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 岭
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三焦具体位置说法不一,通用的说法:膈肌以上为上焦;膈肌以下肚脐以上为中焦;肚脐以下为下焦。
《黄帝内经》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如雾,是指上焦接纳脾胃输送的水谷精微,也称为“上焦主纳”,通过心肺的宣发肃降,像雾一样“润物细无声”的散布、灌溉、滋养全身。如果上焦不通,就会出现心烦、失眠、心悸、口舌生疮等症状。
中焦如沤,沤指像沤田一样,长时间浸泡。即中焦的脾胃将吃进来的食物进行腐熟,形成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也称为“中焦主化”。中焦气机失调,就会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
下焦如渎,渎,即小沟渠。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藏精纳气、排泄二便,有向外排泄之势,也称为“下焦主出”。下焦不通,就会出现便秘、小便不利、腹痛等问题。
动作1:双手下落。接预备势的抱球桩。双手手臂外旋下落于小腹前,掌心朝上。两手之间距约10厘米,两手距离身体的距离约10厘米。目视前方。
注意:在双手下落的过程中,双腿要保持不动,很多功友的腿会随着双手的下落而不由自主的下蹲,这是多余的错误动作。
动作2:双手交叉、上托胸前。双手十指交叉,吸气,上托到胸前,掌心朝上;同时,我们的双腿随着双手上托徐徐升起。
注意:(1)上托过程中不要耸肩,肩要沉下来;(2)这个步骤双腿并没有完全站直。
动作3:抬头向上看,双手上撑。上动不停,在胸前向外翻掌,并由大臂带动小臂上撑,掌心朝上,眼随手走,抬头看向手掌;同时,双腿随着双掌上撑站直。
注意:(1)双臂上撑后是微屈的状态,不可以完全伸直。(2)要尽量抬头,这样才能锻炼到颈椎;如果头不动,只是向上翻眼睛,即为错误动作。(3)从双手交叉、上托到胸前,再到上撑,双手与身体的距离不能忽远忽近,要始终保持约10厘米。
动作4:抬头向前看,大臂夹耳。上动不停,双掌继续上托,掌根发力,双臂伸直,大臂夹耳。头摆正,收下颌,看向正前方。同时,提肛,双脚脚趾抓地。停闭呼吸1-2秒。
注意:(1)双掌上撑后,双手要十指紧扣,尤其是大拇指不要翘出来。(2)用掌根上撑,不要用手指发力。(3)动作3和动作4之间不要停顿,要做到气势连贯、一气呵成。
动作5:下落。呼气,双臂略放松,双掌分开,两臂由身体两侧下落,到与身体夹角约45度时屈肘,两掌捧于腹前,掌心朝上,两手之间的距离约10厘米,两手距离身体的距离约10厘米。同时,松肛,脚趾放松,双腿随着双臂下落缓缓屈蹲,要做到上下相随。
两掌下落过程中,须注意:(1)双手不要完全松懈掉,要有内撑劲,并有向远之意。(2)松肩、再松肘,做到节节贯穿。(3)虚灵顶劲,上身始终保持中正,不能因为下落就前俯或过度放松。
八段锦“起于桩、行与桩、止于桩”,因此,动作5下落捧于腹前后,动作略停,把这个桩做出来,再接下面的动作,切记不要立即双手交叉上托。
八段锦是“身心同修”的,两手托天理三焦自然也有“养身体、定心神”功效。
1.一起一蹲,增强心肺
双腿站立、屈蹲,可以增加大腿前侧股四头肌的肌肉力量;同时促进小腿血液回流,进而增强心肺功能。
2.托天踏地,拉伸经络
(1)双手托天使手臂的六条经络(即: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手三阴经分布于掌心一侧手臂上,大指一侧的是手太阴肺经,中指对应的是手厥阴心包经,小指一侧的是手少阴心包经。手三阳经分布于掌背一侧的手臂上,食指一侧的是手阳明大肠经,无名指对应的是手少阳三焦经,小指一侧的是手太阳小肠经)得以充分拉伸,并刺激手腕处的原穴;脚趾抓地与放松,刺激脚趾处的诸多井穴。
(2)牵拉体前正中“阴脉之海”任脉、背后的“阳脉之海”督脉和“统管一身阳气”的膀胱经,调节阴阳平衡。
(3)脾经和胃经都从腹部经过,因此反复做此动作可以达到“脾气升、胃气降”的作用,升清降浊,调和脾胃。
(4)双向拉伸脊柱及腰背肌肉,缓解久坐而导致的腰部不适、腰肌劳损、气血不通。
3.抬头回正,刺激肩颈
通过抬头、回正的动作,可以刺激颈部的大椎穴;双手上举、下落,疏通肩部经络。
4.按摩腹腔,刺激穴位
可按摩腹腔、盆腔脏器,并刺激三焦腑上的穴位。这里介绍三个重要穴位:
(1)上焦“膻中穴”。在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黄帝内经》说:“膻中者,为气之海”,“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即膻中穴是主一身之宗气。刺激此穴,可起到理气、止痛、解郁的作用。
(2)中焦“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循经》说:“治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因而经常刺激中脘穴,可健脾和胃、补中益气。
(3)下焦“气海穴”。可以比喻为人体元气的海洋。位置在下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的地方。气海穴可以补益元气,调节呼吸气短、乏力懒言、中气不足、神疲劳累、头晕目眩等脏器虚弱、气息不足之症。
两手托天理三焦,双手托天,双脚踏地,人在天地间,是大千世界的一份子。这不禁让我想到“宋画第一”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画面大气磅礴,笔墨浑厚。远景,雄伟峻拔顶天立地的一座大山占全幅三分之二,山峰右侧一道白色飞泉直流而下,打破了山的沉寂,动静相合,虚实相间。中景,树木茂密,溪水曲折。近景,巨石林立,点睛之笔就是路上的一队旅人在负重前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与两手托天理三焦体现出的“圆远”“动静”“虚实”“松紧”“阴阳”……天人合一、幽远的意境不谋而合。苏东坡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何尝不是这天地间的旅人呢!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所以,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不受到世俗中的一切所左右,也不会以万物之是非来满足自身的欲求,一切都来去无痕,自由逍遥,了无束缚。这就是天地之道,也是天地之精神。八段锦的尽头即是“不碍”,是心性的“自由”。所以,两手托天理三焦,我站在天地间,我心不动;世界在我心中,恬淡、天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