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娥,魏清琳,王涛,杨镒名,万广能
(1.甘肃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科,甘肃 兰州 730020;3.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肿瘤科,甘肃 兰州 730020)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称乳腺导管扩张症,在祖国医学上属“粉刺性乳痈”的范畴,是乳房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症病变,病理基础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临床上多以单侧乳房发病,乳头凹陷,乳头溢液,乳晕区肿块,乳房皮肤红肿疼痛,非周期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可进一步发展为脓肿,甚至破溃形成瘘管[1]。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本病发展转归周期一般为14.5%[2]。浆细胞性乳腺炎一般发生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其患病人数约占良性乳腺疾病的1.4%~5.4%[3],也有研究表明,本病发病的平均年龄趋向年轻化[4],McHoney等[5]发现,发病年龄最小者仅为2个月。目前国内外对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认为导致分泌物潴留的因素均可能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有关[6],如乳房结构的异常;哺乳障碍;内分泌失调[7];营养物质与微量元素缺乏[8];自身免疫性疾病[9];长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10];吸烟[11]等。当其中一种或多种因素导致乳腺导管堵塞,炎性细胞逐渐浸润导管管壁,纤维组织增生,起初炎症不甚明显,后期炎症越来越严重,进一步影响到周围正常的乳腺组织,最终导致肿块的发生[12]。
中医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目前有大量学者致力于本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工作,现笔者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医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中医传统医学古文献中并没有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明确记载,考虑可能将其包含在涵义广泛的“乳痈”之中。20世纪50年代,本病首次被顾伯华教授报道[13],20世纪80年代中期,顾伯华等因本病常伴有乳头粉刺样物质溢出,故命名为“粉刺性乳痈”,在《实用中医外科学》中被收录[14],现在临床上也一直用此病名。
中医将本病病因归结为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内因责之于先天不足(乳头凹陷畸形)、后天失养(多次妊娠)、七情内伤、气机不畅、饮食不节等;外因责之于痰、热等外感六淫。顾伯华教授[15]及许多中医学者将先天乳头凹陷畸形归为本病主要诱因。潘立群教授[16]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肝郁胃结痰核;倪毓生老中医[17]认为本病多是肝郁痰凝血瘀;阙华发[18]教授也认为肝郁痰凝是其基本病机;程亦勤[19]认为肝脾不调、乳络不畅为其本,气滞血瘀、热毒痰浊为其标。
中医内治法即口服中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情复杂多变,病程长,病因病机因时期不同,因此各大医家经常结合自己的临症经验进行辩证治疗。
2.1.1 分期治疗
浆细胞性乳腺炎病情比较复杂,临床将浆细胞性乳腺炎分为溢液期、肿块期、脓肿期、瘘管期四个分期。早期有可能出现乳头溢液,进一步发展乳房部位就会出现肿块,脓肿期常常发生在肿块期之后,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难以愈合。许多学者根据该病不同阶段具有的特点,采用不同方案进行治疗,效果比较明显。阙华发[18]认为肿块期多因肝郁痰阻脉络所致,以四逆散或逍遥散加减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以消为贵;溢液期多由疏泄异常、痰湿外溢所致,以柴胡清肝饮加减来疏肝理气、燥湿化痰;脓肿期多因瘀久化热,常用五味消毒饮或犀角地黄汤加减来凉血解毒透脓;瘘管期为余毒未清,常用托里消毒散或八珍汤加减来扶正托里。
2.1.2 从气而治
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中几乎都有先天乳头凹陷畸形病史,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且经过乳头,凹陷畸形令气血运行不畅,分泌物残留在乳管内,加之肝失疏泄,乳管内分泌物更加不易排出,故治宜调畅气机。范洪桥[20]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脾胃不和关系十分密切,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肝木横克脾土,或者肺失宣降,金不制木,肝旺乘胃,皆可影响脾胃功能,因此他主张“肝和胃安”理念,常以六君子汤加减,用培土泻木法来养肝血,健脾气。
2.1.3 从阳而治
有学者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另一主要病机是湿热瘀毒内蕴,肝郁化热,脾虚生痰,湿热互结,营血不从,聚而成块,蒸酿肉腐成脓,溃后成瘘,属于阳盛热结,故治宜清热解毒利湿。王伟[21]等认为本病为湿热瘀毒内聚,应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薏米、车前子、柴胡、郁金、皂刺、漏芦、当归、丝瓜络等药为主治疗。罗军民[22]用清热解毒法联合西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肿块期,降低血清hs-CRP的水平,延长了疾病复发时限。
