传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作用。

1.4、坚持多元共治,实现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使乡村社会秩序井然。坚持以自治为基础,充分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自治组织建设中去;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强化道德引导作用,引导村民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如,浙江金华武义县朱王村,体育场馆没有设专业人员管理,但村民们都会自觉清理体育场馆、熄灯关门;体育既改变了村庄的经济状况,同时也促进了村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1.5、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利用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一种轻松舒适的体育生活方式,鼓励在乡村地区发展体育相关产业,将乡村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二者融合,发展体育旅游、生态体育、康养体育等乡村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村民就近就业,使村民增收,让村子富起来、村民的生活美起来。如,浙江省绍台州市天台县后岸村,承办了全国老年气排球邀请赛、举办气排球比赛,也承办了浙江省生态运动会的钓鱼、越野赛事等,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体育带来的经济效益,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村民们的“体育饭”也越吃越香。

2、乡村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瓶颈

2.1、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未形成规模经济

首先是体育产业在乡村地区发展基础薄弱,村民参与度不高。在以农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下的乡村地区,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较薄弱。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371.34万个,其中村委会体育场地面积为5.85亿m2。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中存在供需不平衡问题,体现在村民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多样化及专业化上的需求与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及财政拨款上。在乡村,一方面是体育基础设施缺乏,另一方面是村民们对现代体育项目选择漠视,参与度较低;再者是市场主体之间缺乏合作和关联性,现阶段,“体育+旅游”模式开始盛行,但在这种模式下的体育企业、运动俱乐部等分布较散,大多未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住宿、餐饮、购物等的基础配套服务亟需提高。

2.2、自然资源充足,体育文化特色不足

我国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文化,非常利于开发体育旅游,但在实际开发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当地特色资源的优势。比如,三人板鞋竞速运动、独竹漂、肉连响等体育项目,各地政府意识到体育旅游对对乡村经济的带动、打造乡村知名度的重要作用,开始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一味地引进现代运动项目,忽略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问题,与当地体育文化发展耦合程度较差;越来越多旅游景点的风格过于相似,文化底蕴不足,可模仿性高,旅游地打造逐渐“内卷化”,要利用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打造“武术之乡”、“陀螺之乡”、“风筝之乡”等等,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2.3、体育相关专业人才稀缺

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在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乡村地区中青年人较少,也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在此安家落户;体育人才相对匮乏,体育人才包括了体育管理人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体育指导员、乡村体育教师等。

2.4、绿色理念萌芽,整体环保行动欠缺

体育旅游的地方形象和居民对体育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呈正相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虽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但村民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我国许多体育自然资源都属于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管控,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当地的环保政策存在一定冲突,水域管理和一些户外运动项目建设的用地问题限制了体育旅游的发展;体育活动和赛事的举办,客流量增加,游客的环保自觉性差,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态环境带来恶劣影响。不能急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环境,要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村民环保意识,提高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2.5、互联网技术开发与应用不足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进步和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乡村地区体育也离不开现代科技与数字信息平台。在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行政村通光纤和4G的比例均超过了99%,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年底有望实现未通宽带行政村动态清零。但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地区村民对互联网技术使用不熟练,在运用互联网进行创业方面存在一些难题,促使体育产业与互联网融合还有一定差距;其次体育旅游产业数据统计不足,在体育旅游业中应用现代化大数据分析技术较少。

3、乡村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乡村体育旅游发展需要根据当下形势需求,不断探索多元产业模式、保护体育文化、提升治理水平,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实现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产业有效结合,助推乡村振兴。

3.1、形成多元产业结构,激发规模经济效应

首先,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体育企业与相关配套服务企业的合作,创建旅游度假区、示范区、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发展旅游与体育、娱乐休闲、文化、科技、健康养生等多元融合的旅游新业态。如,河南辉县就打出了自己的旅游特色 “传统文化+红色精神+民俗体验+”;其次要促进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必须以提高本地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政府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体育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可以让更多村民就近就业,将提升当地村民话语权,减少企业与当地村民矛盾;扶持优势体育项目,吸引更多投资主体进入,激发市场活力。

3.2、增强环保意识打造绿色体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应成为体育赛事所关切的重要内容。树立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创新体育旅游产业生产要素,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一些赛事组织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加入到“绿色体育”行列,比如,厦门马拉松的绿色体育模式值得推广。

3.3、挖掘体育特色文化,保护体育非物质遗产

《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提出:有计划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体育产业。立足乡村文明,支持乡村地区优秀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传承发展,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性发展。如,土家族摆手舞、射箭、赛马等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可以创造可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乡村地区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也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发挥其在社区生态建设中的协调作用。

3.4、提升治理水平,加强人才引进

在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规划、引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进一步提升乡村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治理能力,完善相应的治理体系;鼓励发展从业者培训中心,扩大就业容量。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亟需引进会运营和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与当地高校合作,才能引进更多优秀的体育相关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领域优秀人才的创造性,促进乡村体育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要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乡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让更多人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

3.5、打造“互联网+体育”,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到建强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三方面举措推动数字赋能,加快推广数字技术应用,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的红利。在“互联网+”新背景下,打破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僵局,是新形势下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5G技术的加持,在“互联网+”模式下可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借助于各产业发展的高度关联性,在体育旅游各环节都可以巧妙运用互联网平台宣传体育旅游项目。

4、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举足轻重,基于优秀的乡村体育文化,在乡村开展体育旅游,对乡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致力于建设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村民旅游体育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旅游
我们的“体育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