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倩倩
摘 要:英文诗歌作为英美语言文化中最富表现力的文学形式,是发展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渠道。初中英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可以从“以画带题,直观感受美”“通览整体,发现形式美”“吟诵诗歌,体味韵律美”“激发想象,探寻意境美”“品味语言,抵达情感美”五个方面展开,以使学生在体悟诗歌的过程中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实现以诗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美育渗透;拓展性课程
“美育,指的是审美教育,其能利用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大自然之美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2]。英文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韵律和谐、意境深远、情感丰沛,是英美文学艺术的瑰宝,是发展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渠道。
相较于初中英语教材中频繁涉及的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教材中的诗歌数量较少,且常因“中考不常考”“学习晦涩乏味”等原因逐步成为真实英语课堂里“被遗忘的角落”。此外,教师对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容易把诗歌当成一般的阅读语篇处理,忽略其文体特征,且缺乏对学生进行诵读、感悟与思索的引导,使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义教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阅读语篇上“要为学生(7~9年级)提供接触和体验各种语篇类型的机会,指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特有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关注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及所用的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的”[3]。为此,初中英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补充诗歌体裁语篇,并通过创设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英文诗歌教学的实施应以语篇为依托,梳理并归纳诗歌的形式特点、韵律特点、意境特点、抒情特点等,以师生、生生赏读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打开视、听、说感官,面向诗歌本身,读出诗歌的韵律美,再通过探究诗歌主题意义,形成自己的价值意义理解[4]。
下面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拓展性课程教材《走进诗歌——英语诗歌赏析》九年级Module 3 Lesson 2的诗歌“When you are old”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提升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传递美的能力。“When you are old”是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獻给茅德·冈(Maud Gonne)的一首诗歌,讲述了这样一件事:茅德·冈无私奉献的品格和坚毅崇高的精神令威廉·巴特勒·叶芝敬佩,他多次追求茅德·冈,但屡屡遭拒。因而诗歌文字中传递出爱而不得的惆怅。该诗歌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诗节分明,整齐有序;二是尾韵工整,格律考究;三是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四是真诚热烈,情感丰沛。这为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以画带题,直观感受美
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使其对于“变老”这一过程性的抽象概念理解不深。如果一开始便从诗题入手,学生的情绪难以适配诗歌的情感基调。为此,教师可借助图片、视频等多模态资源,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调适课堂的情感氛围。
首先,教师呈现一段配以轻音乐的沙画视频(沙画中灵活的手指描绘了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结婚生子,再到步履蹒跚的一生),并提出问题“What does the video show us?”,在引导学生体验“变老”的具体化、可视化过程的同时,渲染略带忧伤的课堂情感氛围,进入本节课的主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When you are old, what will you look like?”,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思考自己“变老”的模样,发展学生的共情能力,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本节课的主题,进入诗意世界。上述活动可以为吟诵诗歌、传达情感作铺垫。
二、通览整体,发现形式美
与对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的相对熟悉不同,初中生对诗歌的基本要素知之甚少。诗歌的语言精练,一般分行排列,或整齐有序或错落有致。学生探寻诗歌之美可以从感知与注意其别具一格的文体特征开始。
探究诗歌的形式美主要借助“看”的语言技能开展学习活动。教师提出问题“Is this poem short or long?”“How many parts are there?” “How many sentences are there in each stanza?”,让学生观察与比较诗歌的长短、诗节的行数及诗句的跨行现象,旨在引导学生概括出诗歌所呈现的变化统一的美学形式——诗节整齐,诗行字数相当,整体结构匀称。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诗节和诗行等诗歌的基本形式单位,观察诗歌文体诉诸视觉的美感,为后续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类活动作准备,还可以培养学生“看”的语言技能。
三、吟诵诗歌,体味韵律美
朱自清先生曾说,“诗原是‘乐语,是诗的生命在唱”。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其音乐性主要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两个方面,前者是诗歌的“骨骼”,后者是诗歌的“脉搏”。基于初中生已经了解中文诗词以押韵加强语言表现力、以节奏加强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听”“读”活动引导学生借助中文诗词赏析经验,获取和梳理英文诗歌的韵脚,进而在吟诵中调整节奏的轻重缓急,体味韵律美。这一环节可以促进学生跨语言迁移学习能力的提升。
诗歌的韵律美不仅体现在押韵上,还体现在停顿和节奏上。首先,教师示范朗读诗歌的第一节,并让学生关注第一节诗行尾韵的前后呼应,使学生意识到第一行和第四行(sleep vs. deep)、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book vs. look),且诗节与诗节之间以换韵的方式分隔。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诗歌音韵的舒缓悦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意群组合标注停顿,即以停顿准确地表达意义,以舒缓的节奏传递作者的忧思。这一活动中的教师示范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模仿中进行反思、在诵读中层层靠近文字背后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日本双吉他演奏组合Gontiti的《28》,让学生跟随音乐分组赏读余下的两个诗节,使学生在舒展柔和的轻音乐中放慢语速,辨识其中的尾韵、停顿及节奏,多方位体味韵律美。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激活旧知,内化新知,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激发想象,探寻意境美