2.1.4 从阴而治
浆细胞性乳腺炎肿块期乳房大面积肿胀,肿块无明显界线,皮肤颜色几乎无改变,待到成脓期时,局部跳痛几乎消失,脓液破溃后流出物中常伴有粉渣样物质,容易形成与乳管相接通的瘘管,难消、难溃、难敛,易反复发作,属于素体阳虚,寒痰凝滞,以温阳法治之。李可嘉[23]治疗本病用温托法联合西药,主方药物为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薏苡仁、柴胡、郁金、莪术、浙贝母、白术、皂角刺、泽兰、生山楂,并随症加减,临床效果佳。楼丽华[24]认为本病属于阴证范围,并擅用阳和汤加减来治疗本病,起到散寒化痰、调和气血,散结消肿的作用。
2.1.5 从风而治
《黄帝内经》中说:“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外科正宗》卷四云:“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其所治为风毒之邪侵犯人体,与湿邪相搏,在内不能疏泄,在外无法透达,郁于肌肤而发之,缠绵难愈,浆细胞性乳腺炎病因病机与之相符,为异病同治之类。郭宇飞[25]等用消风散加减以疏散风热、健脾理湿来治疗本病,临床随症加减,应用灵验,后期随访疗效满意。
2.1.6 从痰而治
本病起病比较缓慢,早期表现不出实热症状,局部肿块不溃不敛不消。后期局部结块变硬、边界模糊,可破溃,形成瘘管,不断渗液,肿块难消,创口久不愈合。“百病皆因痰作祟”,痰湿重浊黏滞,易阻滞人体气机,致疾病缠绵难愈,故本病可从痰论治。万华[26]认为痰湿体质的人患此病,应首先除痰湿,以清化痰湿之法“和”之,清痰热、化湿气、疏肝气、和胃气,治疗本病常用以黄连为君药的经典方黄连温胆汤。
中医外治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法可运用于本病的各个阶段,并且起效快,效果好。
2.2.1 药物外敷
外敷药与内服治疗机制相同,在肿块期,都可以体现“消法”的原则,只是给药途径不同而已。付豹[27]等在手术的基础上联合万应膏外敷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万应膏内所含药物成分经药理学研究表明有镇痛、降低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极大提高了本病的治疗效果。张媞[28]等将青消膏用于2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肿块初期患者,有可观的止痛效果,同时青消膏也符合外治“消法”的思想。
2.2.2 火针
刘颖[29]等用火针治疗各期浆细胞性乳腺炎,肿块期配合金黄散,脓肿期火针后用七星丹药线引流,瘘管期火针后再用拔罐治疗,临床效果良好。火针能起到温通的效果,简便易操作,患者依从性可。张蓉[30]主张火针烙法,使用电火针配合提脓药捻治疗,并内服四子散的方法,患者术后给予综合护理措施。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配合西药),不良反应少,患者接受度高。
2.2.3 刺络放血拔罐
阳旭升等[31]在本病肿块期口服阳和汤加减,在此基础上用刺络放血拔罐法,体现了“盛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使局部组织得到明显改善,修复了受损的神经,阻止肿块进一步发展,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丘平等[32]认为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最关键的是肿块期,且认为是阴证,所以他用刺络拔罐放血疗法,刺小络脉改善局部循环,缓解疼痛,后拔罐去除寒痰瘀血,以此来疏通经络消肿,避免成脓破溃。
朴明姬[33]以阳和汤配合中药外敷和中医清创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对比常规西药治疗,显效明显且复发率低。胡金辉[34]治疗未成脓但热毒炽盛的浆细胞乳腺炎,治疗组以清热解毒为主,用经典方仙方活命饮加减,并在红肿处外敷自制的如意金黄散,治疗效果明显,与仅外敷如意金黄散的对照组相比效果好,可以防止肿块进一步增大化脓,也提高了自身的免疫力。马宏博[35]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与肝有很大关系,以肝郁气滞、冲任失调多见,因此治疗多以疏肝散结、调摄冲任,急性期常用瓜蒌牛蒡汤加减,脓成后切开,紫草油纱引流,患处敷金榆软膏及九华膏,他尽量维持患者乳房皮肤外形,非急性期则给患者口服扶正祛邪的中药来巩固疗效,治疗效果佳。陈红风[36]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主张内外治相结合,且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治法,肿块期以柴胡清肝汤加减,成脓期以疏肝清热、和营托毒,溃后期用托里消毒散以扶正托毒,外治上形成“切扩-拖线-熏洗-垫棉”四联法,临床取得满意效果。宁伟[37]等内治用消痈解毒汤以疏肝清热、消肿散结,外治用中药外敷(自拟金黄散、生肌玉红膏)联合中医清创术来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能显著降低炎症因子的生长,加快伤口愈合,患者预后佳。
综合以上文献资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有浆细胞性乳腺炎,医学界目前未能明确其病因病机,该病临床表现又复杂多变,多被误诊为乳腺癌而误治。西医治疗本病以手术为主,药物为辅,手术虽然能完整的切除病变局部,但术后不仅影响乳房外观,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且复发率高,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越来越有特色,内外综合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损伤范围小、降低复发率,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身心的痛苦,但目前本病的治疗多以各家经验为主,因此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改进外治方法,并结合病人个体差异,辩证施治,总结出更规范、更系统的方案,以求取得优效性及有效性,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