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助“活动链”开展单元教学

2022-11-30 05:39张洋孙恬恬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家乡情境探究

张洋 孙恬恬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活动类单元”没有明确的选文,而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习得语言运用能力。通过“体验性、参与性或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素养”。设置活动类单元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在体验性、参与性或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参与实践、探究发现的能力,实现由原来的“学语文”到现在的“做语文”的转变。但实际中的活动类单元学习,存在活动创新有余,过程性生成和个性化建构不足的问题。另外因缺乏真实情境的支撑,“假大空”的单元设计大行其道,偏离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同时活动类单元的评价方式也缺乏统一标准,如何有效评价存在诸多争议。

笔者尝试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实践、探究、评价体系,依次生成“实践链”“探究链”“评价链”,实现在活动类单元学习过程中内化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实践链”,就是立足课内组织课堂活动链,帮助学生获得实践机会,增加实践经验储备;“探究链”,就是立足课外组建社团项目链,鼓励学生走向深入探究,实现关键能力迁移;“评价链”,就是围绕过程和结果搭建多维评价链,督促学生实现持续提升,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实践”“探究”“评价”三链合力,形成立体、全方位学习空间。

一、“实践链”——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积累实践的经验

“实践链”能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增加实践的经验,让他们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为他们提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机会”,引导他们关注身边所有的语言行为。我们可以借助“实践链”,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借助当时、当地真实的学习情境,开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积累实践经验。课上的实践演练,从短期来看是为课后探究活动做必要的准备,从长远来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教材需适用于全国各地的学生,所以编者无法规定教师必须要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情境。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当时、当地的资源,对教材中的学习活动进行细化与分解。针对“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我们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当时、当地的资源,创设一个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境。笔者所在的校园内有“三女堆”汉墓和仰山书院两处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也曾是唐代寺庙觉皇寺的旧址。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将“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三个学习活动全部放在了校园内文物古迹的文化情境之下,让学生围绕文物古迹开展访谈活动,并据此撰写《校园文物古迹调查报告》,最后依据前期的调查和自己的思考向学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便更加充分地发掘和传承校内的文化遗产。学生在以上活动中可以获得查阅资料、撰写提纲、访谈交流、整合内容、撰写文章的实践机会,能有效提升各种学习能力。

结合上面设定的学习情境,我们可以将“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的文化建设”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实践链”的相关活动。为了完成“记录过去与现在”的任务,学生需阅读教材中的学习资源——《访谈法》,熟悉“面对面访谈”与“借助通讯工具访谈”两种访谈途径,并且掌握实用的访谈技巧(如在准备阶段拟写文体大纲,确定访谈的对象;在访谈阶段逐渐引入话题,在交流中保持中立);为了引导学生撰写《校园文物古迹调查报告》,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交流分享活动,让他们结合学习资源《调查的技术》等文献确定采访的对象,分享自己所理解的调研计划制定和调查报告拟写的必备步骤,重点交流“如何制定调研计划”,确定研究目的、预设路径、可能遇到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为了向学校提交自己的建议书,学生需利用好教材中的学习资源——《节日与文化》,明确“如何写建议书”。

二、“探究链”——鼓励学生走向深处,实现重要能力的迁移

“探究链”能引导学生走向深处,实现重要能力的迁移。编者在“阅读与写作单元”和“整本书阅读单元”之外还单独设置了“活动类单元”,其意图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从“知道应该怎么做”到“真正能够怎样做”的转变。“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学生可以选择参与学校的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亲身体验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若想将“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学习活动向纵深推进,除了要借助“实践链”之外,还需借助“探究链”,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实践链”中获得的知识及积累的经验,用于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

活动类单元能帮助学生“突破课堂、书本和讲授的局限”,将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联系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参与符合学情的社团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完成由“知”到“智”的内化与迁移。本文所说的“社团活动”指的是校内外系列活动的总和,既包括以学校社团为单位开展的校内活动,又包括以学校的名义承接的校外活动。“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探究链”实际上承接的是前面的“实践链”。我们可以将《校园文物古迹调查报告》《建议书》与学校团委和学生工作处的活动结合到一起,让他们参与整个项目规划和实施的过程,将课内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真实复杂的项目推进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巩固、迁移以及再提升。

在“探究链”中,笔者依托学校现有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下社团活动:

1.“拟定校园十景”——选出校园内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仿照“西湖十景”为其命名,并用优美的语言逐一介绍这些景观。(可以白描,可以赋诗,还可以与美术生合作,用诗与画结合的形式展现这一美景)

2.“撰写解说词”——以“三女墩”汉墓、仰山书院和觉皇寺为解说的重点,结合《浙江海宁东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和《重修觉皇寺碑记》为以上三处历史遗迹撰写解说词。

除了以上社团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将“探究链”延伸至校外,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评价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其实现能力的提升

“评价链”是围绕过程和结果搭建的多维评价的平台。常规的评价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如单元检测、阶段性检测、期末检测等。这些检测形式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它們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揭示学生存在的问题。常规检测侧重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检测,不容易发现其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动机”“态度”与“方法”恰恰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人们如果能够控制这类实践障碍,就能够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并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对此,我们需要借助“评价链”来搭建全方位、立体的评价平台。

对于常规的结果性评价,本文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进行过程性评价并不意味着放弃结果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要将其行为表现、情绪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情感态度也都纳入评价的指标中,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在“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评价链中,我们设计了针对“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后社团项目”两个学习阶段的评价标准。

如下表所示:

(表中的前三项针对“实践链”,后三项针对“探究链”)

根据学生活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设置了上中下三个赋分等地。过程评价,既可以帮助学生修正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可以帮助教师的调整教学行为。学生需要关注过程评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修正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通过不断地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更好地促成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同样可以借助过程评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适时优化教学行为。上面表格中有一个“借助平台推广终极成果”的评价维度,其所占分值高于其他维度,主要考虑可视化成果对学生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语文活动结束之后,要考虑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留下活动成果。活动成果是学生成长记录的体现”。因为可视化成果,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将成就感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正式基于以上考虑,所以其赋分高于其他维度,以便让学生获得正向自我激励,逐渐接近并达成学习目标。

总之,教师借助“实践链”“探究链”“评价链”组织学生开展单元活动,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又可以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本文系2021年度嘉兴市教学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中生语文活动类单元学习‘三链生成研究”(课题编号:JC2188225)的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家乡情境探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