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山水画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以郭熙《山水训》为例

2022-12-01 03:56吴双
流行色 2022年10期
关键词:郭熙青绿山水画

吴双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 200444

前言:在传统色彩观中“五行”对应“五色”,“五色”又逐渐演变为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种品格。随着时代的转变,色彩被赋予着多重的意义,且蕴含着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传统四时山水画中的色彩,同样蕴含着中国人文哲学思想,抒发着画家情感,承载着传统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前人研究郭熙和其《山水训》画论的并不少,其中不乏古今名家,如傅抱石、石涛、徐复观等,都曾在他们的专著中谈到过郭熙,从以往与《山水训》有关的文献资料和作品分析来看,大多是在阐述郭熙的绘画技法和山水创作理念,研究《山水训》中四时色彩的运用规律和情感表达的并不多。文章以郭熙《山水训》画论为例,学习中国传统四时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和色彩语言,从中探索出通过色彩表达精神层面的方式。郭熙擅于画山水寒林,且格调清雅,他将精神层面与观察山水相联合,并根据四时转变对于人的生活、心理情绪发生的变化来进行创作。他主张画者作画时必须要具备并始终保持“林泉之心”,这样所创作出的作品,才能使观者得以一时摆脱世俗的喧嚣,在画作中收获林泉之志和烟霞之侣。

一、郭熙《山水训》的理论思想及艺术特征

1.《山水训》中的山色、天色、水色

《山水训》原文里有这样几段关于四时创作中色彩变化的理论:一为“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洽,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二为“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在表现四时景色时,郭熙认为四时有不同的山色,即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不同的水色,即春绿、夏碧、秋青、冬黑。不同的天色,即春晃、夏苍、秋净、冬黯。

四时有异则山水形态亦不同,其能表达出四时对应的不同情感。《山水训》中还曾提出“画春夏秋冬,各有始终晓暮之类,品意物色,便当分解,况其间各有趣哉”的观点。每个季节、不同的时段,大自然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画者在作画时应关注自然物象的属性,遵循四时朝暮、地域环境、风雨明晦之规律。

2.郭熙作品中的艺术特征

郭熙自身虽多用水墨来创作,但其发觉随着作画时观望山水的角度产生改变,山水之色所呈现出的景致也存有一定的差异。故郭熙不但用墨丰富,还能娴熟掌握颜色的万千变化,表现出多种色彩混合的“玄色”。郭熙以“玄色”作画,对于色彩中细微的区别也常以理论形式展开,其“三远法”的提出及“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是其画论思想的一大特点,对后世影响颇深。

《早春图》(图1)描绘了山中早春来临的一片蓬勃景象,咫尺千里、意趣横生。郭熙在画中并没有直接地暴露春意,而是巧妙地将春意藏于林泉岩壑,通过早春刚融化的一汪春水与氤氲的暮霭互相交织,暗含了春山如笑、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讯息。山峰高大而飘淡,外形线条多变,墨色深浅、干湿变化自然。郭熙在创作时,充分利用“三远”的方式来构建画面空间,山与天相连,层层递进推远,带领观者在视觉上打破狭小、局促的限制。得益于这种观察角度的多样化,巧妙地延伸了对于“远”的视觉感,观赏者能从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宇宙自然宏伟磅礴的气势。整幅画作总体呈现出一种“亮”感,蕴含着一片生机、欢欣和怡悦的情绪,给人以大山里涟漪着清新气息的感受,景致净洁、空明、清幽、宜人,与郭熙在《山水训》中所提出的“春山淡冶如笑”的描述极为相符。

图1 (宋)郭熙《早春图》绢本纵158.3厘米 横10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传统四时山水画中的色彩表现

1.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

《江帆楼阁图》(图2)是唐代山水画家李思训的经典画作之一,描绘了早春时节,游人与树、山、江水等大自然融汇一处,一片祥和的赏春景象,画面中碧殿朱廊、密树掩映、长松秀岭,画风精丽严整、色彩繁富,极为秀美。