意象是融入诗人情感的物象,是赋予某种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具有重要意义[5]。分析诗歌意象,能够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意境和情感之间的关联[6]。在学生对诗歌的表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应聚焦诗歌意象解读,引导学生分节细读,建构语言的画面感,并在此基础上深究意象背后的内涵,进而带着获取的感悟进行回读。该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获取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限于篇幅,下面以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三节为例进行具体阐述。在第一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描述该诗节的画面,以使学生获取“I can see an old woman who has white hair sitting beside the fire and reading a book.”的意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第一节中传递上述意境的意象词汇,以使学生感受到形容词old、grey、full、soft、deep和名词sleep、fire、look、eyes、shadows等突显的强烈画面感,完善具象意境。接着,教师提出问题“How does the writer feel?”“How should we read this stanza?”,引导学生通过意境揣摩作者的情感,并表达个人的理解。有学生认为“The writer feels lonely and sad.”,也有学生认为“We can read slowly and softly.”。基于以上理解,学生在回读时放慢了语速,以轻柔舒缓的节奏进行吟诵,实现向诗歌深意迈进的目的。
在第三节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Which verbs express such feeling?”“Can you act it?”,引导学生梳理并通过肢体动作演绎表示动作的词汇bending down、murmur、paced upon、hid,使学生发现自身“赏”与“演”的潜在能力。然后,教师提出问题“Where is his love in the end?”,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旨在促使学生将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相结合,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提升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将诗歌的主题“long-lasting love”与意象“stars”間的共性相联系,提出观点“I think that his love hides in the stars, because stars are bright and everlasting just like the love. Although time goes by, but his love will stay forever.”“I know important people who has gone will become stars, so does his love.”等。
五、品味语言,抵达情感美
诗歌是为了抒发真善美的情感而创作的,浓烈的抒情性是诗歌的特点之一[7]。诗歌的语言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其思维的成果和价值观的表达。教师应结合诗人抒情的对象和抒情的视角,引导学生立体感知诗歌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方式,进而获取诗歌所承载的观点、态度和意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以诗歌的第二节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诗歌,探寻诗人的抒情对象,以使学生理解其中的“one man”指的是诗人。诗人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如对话般将心意说给“你”听,传递出诗人真挚诚恳的爱慕之情。然后,教师提出问题“Is there any other kind of love?”,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两种不同的爱,即许多人贪慕你一时的“glad grace and beauty”与唯独一人爱你的“pilgrim soul and sorrows”。接着,教师提出问题“Which kind of love is more touching?”,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形成自我价值建构,发展情感的深刻性。绝大部分学生认为“The second kind of love is more touching. A persons good qualities and soul are more valuable than beauty. If someone only loves your beauty, this kind of love will disappear when you are old.”。可见,学生情感的深度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拓展,其判断力和辨识力也得到了发展。
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诗歌的教学过程是充满诗兴、充满想象、充满美的体验过程,应将读诗贯穿始终,并融入音乐与绘画,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给予学生多方位的美感体验,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意义的理解。同时,诗歌也是传递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后设计“为你读诗”任务,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领学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藩篱,走进诗情画意的世界,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参考文献:
[1]祁金花.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美育渗透[J].中外交流,2019(28):286-287.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39.
[4]陈晓云.英语诗歌教学中发展学生审美情趣的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2):29-34.
[5]干天全.论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创造[J].温州大学学报,2003(1):22-25.
[6]蒋孝臣.赏、析、议、言:学习活动观下的英文诗歌教学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22(9):26-30.
[7]董宁.国际文凭中学项目语言与文学(课本一)[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