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德理
德化颖达瓷艺研究所 德化 362500
雕塑在中国艺术类可谓是接纳度和知名度的榜首状元,伴随着神话故事口口相传,女娲造人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女娲用泥土照着自己的样子捏出小人,一个一个的雕塑就活了,捏的人多了就有了人类社会,立下了人类制度,让人生养、学习存活,生生不息,这个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不止于中国,在世界历史相关的人由雕塑而来的传说还有很多,基督教相传上帝七天造世界,在第六天用泥土造男、造女,并向着雕塑吹一口气,人便活了过来,同样的设立制度让人有序地在世界上生活。有文化孕育的背景,雕塑带给人的远不止限于物质,更多了一种神圣和圣洁。
雕塑不止是肉眼可见的美观,还有着人对自我由来的探知欲望和信息交流的广大作用,在面对时间不可逆转、文明不够发达、物质不够强化的远古时代,雕塑和那个时代的人相辅相成,雕塑出武器为人所用,面对野外的求生环境,赤手空拳肉搏的结局只能是牺牲,第一个石器武器出现让人的文明向前成跃式的跨步,对虎狼不再惧怕,通过雕塑出来的武器,曾经的致命杀人成为了填腹保暖的供应,可以节流一部分大脑思维去创新更多可能。
在温饱和生死有保障的情况下,人们精神追求也生华了,会考虑生存以外的情感需求。起初的具象雕塑传达情感,到后来的雕塑成为艺术,同时也衍生成了一门生存的手艺。
随着人们精神追求和对艺术技艺追逐的隐形需求下,单一的色彩和单一的物质材料局限了艺术的传播,人们渴望雕塑的多样丰富性,创作者给雕塑加上了颜色。人们对于只可观看却触碰不到的名家作品,不可收藏和拥有成了一种遗憾。在民间一大批的雕塑家开始相继模仿名家作品,和自我的艺术表达开始涌现而出,来弥补消费者的消费空隙。大量的、可把持的雕塑作品也出现了,国内较以陶瓷雕塑成为主流。
艺术品的文化艺术含义传播要配合具体的形象来挑选材料,如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此铜案为古代战国时期青铜材料铸成,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里,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地看着案盘里,大牛腹下一头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像这一类的艺术雕塑就要用到具备力量感的材料,青铜呈黄色,符合动物原本形态色彩的同时,黄色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也是力量、权利的象征,硬的铜质材料让力量和庄严感油然而生,运用到这个作品上就很好地表达了当时情况的危机和力量争竞的焦灼状态。
中国瓷器雕塑可追溯年代非常久远,秦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陶瓷雕塑的制作研究。朝代变更、文化沉淀、工艺革新的历史进程,和雕塑品物质本身从大到小的转变,出现了明嘉靖青花双龙纹盖罐、唐宋时期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等,陶瓷与雕塑艺术的融合在把玩感受和视觉美感上都大幅地满足了人的审美欲望,可谓是锦上添花了。
人们常见的陶瓷雕塑和相关的宗教文化也有一定的相连性,在遥不可及的神话里寻求真实的突破,渴望接近真理的心情,让人们开始雕塑观音、佛像之类的神圣作品。寺庙虽然一直都塑着雕像,始终离大众太远,考虑到远水救不了近火,人们渴望与神明有特别关系的心情,开始塑造属于自己的宗教雕像。缩小比例的同时,采用陶瓷工艺,完备了人们心中的神明该具备的高贵独特的性质,通常这一类陶瓷艺术品在宗教的文化背景烘托下价格不菲是常态。
随着工艺技巧的纯熟,陶瓷雕塑在实用性和观赏性上更加的精益求精,随着传统茶文化的兴起,茶具的需求量大幅度的上升。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只是可冲泡的实际用途,更是对审美和身份的要求体现,这一波波的浪潮让陶瓷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价值也在与日俱增。
在科技和文明飞速进步的当下,无论是陶瓷雕塑还是综合材料雕塑,有市场就意味着有需求,需求是通过时间累积、情感沉淀遗留下来的历史情愫。在这种环境下,不但需要考虑需,还有供的情感和技艺。雕塑在体现实用价值的同时也有情感价值的输出,接纳和欣赏成了输出者雕塑艺术的市场拓渠的主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