图2 (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纵101.9厘米 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整幅画作在设色上,沿用了当时人物画惯用的重彩法,以石绿、石青为主,并采用双勾填色的技法,画枝、干、叶,树木等处的交叉取势。先用石绿点染,再用石青添线,显得繁茂厚重,且能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绘画的迹痕。李思训在山石部分先以淡赭石色打底,赋以石绿色轻染,在部分墨线转折的地方勾以金粉,即“阳面涂金,阴面加蓝”,“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色彩运用方式,突出了山石的阴阳向背和层系分明。整幅作品笔力遒劲、色泽典雅,蕴含了春季欣欣向荣、万物生机蓬勃的气息和游人寄情于山水之乐。细观局部时,能发现在设色上主观增强了色相的饱和度,并且即使是在同一块色相区域内也呈现着细微的明度变化,以此彰显画面的厚度,给人以热情温暖的感受。

南宋时期山水画坛虽以水墨山水为主流,水墨拥有刚健、苍劲的特点,但青绿山水画并没有被其完全取代。以赵伯驹为例的青绿山水画作品,开始兼容文人情趣,含有文人山水画的情怀,一改当时唐代青绿山水画富丽、浓艳的装饰意味。这幅《江山秋色图》(图3)将原先青绿山水中古朴、厚重的作风,转为明秀风格,画面的色彩表现为清丽雅致,是北宋后期青绿山水画复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图3 (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纵56.6厘米 横32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整体画面展现了深秋时节,旷野山川辽阔的壮丽景色。设色艳丽和谐,注重在整体色调中蕴含着细致、丰富的局部变化,更突显出“秋”的意境和感受。赵伯驹在创作时使用花青色、赭石色打底,再以石绿色、石青色加以罩染,浓艳处似泛着一阵阵莹莹的微光,不过总体色调明快雅淡。山石土坡多用赭石和重石绿,阴影处多用墨青、石青,过渡得十分自然,摆脱了重色平涂的画法,且渲染时并没有隐去勾皴的线条,使青绿产生了空灵润泽的表现力,酣畅有度且章法严谨,体现了当时宫廷画院的艺术特点。天色、水色多以花青打底,再以淡石青铺染,表现了碧水幽蓝、秋青、秋净、清澈动人的美好意境。赵伯驹还采用重彩与淡彩结合的方式,增添了长卷形式下画面整体气势的连贯,加强了视觉上的节奏感和起伏感,使画面更加气韵生动,观赏者更是为之心潮激荡。

赵伯驹在远师大小李将军的基础上,在原本青绿山水画的特征中引入“文人画”理念和水墨山水画,打破李氏父子只有描与勾的单一画法,使画面具有了墨韵神采,以墨色控制色彩,在墨韵中追求色彩的变化。其风格保持了青绿山水一定的艳丽,又赋以文人水墨画的雅逸,显得“精工之极,又有士气”,为青绿山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浅绛山水的色彩表现

元代画家黄公望所创作的《快雪时晴图》(图4)是一幅水墨雪景山水,描绘了冬日雪霁后,山中一派明朗秀美的景象。画面用色、皴擦都较少,山峰皆以淡墨勾勒,冬黯的天色烘托了雪的洁白,使得山势更显深幽、高远,大雪初霁后大自然的连绵起伏、苍山叠嶂、舒朗洒脱一览无遗,隐透出了素朴、自然的人文情怀。

图4 (元)黄公望《快雪时睛图》 纵29.7厘米 横104.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以素白为主,构建宏大的山石结构时多见柔润的线条,用笔单纯、疏秀,注重虚实的体现,有“冬山淡冶而如睡”的寂静感和苍茫感。仅在左侧远山之间,用朱砂色点出一轮寒冬红日,横带一抹红霞,此手法让画面更显生动鲜活,在元人画作中少见,也寄意着画家对于人生的曙光和希望。红日将暮,万山将隐,整幅画不再是单纯地将大自然的景色描摹出来,而是通过内心的一种感悟,赋予了大自然一种人格魅力,在自然的沐浴中审视内心,使人与自然与画,三者融为一体,获得了心灵上的释放。从中能感受到《山水训》中,郭熙所提及的“林泉之心”的审美意境和作画者繁华落尽见天真的情感抒发。

除《快雪时晴图》外,黄公望另有描绘雪景的画作两幅,且都为其晚年所作。其中《九峰雪霁图轴》同样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剡溪访戴图轴》被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中。这三幅画作都采用留白、借地为雪的技法,这点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一致的,道家老子认为“留白”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赋予事物变化莫测的可能性等,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色彩观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夏山图》(图5)是清代画家王原祁的代表作之一,取法黄公望,墨色相参,描绘了一派树木葱茏的夏日山景。王原祁在创作此画时喜用干笔、焦墨皴擦,山体结构严谨结实,丛树平林多用横点,林峦浑秀,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设色轻柔而淡雅,运用淡淡赭石和少量藤黄,渲染山石,因反复叠加,显得峰峦树石雄厚浑朴,并不薄气。树木上浓墨为主,赭石为辅,山石上先施淡墨,加以花青点染,皴染自然,显出夏日青山郁葱、浑厚的质感,再以上方天空留白,体现了《山水训》中对于四时天色“夏苍”的描述,带来一阵阔然、清爽的气息。

图5 (清)王原祁《夏山图》纵107厘米横59.5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浅绛山水的画面色调明快、清淡、素雅,呈现出墨色有别而又能合为一体的画面效果。在黄公望的山水中,三分色、七分墨,他用墨笔浸入藤黄水、螺青水,产生的自然润色效果极佳,这类调色之墨,丰富了画面中墨色的变化。而王原祁也善于把笔墨融于色彩,他曾提出“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高妙之境。

结语

无论是设色鲜艳浓重的青绿山水还是设色素雅清淡的浅降山水,都透出沉稳、玄冥、通透的特质,且都不是在单单描摹自然景色,而是将自身情感通过色彩表达出来。真山水中的溪流、川谷、云气、烟岚等,因四时变化而各具特色,四时有不同的山色、水色和天色,因此色彩在画面中并不应是程式化、单一化的。真正的山水画,要能给观者“可居”、“可游”的感受,需有《山水训》中所述的“林泉之心”,方能进入“畅神”、“卧游”这类高境界的山水审美。

在四时山水画创作中,赤色系的赭石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画家在使用石绿、石青时,往往都会注意冷暖色的结合,即色相的对比,会加入使用朱磦、朱砂等暖色,冷暖之间相辅相成。如夏季因有酷暑、炎热的特点,所以运用冷色调更能给人清爽之感;冬季不宜使用过多色彩,稍许加入赭石、藤黄、朱砂等暖色,可使荒寒孤冷的氛围增添一份希冀与生机。春季与秋季,用色宜洁净、融洽,且色墨混用要从淡而起,一层层加深,做到渲染有度、浑融一气,最终达到浓而不浊、艳而不俗、淡而不薄、浓淡得宜的效果。上色层次较多时,可采用矾水来固定色彩,这样矾水下的色彩会比较稳定,不容易往上浮现,导致污色。

中国画对于色彩是极尽讲究的,其采用矿物质和植物质颜料,相较于西方大多是化工颜料,这类天然的颜料在画面上更显自然,能降低“火气”。且矿物质颜色一般着色持久不易褪色,有独特的发色原理,敷色的地方非常夺目,色彩沉着的视觉效果好。这些颜料大多是经过一层层的研磨、漂制,以沉淀后再提纯的制作方法入手。制作中的“沉淀”和画面情感中的“沉淀”,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是有所相通的,中国画中的情感并不是浮于表面的,往往是沉稳、内敛、含蓄的,能够净化人的情绪,因此山水画中的色彩如茶,需要细品,越品则越有神。

猜你喜欢
郭熙青绿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青绿人家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解析郭熙的山水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